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什麼不在泰國灣和緬甸海之間挖一條運河,取代新加坡的地位?

伊歸錦


工程難度比較大,而且會有各種的國際壓力和阻力來阻擋泰國挖運河

比如,美國一定出面干涉


德國節度使二禿子


理論可行,但實際上阻礙重重,克拉運河的計劃早在17世紀初就已提出,但至今仍舊停留在紙上未經實施。

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克拉運河:在泰國領地的馬來半島部分最窄處,有一處“克拉地峽”,寬度非常窄,東部是泰國灣,西邊是安達曼海,由於這裡是陸地無法航行,所以東西兩邊的船隻要想抵達對岸,從來都只能從南邊的馬六甲海峽繞道。所以長久以來,包括泰國本身在內多方都想在此開鑿運河貫通,稱作克拉運河。

據說最早的克拉運河計劃在17世紀出現,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五世時代,朱拉隆功到訪歐洲,當時國際航運業發展迅速,朱拉隆功也想著開通克拉運河,為泰國贏得先機。

然而,當時的泰國實力有限,並不足以完成這麼巨大的工程,而且之後兩次世界大戰不斷襲來,還有後來的美蘇相爭與印支戰爭,都讓這項計劃擱淺。近年來隨著局勢的相對比較安定,克拉運河計劃再次被提出。

很顯然開通運河有不少好處,首先就是不用繞道馬六甲,航程至少會縮短1100公里,不僅節省大量時間,而且可以縮減很多的運費。再者馬六甲海峽本身的安全性越來越差,航道淤積的情況也比較嚴重,存在著不少的隱患,這對於很多以來馬六甲的國家非常擔憂。克拉運河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撇開馬六甲海峽,減少成本並且提高安全性。

當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如若都只是好處的話,克拉運河計劃也不會擱置到今天。

首先,運河開鑿的難度非常大,而且需要耗費的資金相對來說很高昂。泰國仍舊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其年人均GDP還不如中國,而且以泰國本身的實力想要開通克拉運河也困難。一旦工程開始卻又無法順利完工,很可能就無限期拖延,成為泰國的一個巨大的雞肋。

再者,運河終究是運河,其通航能力到底如何實在不可預估,開通後最多也就是分薄馬六甲航線的運輸而已,很難完成全面的代替。如此一來,運河開通的經濟收益成本就很值得考慮了,很可能有不划算的風險。

最後,克拉運河一旦開通,動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馬六甲航線的蛋糕,受損失的也不可能只是新加坡而已,牽扯的利益方是非常廣泛的。泰國身處東盟之中,很難不去顧慮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的處境感受,還有在馬六甲地區有重大利益存在的美國,即便泰國開通克拉運河,也很難繞開美國的影響,甚至可能上演當初巴拿馬運河那般的悲劇。

而且,泰國的馬來半島部分長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遊離主體的情況,與泰國主體信奉伊斯蘭教,大多都是泰族人不同,克拉地峽附近是馬來人的聚集地,信奉伊斯蘭為主,從近代開始就有脫離泰國的傾向。如果泰國開鑿運河,無異於是自己在隔斷與克拉運河南部之間的聯繫,這對於泰國本身的完整與安全,也是不利的。


澹奕


道理泰國都懂,但是在實際操作上確實辦不到。

泰國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就曾提議在泰國南部狹長的克拉地峽開鑿克拉運河,而一百年前的曼谷王朝時期,五世王朱拉隆功再次提及開鑿。後來接連爆發了一戰,二戰,冷戰,在世界局勢動盪的情況下,開鑿克拉雲很可能在戰火中被摧毀,於是又擱淺了。

規劃開鑿的克拉運河全長102公里,四百米寬,水深25米,雙向航道,東臨泰國灣,再往東則是中國南海,西臨安達曼海,向西進入印度洋。克拉運河一旦開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一千二百公里,航行天數節省2到5天,其效果不亞於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鑿通。


而馬六甲海峽連接了印度洋與太平洋,每年約有5萬艘船隻經過馬六甲海峽,佔了世界海上貿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份額,世界四分之一的運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而且馬六甲海峽還連通了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等國家,隨著中國,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的崛起,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

通過馬六甲海峽獲益最大的新加坡,從一個獨立之初淡水資源還匱乏的國家,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也是東南亞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第四大港口,世界第五大航空港,第一大燃油供應基地。而且新加坡每年平均向過往的船隻收取服務費高達500億美元,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都相當可觀。


那麼泰國為何不開鑿克拉運河以取而代之呢?

地緣政治

馬六甲海峽其實並不是新加坡一國佔有,在1971年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宣佈四國共管海峽事務。也就是說泰國若開鑿克拉運河,則是一國獨食,勢必會得罪其他三國,損害其國家利益。

而且馬六甲海峽是海盜猖獗的航道之一,從2004年7月起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四國海軍全年全天候巡邏馬六甲海峽。若克拉運河鑿通後取代馬六甲海峽,勢必會將海盜從馬六甲海峽引向克拉運河,泰國一國無法承擔單獨維護海上安全的重任,在無法保證航道安全下,船隻未必願意從克拉運河經過,運營成本也會隨之提高。而只有讓其他各國分一杯羹,才能有力打擊海盜,但是這就等於白忙活一場,結果還是一樣的。


而新加坡背後是美國和英國在撐腰,特別是美國通過控制馬六甲海峽以達到控制全球經濟命脈和軍事戰略位置的目的,美國在新加坡建有軍事基地,而且還佈置了臨海戰鬥艦。這也是為何在2015年時,克拉運河傳出要即將開鑿時,美國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泰國不敢因此得罪美國,而只能不了了之。而且若克拉運河開鑿成功,美國的軍事力量必然會謀求在泰國駐紮,而泰國一直以來都是不結盟國家,開鑿一個運河反而會讓其騎虎難下,讓美國的軍事力量有藉口滲透到泰國。


政局動盪

泰國政壇的勢力大概由泰王室,泰軍隊,紅衫軍,黃衫軍組成。泰國在進行君主立憲後,泰王儘管退居幕後,但是仍控制著泰國的軍隊,而且泰王在泰國民眾中擁有絕對的權威,因此處於金字塔的頂端。

而泰國長期處於軍政府執政,泰軍隊在泰國民主改革後,由於民眾對軍政府的反感,已經無法獲得一家獨大的選票支持。因此通常是紅衫軍和黃衫軍惡鬥僵持不下,影響泰國秩序時,在泰王室的默認或者授意下充當調停人,因此泰國至少爆發了20次軍事政變,每次都是軍方通過軍事強制手段,讓泰國重新進入大選,以結束紛爭。


紅衫軍則是代表泰國廣大底層民眾的利益,而黃衫軍則是泰國中高層泰國人民的利益,雙方經常由於其利益代表人上臺後的政策侵害了各自的利益,而讓泰國爆發遊行示威以將對方趕下臺。

這就造成了泰國的政策經常朝令夕改,沒有持續性。由於立場的不同,新上臺的泰國政府會將前任政府的政策推倒重來,讓人無法適從。而克拉運河的開鑿是曠日持久的,保守估計施工期至少10年,這就讓泰國政壇要出現能獲取絕大多數民意支持的執政者上臺,至少要保持某個派系能穩固執政10年。而從他信和英拉被拉下臺,逃離海外的經歷看,這個要求是奢侈的。

而且泰國南部是以馬來族穆斯林為主,民族成分極其複雜。一旦鑿通克拉運河後,泰國擔心會造成泰國南北分裂。泰國南部地區在擁有克拉運河後,可以挾運河自重,爭取更多的自治權,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無人願意接手開鑿

克拉運河開鑿需要花費大約280億美元,而泰國2018年的GDP為5050億美元,這對泰國來說勒緊褲腰帶還是能夠承受一下。泰國在英拉時期曾推動了大米換高鐵的項目,但是英拉被趕下臺後,這個項目就被迫暫停了。泰國政壇動盪的前車之鑑,不僅讓其國內的投資者或者泰國政府遲遲不能成行,而且讓國外的投資者望而卻步。若泰國引入外國投資者,也會讓其利潤被攤薄。

而2015年盛傳中國企業有意願開鑿克拉運河的消息,也是隻聽樓梯響。在我們獲取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40年經營權後,通過中巴經濟走廊就能打開戰略局面,貨物運輸不再只依靠馬六甲海峽,我們再參股開鑿克拉運河意義不大了。


而克拉運河鑿通後,受到影響最大的新加坡也無意參股。新加坡此前為了讓其保持戰略地位,曾經接手運營瓜達爾港,以形成航道的壟斷。不過由於經過瓜達爾港只對我們有戰略價值,由於市場因素,讓新加坡運營瓜達爾港失敗。只有我們經手後瓜達爾港才能起死回生,是因為新加坡無法通過其帶貨,盤活港口運輸。因此,新加坡也不會參股克拉運河,因為新加坡體量太小,而使用克拉運河的最大潛在客戶就只有中國,日本,韓國,沒有中國龐大市場運輸需求的情況下,虧本的機會太大。


對於日本和韓國來說,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都無法獨自盤活港口的景氣程度。而且日韓和新加坡都是美國的盟友,不敢打亂其戰略佈局,更加不敢參股開鑿克拉運河。

綜上所述,泰國開鑿克拉運河缺乏天時地利人和。開鑿克拉運河在對國際戰略佈局形成重新洗牌的影響下,任何小國都不敢動大國的奶酪。這就好比當年想放棄石油美元結算體系的卡扎菲和薩達姆一樣,都是捅了美國戰略的肺管子,最後的下場都涼涼了。而有實力的大國卻無意再另起爐灶,克拉運河也就成為空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