為何美國和日本不約而同的宣佈將從我國撤離大量企業?有何貓膩?

幸福地帶2


最近一段時間,美歐日等部分國家,視新冠肺炎若無物,動作不斷,花樣翻新,耐人尋味。特別是美日幾乎是同時宣佈從中國撤企,真有喪心病狂之舉。

首要原因恐怕還是抗疫不力,喪失民心,轉移視線,轉嫁危機,減輕國內壓力,爭取人心,為鞏固政權或競選連任狂刷存在感。

第二個原因,美國一感冒,日本就吃藥。美國要鬧大動靜,日本不站隊恐怕不行。英法為何不象過去那樣響應?這恐怕與美國過於膨脹有關。歐美疫情崩潰,引起世界性災難,秋後算賬時,美國會聽到算盤聲的。

第三個原因至關重要。中國經過努力,對新冠肺炎真正做到了可控可治,各行各業,相續復興,中國製造,譽滿天下。美日兩國,陷入疫情泥潭難以自撥,能夠正常生產開工者屈指可數。美日擔心這樣下去,對本國而言,百害無利,嚴重威脅自身利益,這是美日不願看到的結果。

第四個原因,美日若真的全部撤企,那麼中國就會有數萬員工失業,影響數萬家庭生活,進而影響中國的社會穩定。如此損招,不齒人類。

同時我們也應明白,美日企業大多屬於私企,商人是以賺錢為目的。中國是世界上較為安全的投資之地。私人企業未必會盲目響應。因為退出中國到那裡辦廠?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多少金錢?國家能夠大包大攬嗎?真是這樣,那就不是私企了。不排除美日投資者退出中國,但退出多少,什麼時候退,還未可知。

當然,即使美日全部退撤企,其代價將是巨大的。我國也會受到影響。但事物都有兩面性。通過疫情,來個思想認識大洗禮,看清廬山真面目,提高全民凝聚力,化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最後勝利,必將屬於勇敢勤勞的中國人民。





高山流水412639018351


根據媒體報道,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庫德洛再次呼籲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對於從中國遷回美國企業的搬家費,美國政府給予100%的報銷,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巧合的是,幾乎就在同一時間,日本政府也宣佈政府將出資,158億元人民幣協助資本企業撤離中國,部分企業將搬往南亞和東南亞。如此步調已一致的行為是不能用不約而同來形容的,他們私底下不知道商談過多少次,因為涉及到具體的搬遷金額和政策,不可能說是一時間拍腦袋決定出來的。
而且從兩國政府上來看,日本是緊跟著美國走的。

那麼為何美日兩國要把這些企業搬離出中國呢?

1.提高本國的就業率
因為受疫情的影響,美國的3月份失業率達到了4.4%,人口增加到710萬人,創下了1975年來的最大單月增幅。在過去的這些年內,美國經濟措施下降趨勢越來越嚴重,除了保留高端的製造業之外,由於受到成本的擠壓,很多製造業公司都遷出了美國本土或者設立海外工廠,現在美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並不樂觀,加上失業率比較高。而且讓製造業迴歸一直是美國政府一直堅持的政策,如果說這些企業不能夠迴歸到美國本土,還是像之前那樣只玩金融工具的話,那麼美國政府制定了很多刺激經濟政策,根本就難以玩轉下去,就業率也沒有辦法提升上來,而且金融風險越積累越大,終有一天會反過來害了美國的。
2.認識到了製造業的重要性
以前在全球的市場分工裡面,中國就是一個工廠,向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掌握核心的技術和資源。但是這些核心技術和資源能不能轉化為實戰力?這本身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製造力的指標。在這次疫情期間,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截止到目前,我們已向12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醫療物資,僅僅從3月1號到4月4號這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就出口了38.6億隻口罩,1.6萬臺呼吸機,3752萬件防護服。雖然疫情不等於戰爭,但是這次中國的應急能力讓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害怕了,同時也讓他們更肯定了製造業的重要性。
3.中國的生產成本提高了
美國和日本選擇這個時候呼籲企業來撤出中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雖然說他們之前也想這麼幹,但是這次疫情期間,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比如日本豐田和本田在中國生產線80%以上都是停滯狀態,而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奔馳天津的製造商每天要虧損5個億。所以日本政府也計劃讓一部分企業遷往南亞和東南亞,也是考慮到分散風險,另外和這些國家比,中國的人力成本已經非常高了。在地緣政治上,南亞和東南亞很多國家也是美國的盟友。
4.打擊中國良好的發展勢頭
在這次疫情之前,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就已經逐步升級,在這次疫情之後,相信這種貿易摩擦只會越來越多,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和增勢都在全球處於領先的位置。這種此消彼長的力量必然會引起美國的警覺和打壓,中國民族製造業的崛起也擠壓了外企的利潤空間。把這些製造業撤離出中國,也是美日等國家來打壓中國的一個環節。有這些企業在中國那麼在進行貿易戰的時候,美國就難免投鼠忌器,一旦這些企業撤離了中國,美國就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雖然美國和政府同時發佈了撤離中國的呼籲,並且給予了經濟補助,但是效果可能不如他們想的那麼理想。

第一、美日標榜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也只是有建議的權利
美國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市場經濟國家,那麼樣在一個嚴格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是不能干預經濟的。現實情況是對於政府的呼籲,美國企業可以聽他的,也可以不聽他的,因為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私營企業。比如特斯拉就在上海建立了工廠,福特通用也和很多中國企業合作,而日本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就更小了,很少會制定類似的措施,這一次估計是因為情況比較特殊了。但是日本政府這次的資金扶持力度明顯是太小了,只有100多億,而在中國的日本企業至少是上萬家,每一家也只有100多萬,這點兒錢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也就是說政府的號召是影響有限的。
第二、企業是盈利的,中國仍然有利可圖
我們前一段時間看到新聞,很多蘇州的外企是搬走了,大多數都是因為用工的成本太高。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企業在中國活的很好,這本身對外企來說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如果說他的盈利不能夠支撐成本,本身就說明企業的競爭力不夠強。我們在引進外資的時候,當然也是想要引進行業龍頭企業。企業是一個非常市場化的主體,哪裡有利潤賺就可以去哪裡,中國有14億人的消費能力,這個市場是任何其他市場主體都比擬不了的。
第三、中國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也是一種紅利
和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的上下游供應鏈和基礎設施無疑是非常具有優勢的,現代化的社會經濟都是一個分工合作的經濟。通常情況下,一個企業都要涉及到幾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上下游供應鏈。如果一些企業搬遷到南亞或者東南亞,雖然說人力成本降下來了,但是很多的供應鏈就斷了,有的還可能需要從其他國家來進口,但是中國製造業種類是非常齊全的,再加上完善的物流和交通設施,供應成本,運輸成本都比較低,而且中國這麼大的消費市場群體直接可以消化掉一大部分,也不用再運出去出口。
另外再說一下,如果說一些企業從中國撤離了,對我們有沒有很大的影響?

短期內會造成我們的失業率上升以及GDP的增速減少,但是整體看,我個人的觀點是影響比較小的。為什麼這麼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真正高精尖的製造業並沒有來到中國,或者說即便來中國了,我們也沒有辦法來學
一個國家高端的製造業代表了工業的最高生產水平,這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事情,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德國,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企業到海外去設立工廠,比如機床,飛機發動機等等。這些核心的資源別說來中國設廠了,就是你去別國花大價錢買,別人都不一定賣給你。而有的企業來到中國和本土的企業進行合資辦廠,在一些核心的領域,我們的工作人員是不能夠接觸的,所以無論這些企業是否離開中國,對於我們這方面的提升都沒有太大的影響。第二、我們已經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國產製造業
雖然說在高精尖方面的製造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基礎類的生產我們完全沒有問題,建立的門類比較齊全,成本也比較低,而且近些年來國人對於國產製造業的認可程度也逐漸在提升。像一些簡單的加工廠製造廠之類的,從中國遷到東南亞也無可厚非,因為即便是我們中國的一些企業,也有可能跑到這些東南亞國家去設廠。這些企業遷出中國,對中國的製造業其實是一個有利的局面,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成長空間。
所以美國和政府對企業撤離中國的呼籲,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即便是有部分企業離開中國了,對我們的影響力也是不大的,我們有能力接受這個挑戰。


四大財子


美國從中國撤離企業這樣的想法在前兩年的時候就有了

特朗普早就有這樣的想法,雖然高端科技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中,利潤大頭也讓美國賺走了,最典型的就是蘋果的生產線,剛開始的時候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是在幫美國打工,中國掙得是血汗錢,美國掙的是高大上的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發現中國雖然掙的錢不多,但卻解決了國內大量的勞動力。同時由於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讓中國擁有了全世界最全的工業門類,任何一個東西基本上都能夠在中國製造完成,準確的來說,原來是為了坑中國的,把一些辛苦活給中國,結果中國卻因此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本次疫情加速了外國企業撤離中國的步伐

以往一些發達國家會以自己牢牢掌控上游話語權,將下游髒活累活交給別人做而引以為傲,但這次疫情的突然襲擊,讓很多發達國家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製造能力的重要性,雖然美國在高端製造一直都處於領先地位,但類似於口罩、呼吸機這樣的產品設備,即便是像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都沒有足夠的產能。

遇到了疫情這樣的災難,沒有口罩和呼吸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而中國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別說口罩和呼吸機了,想要任何東西基本上都能夠自己生產。當然,有一些行業目前中國的生產能力仍然有限,但在民生問題上,已經不存在問題了,能夠迅速反應,組織大量企業進行生產。

從政治角度考量,過度依賴中國產業鏈並非是明智的選擇

從華為事件來看,某項產品依賴於別的國家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一旦發生敵對情況,或者是災難性事件,大部分國家都會優先保證自己的供應。在疫情之前,大家對這樣的恐懼基本上集中在高尖端設備上,所以高端製造,美國一直是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的。

但疫情讓大美國和日本等發達企業明白了,除了高端設備,其他的一些產業鏈也不能完全受制於中國,一旦發生某些不可抗力因素,美國即便有高端製造,即便掌握著上游利益鏈條,但沒有下游的配合,照樣是寸步難行,所以他們希望將企業逐步的遷離中國,要麼是回美國本土,要麼是到東南亞其他的國家。

美國和日本的願望是美好的,但實踐起來卻非常困

也許很多企業會迫於政府的壓力離開中國,中國也會因為這些企業的離開,損失了一部分的就業率,損失了一部分的GDP,但外國企業的離開,也意味著這些企業競爭力的下降。

中國的製造能力在全世界是最強的,試想一下,如果蘋果製造離開中國,特斯拉制造離開中國,他到哪個地方尋找這麼強大的製造能力,如果他們全部搬到了東南亞,那麼企業競爭力會下降一大截。

那個時候中國的企業優勢將會逐步增強,到最後美國的企業壓根就沒有能力和中國競爭,因為整個製造鏈條的反應速度,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中國媲美,後端的反應速度代表著你前端業務的反應能力,業務反應變慢了,競爭力自然就會下降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