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笔记 第七章:天长地久
/
/
/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

天地长存。天地之所以长存,因为它们没有自我,所以能长生。

圣人甘居人后,反而被人推举于前;置自身于考虑之外,反而得到更多生存空间。这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

评注:

婴儿除了遗传而来的生存本能外,并无自我的概念,但婴儿的大脑天生有认知机能,加上与外部交流,比如通过表达来获得相应的食物、关爱、抚摸……“自我”开始产生。

随着年纪成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否漂亮、是否受欢迎,会意识有些东西属于自己而有些东西属于别人。他会学习知识和文化,对自己、外界各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自我的界限开始形成了。

自我会极大的影响人:一个孩子从小常受到激励和赞扬,他往往有自信,做事往往能做得更好。一个孩子从小常被批评,他往往有不自信甚至自卑,做事可能容易放弃。

成年之后,自我意识基本固定而清晰,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是在自我的框架下进行的。

它决定了我们的思想、言行、目标、情绪……

它决定了我们对自身、对外界的看法、判断、选择……

但是,正如我们认知的外界事物受到感官和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同样受到感官和思维模式的限制。

在物理学家眼中,光线是一种能量波,不同的波长决定我们视觉感受到的颜色。

在一个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人看来,光线就是它表面上看到的样子。

在一个受过训练的道教徒、佛教徒或印度教徒眼中,自我是更高存在的一部分,是宇宙本体的一部分,是本体自由创造的结果,是全知全觉的本体的一个幻象。自我所体验的时间感、空间感、孤独感,都可以看作一种幻觉,不必执着于其中。

而在一个没有相关体验的人眼中,自我就是一切,哪怕这个自我是建立在非常有限的感官与理性之上,哪怕这个自我充满了自私、狭隘,充满了不安的记忆和各种痛苦,他也全盘接受,信以为真。

各种修行实证和科学家对大脑的研究都已经证明,修行可以让人跳出有限的自我感、时间感、空间感。

自我感就是“身”,有大智慧的圣人,跳出这种有限的“我执”,去体验与万物合一的整体感,不只关注自身,反而获得更多。

佛教讲究也有类似的话:自我与他人有区分、不同生物的高低贵贱有区分,生命长短的有区分,凡此种种,都是表皮的区分。超越这些表象上的区分对立,就可以称之为佛。①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我”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本能的我,代表了无序的、原始的冲动,如性欲。

“超我”是“自我”社会属性的进一步延伸,代表了完全道德自律的我,理想中的我。

“自我”是现实的我,社会的我,理性的我,我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的我。

本我是人格中的动物本能,《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就代表着本我,贪吃好色懒惰,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模范的部分,《西游记》里的唐僧就代表着超我,严守各种清规戒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我”,可以看成是“本我”与“超我”妥协的产物,也是我们平时自己认定和接受的自我形象,是在社会交往、文化浸染中逐渐形成的。

“自我”就是这里所说的“身”。

与孔子比较: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十五》)

译:

孔子说:君子求于自身,小人求于他人。

类似的比如: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十三》)

评注:

孔子把自己和他人分得很清楚,倾向于严格要求自己,反求诸己。对待自身,他主张要洁身自好,置身事外,不辱其身;对待他人,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显示出他理想化的方面。

但他偶尔也流露出不同的观点:他人与自我无法分清楚,人们之间总有联系。

比如,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干涉我,我也不想干涉别人。孔子说:你啊,那不是你能达到的境界。(《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要想不分彼此,不分自己与他人,这哪里是一般人达得到的。

注解:

①《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