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疏離,一世知己:淺析《清平樂》中“帝后”的情感與理性

《清平樂》改編自小說《孤城閉》。與原著側重點不同的是,劇本以宋仁宗的一生為主線,一方面從廟堂上風起雲湧的政治博弈展現出“仁宗盛治”的形成,另一方面從宮廷下牽扯不斷的兒女情長描繪君王外殼下無處躲藏的情感取捨。

劇本鮮有大起大落的情節跌宕,娓娓道來。一劇終了,在人物各自匹配的身份和歷史結局的同時唯獨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各種人物間的往來與糾結的抉擇。宋仁宗與曹皇后之間的情感與理性的碰撞尤甚。

仁宗趙禎,是自幼被教導以“克己復禮”“內聖外王”而培養出的君主。前受劉太后牽制,後為群臣臺諫監督,他始終被推至於理性的位置。生母不得相見,皇后是太后選擇,群臣推薦的,情感於仁宗而言被壓制到極致。

和他相似的,是“賢良仁德”的曹丹姝。出生名門之後,年少傾心於仁宗,在被推舉為皇后之後,卻收斂心性,隱忍割捨,成為朝臣稱頌的女子典範。

趙禎與曹丹姝,兩人心中藏有彼此,本應是一對璧人,卻每每岔道而行。二人在理性與情感之間的平衡下,半生疏離,一世知己。

半生疏離,一世知己:淺析《清平樂》中“帝后”的情感與理性

鮮衣怒馬,少女情懷總是詩


鮮衣怒馬少年時,情感總是勝於理性的。

正如年少的曹丹姝初見趙禎,便芳心暗許。曹丹姝與玩偶的自言自語,對翩翩君子的官家心懷少女的幻想與愛慕。

少女情懷總是詩。當他人問及心上之人時,曹丹姝脫口而出的“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將趙禎比作東方升起的紅日,光芒萬丈。她與杜蘅笑鬧,打趣杜蘅與蘇子美,但她心中何嘗不是渴望如杜蘅與蘇子美一般的愛情呢?

曹丹姝愛慕趙楨,但趙楨無法給予她完美的情感關係。仁宗多情,而曹丹姝到了最後還能不忘初心便是她對趙禎感情的最好證明。

鮮衣怒馬,是情感的衝動,趙禎在備受壓制之下,他亦是一個心軟多情的男子。他愛慕鮮活多姿的陳熙春、情深意篤的苗娘子、性格張揚的張秘晗,也在驚豔於曹丹姝而生情。

趙禎之於曹丹姝的情感,從對禮教典範女性的抗拒,到傳聞貌醜不至惑君的無趣,至驚豔於外貌的愛慕,再是不甘心勉強的征服之心。無法控制的情感,對於這樣一個規矩的君王,就像是未知的挑戰。


半生疏離,一世知己:淺析《清平樂》中“帝后”的情感與理性

宮城巍峨,家國天下孤傲清醒

曹丹姝年幼跟隨范仲淹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情懷,促就了曹丹姝情感之外的理性思維。

嫁李家是承諾,即便年少傾慕仁宗,心中首想的卻是像男子一般輔佐他。

曹丹姝對仁宗的情感無法得到回應,新婚之夜仁宗未至,曹丹姝便清醒,將情感轉化到國家的責任上。 她愛慕的意中人趙禎,為了天下而選擇她,成為承擔中宮職責的典範,她理性地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趙禎的妻子,更是國家的皇后。

情感是裡皓月當空絢爛的煙花,理性則是微芒月夜裡熠熠的火炬。當面對現實的無奈與桎梏,理性便是指引方向的標杆。

自幼以男裝廝混的曹丹姝,學習四書五經,並非循規蹈矩的人。入宮成為皇后,她看的書是《齊民要術》,寫的字是《女誡》,為的是符合皇后這一身份。這是在宮闈下,重重理性包裹出的家國為先的情懷。

理性如曹丹姝,成為漸漸失去了天真爛漫的曹皇后。在理性壓制下是奔湧的情感和不肯俯就的孤高。

曹丹姝愛慕仁宗,但當侍女建議留宿時,她卻不願意做靠魅力取寵之人,也不願意捨棄責任為私慾。魅惑君主的示愛,她不屑於此;獨佔君主的寵愛,她不能這般。

理性的人會考慮影響情感的各個因素,因可能存在的風險而止步。

曹丹姝並非看不到仁宗的情感流露。曹丹姝對仁宗的情感,令她害怕和糾結,她害怕仁宗的示好只是黃粱一夢,夢醒便會徒增難堪。仁宗醉酒表白,她認為是酒後胡言;仁宗示好,她便用規矩和冷靜,來提醒仁宗保持清醒理智。

半生疏離,一世知己:淺析《清平樂》中“帝后”的情感與理性

相似知己,半生疏離


趙楨與曹丹姝是同一類人,一個追求高潔品性,不放棄理想;一個不願俯身而就,不願欺騙自己。

二者都清醒而孤獨。他們談論詩文、議論國事、站在一個維度思考​,面對彼此單向的情感,選擇了理性和尊重。

曹丹姝認為仁宗不愛自己,便選擇成為攜手並肩的同伴,成為一個理性如“木頭人”般的曹皇后。仁宗認為曹丹姝只在乎皇后之位,便選擇在相處時更注重禮儀,而少了夫妻間的親暱。

與曹丹姝相左的,是鮮明張揚的張秘晗。面對情感,張秘晗表達直率,全心全意地愛著趙禎。仁宗對於張秘晗的愛,是放下理性的純粹情感。在這份情感中,趙禎不是廟堂之上的仁宗,而是一個純粹被愛著的男子。

仁宗對張貴妃的寵愛,在於她與自身(即曹皇后)的截然相反。仁宗與曹皇后的相似,在於兩者都具有嚴格教育出的理性思維。理性思維主導下,情感顯得薄弱。

趙禎與曹丹姝的疏離,僅僅是因為二人的“理性”嗎?理智與情感的抉擇令人難以權衡,過於理智,顯得無情;過重情感,顯得失控。趙禎與曹丹姝便是在理智與情感間,難以尋求平衡,方才顯得“疏離”。


半生疏離,一世知己:淺析《清平樂》中“帝后”的情感與理性

相伴孤城,來世不做籠中鳥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這樣平民人家的美好情感,怎麼不讓人羨慕。

仁宗對曹皇后說:“普天之下,最胡鬧不得的就是你我二人”,在理性剋制之下,趙禎與曹丹姝相敬如賓,敬愛有加,禮數周到。君王與皇后成為社會婚姻的楷模。

理性的人並非沒有情愛。在理性而淡泊的婚姻關係下,面對反叛與戰爭,曹丹姝選擇穿上戎裝保護趙禎。朝堂之下趙禎與曹丹姝講述自己幼時的故事,將內心柔軟的一面坦露給她。

理性的人只是把愛都藏到了心底。以至於當時間似飛矢離弓,發而不返,直到仁宗生命的最後,二人才尋求到情感與理性間的均衡。晚年兩人方知對方的一片真心,打開心結。但趙禎的身體每況愈下,兩人一生相伴相知,只能在風燭中相愛。

二者之間,是情感與理性的抉擇,更是私慾與責任的均衡。仁宗娶曹丹姝為後,是他身為君王的責任所至。曹丹姝收斂心性,以賢德當表率

。兩人身上交織著猜忌和顧慮,用理性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無法放肆地去愛。

趙禎與曹丹姝,可以是情深意篤的璧人;但宋仁宗與曹皇后,面對帝王之家的責任與束縛,他們,也只能是巍峨宮闈下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模範夫妻。

《清平樂》通過對宋仁宗一生的描繪,展現出一幅北宋鐘鳴鼎盛、人才濟濟的繁華畫卷。宏大的歷史背景同情感與理智抉擇交織在一起,託載人物形象的同時,又對融入當代人探討的理性與情感的均衡問題。

在高牆之下,趙禎與曹丹姝身為帝后,用理性來平衡情感,用責任為世人表率。一曲清平樂,唱的是海晏河清天下昇平,一世孤城閉,關的是肩負重任抑制情感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