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一“鹽”難盡……

鹽城,一“鹽”難盡……

公元13世紀,一位西方冒險家為了探尋神奇的東方文明古國,歷經萬里漂泊,終於抵達了太平洋西岸的中國,這位名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商人驚奇地發現:“在城市和海洋的中間地帶,有許多鹽場,生產大量的鹽。”馬可·波羅具體抵達了哪裡,無考。但他在其遊記中記載下這樣的文字,不是持旅行家、冒險家的獵奇心態,而是完全以商人的慧眼來讚歎東方的富庶。

鹽城,一“鹽”難盡……

東沙島神韻

其實,黃海岸邊那曠美遠古的茫茫鹽灘,最初並沒有成為財富的象徵,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只是一條長長的貝殼沙堤,曾經在此披沙揀金的趕海先民,在同自然的和諧相處與抗爭中,終於尋到了生命的根。從此,“蒼茫一望海天廖”的黃海灘頭開始“煮海為鹽”,有了文明的起源。

鹽城,一“鹽”難盡……鹽城,一“鹽”難盡……

鹽城海岸線長582公里,佔江蘇省海岸線總長度的56%。鹽城海岸線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

東臨黃海的鹽城,正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鹽”相依共存,結下了數千年的不解之緣。某種意義上說,鹽城的歷史,就是一部鹽業發展史、一部東方鹽文化史。鹽城,就是一座內涵豐厚的天然的鹽博物館。

鹽城,一“鹽”難盡……

煎鹽圖(來源於《東方鹽文化》)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兩淮鹽,天下鹹”。兩淮,即淮河的南北,鹽城地處淮河以南,是重要的產鹽區,生產的鹽稱為淮南鹽

“東楚有海鹽之饒”“國家經費,鹽利居十之八,而兩淮鹽獨當天下之半”,中國史書中的這些記載都說明了鹽業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和經濟命脈,鹽城一帶是鹽集中生產基地和中轉集散地,鹽城歷史上就是鹽業比較興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

鹽城,一“鹽”難盡……

解鹽圖

談到鹽業的輝煌,就不免使人想到一個人。2100年以前,鹽城一帶是皇帝劉邦的親戚吳王劉濞的封地,劉濞靠煮鹽獲利,日漸富強,後擁兵叛亂,挑起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彈丸之地,僅僅靠煮鹽就有了動搖朝綱的念頭和實力,不可小覷。朝廷也由此認識到鹽不僅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可帶來豐厚的利潤,甚至與社稷安危休慼相關。

鹽城,一“鹽”難盡……

幾年以後,朝廷派重兵統管了這個神秘的鹽業基地,並決定“籠天下鹽鐵”,實行鹽鐵官管。從此,鹽務由中央統治機構直接管理,政府募民產鹽,官收、官運、官銷。鹽鐵專賣,漸漸成為中國的傳統。由於鹽是朝廷的一條經濟命脈,歷代帝王對鹽官的選拔任用都非常慎重,多為其親信或功臣,當中不乏確有才幹的能人,所以鹽官里名人不少。

鹽城歷代鹽官中的名人現象,一直以來都被眾多學者津津樂道。最為典型的是北宋有三位宰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曾在此任過鹽官。

鹽城,一“鹽”難盡……鹽城,一“鹽”難盡……
鹽城,一“鹽”難盡……

三位鹽官都才華橫溢,精通文辭歌賦,在中國古代文壇頗有建樹。晏殊年少時文學天賦極高,有“神童”之稱,13歲就被皇帝御筆欽點為進士。晏殊在西溪興建書院,推廣文化,後人因為感念,又將西溪稱為“晏溪”。

最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他是躊躇滿志到任鹽城的,此後他率眾修築了一條抵擋海潮的捍海長堤,造福百姓,史稱“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寫有一首題為《至西溪感賦》的五言詩:“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他似乎對西溪此前出了“兩位宰相”這一奇特現象,十分驚異,竟不知自己日後也步入了“宰相之路”。

鹽城,一“鹽”難盡……

范公堤遺址

昔日鎖海防潮的“范公堤”歷經千年滄桑,如今已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座現代化的高大的防潮海堤又屹立在范公堤的內側,正發揮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鹽城古代有許多運鹽的河道,將鹽由水路運往南北。當年為築堤取土形成了一條貫穿南北的人工運河,因它連接“范公堤”沿岸的十幾個鹽場,被稱為“串場河”。

悠悠“串場河”不僅是鹽城運鹽的大通道,更猶如串著珍珠的綵帶,將從南到北的鹽韻古風、人文景觀連成一脈。范公堤和串場河一衣帶水,范公堤是父,串場河為母,這條古老的“母親河”,承載並見證了鹽城鹽業的繁榮興盛,記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

鹽城,一“鹽”難盡……

串場河風光

鹽吸引了人,也締造了城。鹽業的興盛帶來了城市的崛起,這“城”自然與“鹽”密不可分,從鹽城的地名即可見一斑。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另立一縣,稱鹽瀆縣。東晉安帝時,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鹽城,一“鹽”難盡……

明代兩淮鹽場總圖

在黃海沿海這一特定地域,眾多古鎮事實上就是一個個鹽場。據明代繪製的一張兩淮鹽場圖,兩淮鹽場共有30處,其中13處在現在的鹽城境內。鹽場並不是單一色調的,它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宗教的、人文的……每一種構成元素都是鮮活的,這其中有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有叱吒風雲的傳奇英雄,有千古留芳的風雲人物,有享譽世界的文人雅士。

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一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鹽民起義,起義領袖張士誠率領鹽民,在草堰場的北極殿揭竿而起,一路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橫徵江南,雄視天下,與元朝廷抗衡14年之久,為鹽城乃至中國的歷史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鹽城,一“鹽”難盡……

草堰石閘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最大的意義,還在於它成就了一位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的大文學家施耐庵和一部文學鉅著《水滸傳》。

傳說中,偏海一隅的古鎮白駒和天上一匹白馬神駒有關。也許正因為如此,從這裡走出一個張士誠已不足為奇,再走出一個施耐庵並誕生一部《水滸傳》,似乎也不應為奇。

奇就奇在白駒場竟真有那樣一片四面環水、蘆葦茂密,充滿“水泊梁山”氣息的湖蕩區域。

這似乎已足以證明,“水泊梁山”和“梁山好漢”不是空穴來風,正是這片神秘詭異的湖蕩和那些勇敢、剛烈的鹽民激活了施耐庵的創作靈感。一生轟轟烈烈的張士誠,最終還是兵敗江南,遺恨千古,但《水滸傳》中水滸英雄的傳奇故事卻世代相傳,影響深遠。《水滸傳》最終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並在世界文學之林獨樹一幟。

鹽城,一“鹽”難盡……

李汝珍寫稿中

含“鹽”的水土彷彿特別滋養文學。400多年後,李汝珍寄居草堰場撰寫了著名古典小說《鏡花緣》。此外,安豐場鹽民詩人的吶喊,“宰相路”上的驛站西溪,丁溪場連任五朝元老的高谷,廟灣場抗倭英雄的豐碑,臺城的名人效應,便倉香飄海內外的枯枝牡丹,富安明代建築群的歷史保存……鹽城古城鎮,像一部巨型的古書,記載了文明的遺存,傳遞著魅力無窮的地域文化信息 。

鹽城,一“鹽”難盡……

富安民居

鹽業輝煌時期產生了“富極一時”的兩淮鹽商。大的鹽商雄踞揚州,小的鹽商陸續來到鹽城。鹽商來了,帶來了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造就了影響深遠的“鹽商時代”。在東臺安豐的一條街上,鮑氏大樓在當年很有名氣。富安的明代古建築群,依然保存著安徽皖南的建築風格。無論是精緻細膩的磚雕,還是正方形的天井風格,彷彿都留有鹽商文化的印記。

鹽城的鹽景古樸而美麗。從最原始的“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到後來連綿的“鹽山”,勤勞的祖先不斷改造著自然,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串場河”上擁滿熙來攘往的鹽商、川流不息的鹽船……鹽業的興旺,在市井佈局中也總有顯現,庭院、深巷,那是尋常人家的景緻;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則有大戶人家的氣派。溪流、垂柳、蕭鼓、輕帆,無不古典、唯美,喧鬧的市井、繁忙的店鋪、解纜的船帆,無不詩情畫意,有著濃郁的遠古風情。

鹽城,一“鹽”難盡……

安豐古街

這些散落的鹽景,像晶瑩的鹽花,耀眼而奪目,在藍天下、大海邊,與“水上走廊”串場河共同構成了一道美輪美奐的景緻。

坐落於鹽城的中國海鹽博物館,以偌大的鹽晶式建築,製作成一部歷史大劇,精緻再現了“煮海為鹽”的滄桑文明,而大豐草堰的“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則是原始的、裸露的、粗獷的。它並不侷限於草堰,而以此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成為沒有明顯界限的古海鹽文化的露天博物館。置身其中,有雕刻精緻的石閘,有飽經風霜的古橋,有深不可測的老井,有明清遺風的舊宅瓦樓,有氣勢恢弘的寺宇殿堂,更有那青石板鋪就的古街道和被千年浪打的古鹽運碼頭……

鹽城,一“鹽”難盡……

這種歷史風貌的原樣保存,既是古鹽運集散地民俗風情的真實再現,也是當地經濟、文化、社會內容的綜合體現。站在這裡,先民的生活如在眼前。海風吹拂下,范公堤的春樹、葦灣的夕照、亭場的“雪山”,鹽河的風帆,映照出鹽城的古老與年輕。

范公堤鹽韻流轉串場河濤聲依舊一部鹽的歷史一部鹽的樂章穿越滄海桑田歷經千年彈奏那故事 如在眼前那聲音 猶在耳旁……

鹽城,一“鹽”難盡……

END

作者:王海燕

來源:鹽城市地方誌辦公室

組稿:於雷 倪蕊 編輯:蔡悅 居奕名

鹽城,一“鹽”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