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中,是刘武的功劳大还是周亚夫功劳大?

子不语同学


吴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年间发生的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次大规模叛乱。

吴王刘濞在也汉文帝时就各种不服,很嚣张。汉朝开国之初,为了巩固刘姓天下,大封皇室子孙为王,而且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权利很大,不受中央节制,逐渐造成了诸侯强而皇帝弱的局面,跟大周天子有点像。

晁错削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蕃策来削弱或剥夺诸侯王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而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当属吴王刘濞。加上汉景帝在当太子时在一次围棋后失手杀死了嚣张的吴国太子,因此,吴王刘濞对景帝怀恨在心。新帐老帐一起算,导致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

汉初分封

叛乱之初,叛军数量远超大汉可以调动的军队。大汉北面有强大的匈奴人,大量军队不能调回。能够用于抵抗叛军的主要是坝上和细柳两支驻军以及梁国军队。统帅是周亚夫,后勤供应是窦婴,梁国是抗击叛军的主战场。因为双方军力悬殊,所以,周亚夫采用的是避其锋芒,先平山东诸侯国,打掉跟随者和观望者,让梁国抵挡住叛军精锐,待到叛军出现松动,烧掉叛军粮草淄重,动摇叛军军心后一举歼灭,三个月平定了叛乱。

七国之乱双方进攻路线

显然周亚夫功劳更大。毕竟他是统帅,负责整个战局的把握。而梁王刘武虽然付出很多,但终究只是整个战略其中的一部分。


西门吹灰2020


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就封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史称楚元王。这个刘交好读书,曾经跟着浮邱伯学习《诗经》,同学三人,分别是申公、穆生、白生。刘交封了楚王,就把三个同学请来作伴,过好日子。其中穆生不善饮,楚王每次宴客,就特意为穆生备好甜酒。元王死后,至子孙辈之间,一开始也特意为穆生准备甜酒,但是后来就忘了。穆生下了宴席,说:该走了!甜酒都不准备了,“王之意怠”。再不走的话,楚人最终会把老子绑起来游街的。申公、白生劝他,说先王待我们不薄,今王这点小小的失礼,你又何至如此呢?穆生于是讲了一番道理。

穆生说:《易》云,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个原话在《周易·系辞》中,是孔子说的。“几”就是苗头、预兆的意思。“动之微”,飓风起于萍末,飓风来临最初,仅仅是安静池塘上的青萍微微动了一下,这就是“几”。穆生说现在先王死了,世道要变了,虽然是甜酒这么一件区区小事,就已经可以看到未来的吉凶,“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一天都不等,立刻行动。于是穆生“谢病去”。申公、白生两个傻子不信,留下了。后来怎么样呢?后来申公、白生二人果然被刘交的孙子刘戊罚为罪徒,穿着囚衣在大街上做苦力。

中原这个地方节气鲜明,尤其是立春、立秋、立冬这几天,特别明显。比如立秋这天,往往是在天气热到极致的时候。突然有个变化,树上一片黄叶孤单的飘落。这就是自然界中的预兆。所以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

比如周亚夫这个人,三个月平定七王之乱,居功至伟,汉景帝极其器重,任命为丞相。之后,先是与汉景帝意见不合,被汉景帝疏远。其后又几次说昏话抵触汉景帝,甚至赌气辞职。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周亚夫辞职以后,汉景帝忧心储君年幼,深恐有着巨大功劳且一度权倾朝野的周亚夫作乱,就请周亚夫吃饭,来试探周亚夫对皇室的态度。席间,给周亚夫的桌子上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也没给筷子。周亚夫这个蠢人,面对如此无端的小侮辱小怠慢,他果然就跟普通人一样,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史籍载,“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周亚夫也不问问怎么回事,不平之意已在脸上,也不管皇帝在上面坐着,就四处张望,招呼服务员:拿筷子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那个情景。在这么一个场合,皇帝请客,你就这么个态度,你心中还装着皇帝,还有敬畏之心吗?汉景帝也不是省油的灯,冷笑说道,“此非不足君所乎?”,这么大块肉还不够你吃吗?一语双关。几乎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帝王的威严。这话一说,君臣就算是翻了脸了,于是周亚夫“免冠谢上”,摘了帽子跪下谢罪,哎呀陛下,罪臣失礼。皇帝说,起来吧。周亚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起来就快步离开了。汉景帝看着周亚夫走掉,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就周亚夫这个愤愤不平的态度,连老子都不放在眼里,怎么可能会安心的辅佐少主。这个时候,汉景帝已经决定除掉周亚夫了。

所以司马迁评价周亚夫,说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就是说这人太自满没有觉悟,认为自己没什么不懂的,没什么事不会处理,不知道天高地厚,虽然节操很好却不懂得谦虚恭顺,目中无人,心中没有敬畏,才导致“终以穷困”。

后来周亚夫下狱,“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到底还是气死的,至死不悟。周亚夫到底也没明白他这么个完人,怎么落得如此下场。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人,人品完美,才能卓越,下场却很惨,就是栽在自满上,谁也不放在眼里,正所谓斗满人概,人满天概。这事儿汉景帝有什么错呢?不要去怪皇帝,换哪个皇帝都会除掉周亚夫。人一旦自满就是个蠢人,蠢人对不利自己的趋势是视而不见的,蠢人只会认为江山永固富贵万年,所以周亚夫不可能象穆生那样谨小慎微,从而敏锐的感觉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趋势已经如此明显了,灭亡的兆头已经跟驴那么大了,他还看不见。那么汉景帝请吃饭,周亚夫发现没筷子,应该怎么做呢,他应该谦卑的等待侍者来到跟前,小声问侍者:这怎么回事。侍者如果说:皇帝安排的,周亚夫就应该


磐龍观史


汉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于是逼反了众诸侯国,以刘濞为首的吴楚联军,组织三十万兵力,攻向长安。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前去平叛,吴楚联军起初并没有和周亚夫交战,而是在梁国遇到刘武的顽强抵抗。

最终吴楚联军无法攻破梁国,加之士气低落、粮草供应不足,给了周亚夫机会,随即被周亚夫一举击溃,七国之乱在短短三个月内宣告结束。周亚夫是军队主帅,而刘武是率先御敌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刘武的顽强抵抗,周亚夫的作战计划很可能失败,所以论功劳的话,刘武应是首功。

刘武正面御敌,坚持抵抗

刘武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亲弟弟,窦太后生有两男一女,分别是长公主刘嫖、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论关系来说,刘武和汉景帝最近,这也是刘武誓死抵抗的原因之一。

史料记载“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

梁国都城睢阳就像是长安最后一道屏障,而刘武就是这屏障的守卫者,面对三十万敌军,刘武也有些不知所措,一方面严令军兵抵抗,一方面快速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并没有选择救援,因为这个不在他的作战计划内。

就算没有朝廷救援,刘武一直没有放弃抵抗,就这么活活把三十万敌军拖在睢阳城下,消耗了吴楚联军大量有生力量。正是刘武的坚决抵抗,给了周亚夫机会,也让整个作战计划得以成功。

作战计划中,梁国便是弃子

史料记载“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周亚夫和汉景帝商议的计划,本就是放弃梁国,换句话说,刘武当时已经是弃子,刘武的作用就是为中央争取时间,刘武坚持的时间越长,周亚夫取胜的几率越大。

事实上,周亚夫的策略十分高明,如果他贸然救援刘武,就可能同时陷入被动,毕竟吴楚联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如果使用疲劳战术,并切断敌人粮道,就会让吴楚联军陷入极端不利的局面,这便给了周亚夫可趁之机。

换个角度看,如果刘武直接投降,梁国这个屏障就起不到作用,或许梁国还会成为吴楚联军的补给点,这样战争时间就可能被拖得很长,长安或将兵临城下。

周亚夫坐收渔利

面对坚固的睢阳城,刘濞就是攻不下来,而周亚夫却在睢阳虎视眈眈,这让刘濞十分不安,因为粮道被截,刘濞选择誓死一搏。吴楚联军放弃梁国,转而进攻周亚夫汉军,而此时的吴楚联军士气全无,已是强弩之末。

史料记载“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面对吴楚联军的挑衅,周亚夫就是不出战,随即没有饭吃的吴楚联军便自乱阵脚,此时,周亚夫抓住机会,再即刻发动进攻,吴楚联军被击溃。虽说周亚夫很有能力,但他拒绝救援刘武,也多少有些太地道,刘武对周亚夫的怨恨,也为周亚夫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总结

七国之乱对当时的汉王朝威胁很大,由于刘武的顽强抵抗,和周亚夫的运筹帷幄,挽救了这次危机,这两位都为汉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要对比功劳大小,刘武的功劳高于周亚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