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外國人進入中國,為什麼首先學會的就是“面子”?

魯迅曾經說過:“面子是中國人的綱領”。而西方人對“面子”的理解是:我的一個行為會使對方備感榮耀,這叫給對方面子。反之對方某個行為使我很不體面或者為我帶來負面的評價,這就叫頓失言面。

100年前外國人進入中國,為什麼首先學會的就是“面子”?

面子的核心運作模式中有三個角色很重要,見證人、施與者及接受者。當事人的分量越重,這種正面評價帶來的面子就越大,反之亦然。比如當年張藝謀當著李安的面誇章子怡,章子怡的面子就達到了最大;假如果張藝謀對著一個逃犯誇章子怡,可能李安就會覺得張藝謀有神經病了,章子怡也會很沒有面子。一個地位卑微的人,被人當著一些很有身份的人的面貶損,產生的負面效果會最大化,除了很沒有面子,甚至可能產生怨恨。

100年前外國人進入中國,為什麼首先學會的就是“面子”?

另外接受者的數量、地位、以及與見證人的親疏程度也會影響面子的滿足和虛榮。如果當著許多熟人的面誇你,且這些熟人位高權重,那麼帶給你面子的滿足感將達到最頂峰,這種滿足可能會讓你在未來某個時候或場合用其他方式回報回來。陝西人常說一句話:你把人尊重一下,其實就是給面子的意思。

100年前外國人進入中國,為什麼首先學會的就是“面子”?

其實在面子下面掩蓋的是一種人情互動,施與和回報。面子很有意思,面子和人情配合在一起,才能如魚得水。面子是熟人之間的通行證,既是一種擔保,也是一個利益交換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作為理性人的西方人來到中國後,最先學會的就是“面子”,因為中國人是情感人、情緒人、關係人、面子人,只有理解了“面子”才能將和中國人之間的人情儲存、轉換和獲得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