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目前足协推动99国青和01国青分别征战中甲和中乙?

爱提问的小白白


4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足协目前正在致力于推动99国青和01国青分别去踢中甲、中乙,而且已经接近变为现实。大体方案是99国青借壳北体大踢中甲,01国青借壳河北精英踢中乙。

足协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两个:

一是让这些国青球员有球踢,能够多打比赛。

我们都知道,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与足球发达国家职业联赛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的联赛不允许俱乐部组建二队踢低级别的职业联赛,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我们的年轻球员到了19岁离开足校以后基本处于没球踢的状态,比赛太少,成才率太低。

如果让国青球员组队踢中甲、中乙,这些球员的比赛机会必然增多,水平自然增加的快!

二是让这些球员长期集中在一起比赛,能够有效增加他们踢球的默契程度,有利于国青成绩的提高。

由此可见,组织国青踢中甲、中乙不过是足协在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即不允许俱乐部组织二队踢低级别的职业联赛,导致年轻球员没有比赛机会,再组织国青踢中甲、中乙弥补自己的错误!

说白了,足协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功利足球,带有过去的集训队思维!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允许俱乐部组织二队踢职业联赛!

组织国青踢中甲、中乙联赛,肯定会提高国青的水平,但是这毕竟违背了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只有在充分借鉴欧洲足球职业联赛的基础上,制定严谨的联赛规则,允许职业俱乐部组建自己的二队踢次级别的职业联赛才能最终有效解决年轻球员比赛机会过少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国足成绩的目的!

期待足协能够早日认清这一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瓶颈,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老张足球观点


中国足协拟推动99国青和01国青分别征战中甲和中乙,个人认为是违背职业足球规律、试图拔苗助长的短视行为,或者说是曾经的“举国体制”的变通,是换汤不换药的逆流而动,是拔苗助长的“政绩工程”。

自诩为“六大联赛”的中超看上去红红火火,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果没有被高薪诱惑而来 的大牌外援提高了联赛的水平和观赏度,吸引了赞助商和球迷 ,靠本土球员的低水平比赛 恐怕无人喝彩。中超如此,次级的中甲和中乙水平如何可想而知。让承载着中国足球未来希望的国青队在这样的联赛里练级,确定能够培养成才吗?

其二,国青球员哪里来?基本是各中超中甲俱乐部的后起之秀组成。长期把他们抽调离队,会不会干扰了俱乐部的梯队人才培养规划?还有这些球员算是转会还是租借?俱乐部的青训利益如何保障?。。。

而实际上,只要让中超俱乐部组建青年队参加次级别联赛,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年轻球员无球可踢的困境,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还不用足协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乱点鸳鸯谱”。


穿越宋朝去看球


我也看到了足协的相关报道,说来也是奇怪,首先想到的是当年的健力宝为啥最后没有成形,就地解散了。

老球迷都应该记得当年还很青涩一帮小孩被送去巴西前接受采访的样子,那是中国足协在借鉴日韩等国的经验后,深度的突破和试验,而最后李铁、李金羽、隋东亮和张效瑞等优秀足球留学生回国给予中国球迷的惊艳,简直太巴西了。就是这样一支球队,当年也曾提出保持独立编制参战甲A,为的就是让这套系统完善保留下来,同样想不被污染的还有从巴西带来的那些“灵气”。同时健力宝也表态,愿意继续投资借壳参赛。这看似完美演绎演绎最终还是背现实打败,大家都忽略一个问题,球员归属问题。

而这一次足协推动99国青和01国青进入中甲和中乙参赛,第一条就是说球员还属各自的俱乐部,都属于借调参赛。那么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比如在99国青中来自上海和北京的某些球员都有条件参加超级联赛,这个是否就存在降纬打击的可能,而工资又当如何发放,由中国足协统一发放,还是原俱乐部继续发,这个就是很赤裸的现实问题。另外,如果出现受伤后的医疗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可能都会成为阻碍。当然,如果中国足协一纸调令到也不会有谁太较劲,但是借壳原俱乐部来说,他们的球员又当如何处理?

其实从足协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让青年球员更多参赛机会,更多合作和磨合的机会,但是在中甲或者中乙这样的大环境下,甚至都不是很完善,很粗暴的技战术对抗性,我们的年轻球员是成长还是快速衰败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是否可以参考健力宝模式,让国青的球员在第三国度的比赛中发挥和吸取经验,以获取更多的比赛,是否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