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槓精!
我上大學的時候,聽過一個講座,題目叫《魯迅與金庸》。這位著名教授自然是讚美魯迅、批評金庸。他有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金庸小說中寫的……我就不信有人可以用手在石頭上刻字、也不信有人能一伸手打出一條龍來。”
我大驚失色——好槓精!
我明明知道他是槓精,當時卻搞不明白他錯在哪裡。當然,後來明白了。
二、槓精也“冤枉”
抬槓成精,簡稱槓精。
網上、現實,都少不了槓精的身影。
作為發表觀點者,會很納悶:“明明我說的是a,怎麼槓精會理解成B呢?”
而作為槓精,也很冤枉:“你這明明有問題、難道我說的不對嗎?”
平心而論,有些槓精也“槓”得有理有據。甚至“槓”得讓你無話可說——但是,交流中出現“槓精”現象,是個常態。
排除有意為之、以“槓”為樂、“以槓為業”的那些人,我相信很多朋友是“無心之槓”,只是邏輯不清所致。
因此,今天就從邏輯角度,分析一下,槓精,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
三、科學語言、日常語言、文學語言
說回《魯迅與金庸》的例子。
這位教授的問題在哪兒呢?(接下來,是畫重點部分)
我們的語言交流,大致可以分三大類:科學語言、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
科學語言,主要用在科學(廣義)領域,強調嚴謹的邏輯和語法結構,要求說理清楚、概念明確;
日常語言,就是咱們日常交流這些——由於日常大眾的教育生活、風俗習慣不同,所以日常語言就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你得儘量把話說清楚,把信息表達完整。
還有,就是文學語言。
文學語言就不一樣了,主要用來表達情感和態度,語意模糊、誇張等等,甚至是其常用的修辭手法。而說理、求真、嚴密思考這些,壓根就不是文學語言要乾的事情。
四、區分三種語言
把科學語言、日常語言、文學語言做區分,非常重要啊!非常重要!
我們在交流中,首先要對交流場合,做個基本判斷:
這是在討論問題呢?還是扯閒篇?還是文學賽詩會?
如果是討論問題,那就得一是一、二是二,揉碎了掰扯清楚。
如果是日常扯閒篇,那你隨便,說你是美國總統他小舅子,我都不反駁。
如果語境是文學語境——比如你在談戀愛說詩一樣的情話、比如你在閱讀一本文學著作,那麼,這時候,主要理解對方的意思和情緒就行,千萬不能一字一句的摳、來較真的!
五、文學語言不可較真
小明:我愛你到海枯石爛。
小麗:怎麼可能?海枯石爛,得幾億年吧?你還能活到那時候?
小麗這時候就槓精附體了。因為這時候是文學語言,在表達愛慕的情感而已。
小明:我要做個天狗,吃了太陽、吞了月亮!
小麗:你吃一個給我看看你。
又槓精附體!這時候還是文學表達啊!多麼詩意的反叛和勇氣。
李白:白髮三千丈……
槓精:別急別急,我這兒有尺子,量量、量量。
……
再回到本文開始的故事。金庸小說裡,用指頭在石頭上刻字、喬峰一掌拍出個龍來,那是文學語言,不要求與客觀現實一一對應,虛構了一個文學場景、講故事而已。
這時候再去用“科學語言”的要求,去求真、比對事實,可不就是槓精了麼?
六、日常語言的複雜性
分不清這三種語言的區別,是容易出現“槓精”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有了區別意識的時候,“科學語言”、“文學語言”,是比較容易判斷的。
有點複雜的,是日常語言。
因為我們生活中,需要抒情——比如看見大海了,激動;
也需要論證較真——比如同事誣陷你、需要辯解、求真;要搞明白該不該砸日本車……
那麼,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就既會有科學語言、也會有文學語言。
具體細節展開說,太複雜。
只能說一個大的理念:
當我們需要搞明白某件事的時候,儘量還是用詞準確一些、邏輯清晰一些。在不影響證據的準確性時,可以用一點誇張、比喻的文學修辭手法,以便更清楚的表達。
七、和結論關係不大的比喻、事例——不必槓
不過這時候,槓精就又來了。
小明:我妹妹的臉蛋可紅潤可漂亮了,就像蘋果一樣,我小姨、鄰居們都很喜歡。
槓精:真紅成蘋果那樣?那你妹是關公吧?!
小明旨在說明,他妹妹的臉蛋紅潤漂亮,“像蘋果一樣”是比喻修辭,“鄰居喜歡”是事例作證,是為了說明“妹妹臉蛋漂亮”而用的。
你頂多可以說,這個比喻不夠恰當,但是對方傳遞的信息觀點,是很清楚了。那麼,這時候,就沒必要把精力花在那些比喻、例子上。
因為這些例子,不影響小明觀點的準確表達。
八、決定觀點正誤的比喻、事例——必須槓
有位槓精問了:那什麼時候可以槓一槓你舉的例子呢?
別說,還真有!
假如這個修辭、例子,會嚴重影響其觀點的準確性——這時候,例子就起著論據的作用,必須要較真。
小明:我覺得,人是可以活三百歲的。我老家山裡,有個老中醫,就已經300多歲了!
槓精:嗯?終於被我逮到機會了!300歲?拉出來遛遛?!
“山裡300歲的老中醫”,是例子,也是支持“人可以活三百歲”的論據。因此,這個例子的真假,直接決定觀點的正誤,所以,必須要較真!
這時候,就要好好“槓一槓”了!
九、寬容、公平原則
日常交流的論述,不可能嚴絲合縫、滴水不漏,稍微遇到表述不太完整的時候,槓精就又出來了。
小明:你知道嗎?聽說香菸比大麻更容易讓人上癮,可是吸菸卻不犯法。
槓精:啊?!你說啥?你居然鼓動我吸毒?!
……
這個,在邏輯謬誤中,叫做“稻草人”謬誤——就是歪曲對方的觀點,把對方的觀點誇張、放大、甚至不惜斷章取義來歪曲,然後進行抨擊。
在邏輯交流中,有一個原則,叫“寬容、公平原則”。也就是說,如果要有效溝通,在面對一個觀點的時候,儘量去理解對方的意思,而不要抱有偏見、不要故意曲解一個觀點。
很可惜,這一點,是網上詭辯最常見的手段。雄辯家們抱著偏見、歪曲對方的觀點,然後置對方於死地,獲得辯論勝利——他們從不在乎真相究竟是什麼。
十、歸納法之槓(上)
有一種“槓”,說話的人如履薄冰、槓精卻理直氣壯。這種槓,我稱之為“歸納法之槓”。
邏輯推導一個答案,一般有兩個途徑:演繹法和歸納法。
一般的三段論啥的,都是演繹法——簡而言之,就是從個例,推出普遍適用的結論。
比如:從“人會死、小明是人”,推導出一個結果——“小明會死”。這個結論,百分百正確。
還有一種,是歸納法——就是你從很多個例子中,得出了一個比較可靠的結論。
比如:當你嚐了香蕉蘋果梨,發現都是甜的,就歸納得出一個結論“水果都是甜的”。
這就是歸納論證。
歸納法,在先天就有個不足——你不可能把所有水果都吃完。
但是,這個結論可靠不呢?
是比較可靠的。
十一、歸納法之槓(下)
這時候,“歸納法之槓精”就出現了。有一個最常見的“歸納法之槓”的例子:
小明:抽菸容易損害健康。
槓精:誰說的?!張學良活了100多!
或者:
小明:我吃的獼猴桃都是甜的。這個獼猴桃也肯定是甜的。
槓精:誰說的?你又沒嚐到,你怎麼能確保他一定甜?
其實,歸納論證本身就是在說一種“可能性”,很大程度的可能性而已,在強調一種大概率的、整體而言的事,本身就承認“特例”的存在,故而不能用個例來否定。
所以,儘管張學良活到100歲,吸菸有害健康,依然是可靠的觀點;
儘管我沒有嘗這一個獼猴桃,但是這個獼猴桃,也極有可能是甜的。
歸納法很重要,這裡限於篇幅,不再做過多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看看。
十二、槓精的種種變化
明白了以上四點(語言的分類;修辭和結論的關係;寬容公平原則;歸納法的特點),槓精的根本問題,就找得差不多了。
現實的、網上的種種“槓”,基本都可以包含在內,只是形式各種各樣。
比如,有違背“同一前提”的槓精。
小明:我朋友挺高的,差不多有180cm。
槓精:180算高?我男朋友192我還嫌他矮呢!
高、矮,是形容詞,是一組相對概念。這類形容詞,都是有比較前提的。參照物不同,高矮判斷就不同。小明的潛臺詞是“在我的比較範圍和認知內,朋友高”。但是槓精說對方“不高”,是偷換了比較對象,違反了邏輯要求的“同一前提”的原則。
還有違背“同一概念”的槓精。
小明:我鄰居真火爆脾氣。昨天吵架,我去勸架,結果和瘋狗一樣連我都咬。
槓精:咬你了?牙印我看看?
小明語境中的“咬”,是指言語辱罵,槓精偷換為真的“用牙咬”。犯了邏輯中的“偷換概念”錯誤。
還有好幾種,比較低級的,比如你在講道理、槓精談感情;比如槓精常說的“你行你上啊,no can nao bb”;比如分不清觀念層面和現實層面等等……犯的錯誤都太幼稚,前面的文章也有提及,這裡就不再浪費筆墨了。
十三、結尾
最後,希望大家運用邏輯,抽絲剝繭、探尋真相,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要變成為辯而辯、無聊的槓精。
當然,如果想成為一名厲害的好槓精,也請仔細參詳本文。
閱讀更多 劉蟾大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