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4月6日晚,山東援鄂醫療隊員、齊魯醫院主管護師張靜靜不幸去世,這位曾經念著要留回長髮的姑娘,倒在了回家之前。


在這場全人類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中,醫護人員衝在前線從病毒手中奪回生命的身影,印在了後方每個人心上。醫護人員慘烈的感染、病亡率令我們格外心痛。


當所有人都在歌頌這些英雄時,如果不知道她們經歷了什麼,不瞭解她們工作中的困擾和苦惱,不能在日常接觸中多一些善意和尊重,那麼我們的感動將毫無意義。


這次疫情是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極端考驗下醫護人員的真實處境。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一線醫護越過“代言者”直接現身說法,比如在丁香園微博下面曬出微薄補助的“寒心人”。


你也可以從她們所寫的書中感受她們的悲傷和喜樂,只有更加豐富的細節才能讓“白衣天使”不再是一個標籤。雖然國內缺乏職業視角寫作,但我們可以從國外作者那裡感受到她們共通的處境。


去年,一本《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記》讓很多人窺見了醫生群體苦澀心酸的工作日常。今年,一本《護士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將感動化為理解的慾望,進入她們的世界。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譯者: 王揚
出版年: 2020-4


這本書背後,是一個人到中年經常跑醫院,特別反感“小護士”這個稱呼的編輯,與這本書的相遇彷彿是命中註定。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01


《護士的故事》的出版源於兩個巧合。

2014年,仲召明31歲。就在他女兒出生的第二天,父親從老家打來電話,告訴他自己得了食道癌。

往後的四年,他開始了頻繁去醫院的日子。父親做手術、住院、出院,女兒一次次發燒感冒,母親的腰椎間盤突出,連自己也在2016年得了肛周膿腫,住院兩週。2018年之前,他一共往醫院跑了30幾次。

那時,仲召明翻譯過《在路上》《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和另外幾本書,同時他也是一位編輯。疾病打亂了工作與生活,以至他現在很難回憶起那幾年發生的事。

印象深刻的幾件事之一,是在醫院的候診室他聽見病人聊天,內容常常是對醫護人員的指責。

在他和家人就診的醫院裡,仲召明看到每位醫生一天要接診上百位病人,護士有時連續加班24小時。他想象如果自己是醫護人員,一天和五個以上的陌生人說話就會耗盡所有力氣和耐心。


他特別反對“小護士”這個稱呼。“我生病做手術用的是掛線療法,只能靠身體自己癒合,每天上藥,疼起來非常痛苦。換藥的時候,我痛到顫抖著吸氣,護士說‘沒事沒事啊,一會兒就好’。後來我看到她準備下班,比穿護士服、戴口罩時矮小了一圈,年紀也比我小多了,就是個孩子。可就是這個孩子,在換藥時讓我得到了片刻的安慰。”

“護士是了不起的,沒有護士,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苦不堪言,生無可戀,或者已經去世了。”


而護士們的現實處境卻是,工作強度、頻繁發生的醫患糾紛、不匹配的薪資水平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護理行業。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02


在英國發布的調查中顯示,每年發生在護士身上的暴力事件高達7萬起;醫護人員吸毒、酗酒的概率要遠高於其他行業,在這背後,是長期的加班和難以紓解的精神壓力。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在《護士的故事》一書中,英國護士沃森提到自己窘迫的生活:“我的工作時間長得有些荒唐。我雖然沒有像其他護士那樣申請發薪日貸款或去食品行,但也快了。我發現女兒會用透明膠帶粘補她的鞋子,她看見我的時候會立刻把鞋子藏到背後......她才十歲。”


作為高危工作從業者,護士在傳染病發生時率先暴露於險境。截至目前,新冠肺炎已導致意大利超1萬名醫護人員感染、兩名護士自殺,其中一名因感染肺炎,擔心自己傳播病毒而跳河,年僅34歲。在我國,連續加班二十幾天的護士們,出於一些原因下班後有家難回。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當所有人都在歌頌護士時,我們常常忘記感動並沒有實際意義。如果不瞭解護理職業為我們付出了什麼,就不能真正改觀她們的處境。


03


在2018年春天,女兒慢慢長大後生病變少了,父親預後良好,仲召明自己也沒怎麼再生病了。他偶然在網站上看到《護士的故事》的英文原版。這是英國一位從業20年的護士克里斯蒂·沃森的作品,她用細膩的筆觸書寫了護士工作的細節,包括與病人的相處故事和情感。

書只讀了不到一半,仲召明便決定要引進出版,開始四處尋找權利人。剛剛結束治療的他沒有經過太多思考,只覺得“這本書跟我有關係啊,應該讓更多人讀到。”

在他到處尋找權利人未果、正打算放棄時,有一家版代忽然發來書訊,又是一個難以相信的巧合。

幸運的是,公司對這個選題十分支持,經過兩輪競價後,用較高的價格買下了這本書的版權。

仲召明覺得,護士這個職業和編輯有點相似,為他人服務,卻也容易被別人瞧不起,大家會認為編輯只是看看錯別字,護士就是打打針。許多人忘記護士並不是治病機器,而是一個個真實的人。


04


護士易被看做一項“低級”職業,是因為工作的難度與專業性受到質疑。人們忽視護理工作的繁雜與瑣碎,而這些對細節的照料通常事關性命。


《護士的故事》裡寫到,當醫院裡的病人冷了、發燒了、暈倒了、生褥瘡了,往往不是疾病的原因,而是護士的責任。


書中寫到一個老奶奶,因為丈夫去世、與孩子失去聯繫,好幾天沒能吃飯,冷得渾身發抖。在這時候,她需要的並非專業的藥物與治療,而是一個電暖氣,一杯熱奶茶,一個三明治。獲取這些拯救的前提,僅僅是有人可以發現她的需要。護理本身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工作,一種營造環境的技藝。

沃森提到自己的父親去世前,與照顧他的護士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她讓他有尊嚴地離開,減輕了父親與自己的痛苦。


“當所有其他療法——化療、放療和藥物都失敗了,希望就隨著腫瘤專家、放射科專家、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一起離開房間,只有床邊的護士能夠給他提供一些東西——尊嚴、安寧,甚至是愛。”

不過,對病人付出太多的愛與感情會讓護士陷入“同情疲勞”——一種不治之症。畢竟,治癒並不總是常常發生,當疾病以難以控制的狀態發展時,心靈面對痛苦便會啟動自我保護。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護士是一種付出靈魂的工作,但有時候,付出了靈魂也沒有回報。


05


堅持從事護理行業,是因為“護士也時常被患者治癒”,沃森在書中提到。


在《護士的故事》中,我們看到在兒童重症監護室工作的沃森,面對著一個患急性敗血症的兩歲患兒夏洛特,兩個小時內,患兒就會有生命危險。


夏洛特渾身插滿了管子、口吐白沫,護士們成功讓她甦醒,但紫色皮疹突然開始擴散。


沃森意識到,身體會開始放棄任何非必須的部分,夏洛特為她重要器官保留了血液,她的四肢會因此壞死。

沃森知道,成人不會出現相同的狀態。這樣的生存意志——死亡的壓倒性優勢與身體的頑強抵抗——是她一直喜歡在兒科重症監護室的原因之一。一種向著生存的狂奔。

夏洛特失去了雙腿和手指尖,但兩歲的她還是活了下來,這是個奇蹟。她的求生意志讓所有人動容。兩年後,夏洛特帶著假肢蹣跚著回來看她們,面帶微笑,神采奕奕,還給護士們帶了巧克力。沃森想不到還有哪一刻會比這時候更令人信心爆棚。

或許正是這樣的時刻讓人們留下來,繼續做一名護士。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這也是書中最受打動仲召明的故事。“在醫患關係中,我會選擇站在醫護人員這一邊,人們應該聽聽她們的講述,並且從中看到生病時的自己。”


06


作為一部紀實作品,《護士的故事》在英國是一部暢銷書,充滿對護理細節孜孜不倦的講述。當問到會不會擔心作品在中國得不到共鳴時,仲召明說不會。

他認為,醫療問題在世界範圍內存在,醫護人員面臨的處境是如此相似,不只是個體層面的事情。

世界衛生組織有一項衡量護理水平的數據——床護比,即一床病人與照顧他的護士數量的比重,中國的數字目前是0.4,一位護士需要照顧2.5個病人。而理想狀態是兩人護士照顧一個病人,中國與之相差5倍。儘管這一數字在不斷改觀,我們的護士也一直承擔著更多的壓力。


除去問題的共通性,作為被忽視的行業,醫療題材、尤其是護理題材的作品在國內數量有限,上一本火起來的還是《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也是一部英國作品。


突然爆發的疫情,影響了新書的出版節奏,紙質版推遲到四月上市。這也是仲召明編輯生涯中第一次電子版先於紙質版發行。


疫情也讓醫療問題、醫患關係再一次廣受關注,紙質版未經出版就引發了一些討論,豆瓣“想讀”人數上升至一千餘人。

當問到疫情爆發是否對《護士的故事》是一種幫助時,仲召明“佛系”地說:“有沒有幫助不知道,不虧本就行了。”他始終相信這本書會找到她的讀者。


如果不知道護士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的感動將沒有意義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譯者: 王揚
出版年: 202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