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地区姓氏考略-王姓

王姓

【全文字多堂号先】

总堂号:太原堂

三明地区姓氏考略-王姓

三槐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各堂对号入坐】

王姓起源传说诸多,比较复杂,一般有这样六种说法:(一)王姓出于出自姬姓。出自姬姓的王氏有两支。一支是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王子乔正式名字叫姬晋,春秋周简王夷四年(公元前582年)五月生。周简王夷十四,周灵王即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他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姬晋聪明才智,是当时最为年轻的王道思想家。据《周书》载:“晋侯尚力,侵我王略。叔向闻:储幼而果贤,复王位作太子晋。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五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时晋国势力强大,十分看不起周王室。晋叔向听说周灵王的长子姬晋十分贤能,而且被立为王储。于是,晋平公派叔誉去周探探虚实。叔誉与太子晋讨论政治。叔誉谈了五个问题都被姬晋说得哑口无言。他回国后对晋平公说:“太子晋15岁我都说不过他,请主公归顺臣服称谓,恢复田贡。不然他继位后,将会派兵讨伐我们的。”据说周灵王二十二年,东周的首都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周灵王拟采用拥土围宫,把水排至村落、田园。可是,太子晋不同意采用这个嫁祸于百姓的办法。他提出应疏通河道,这样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父子俩为此争执不下。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姬晋贬为庶民。姬晋贬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后,一直忧郁不乐,不出三年便病故了。其后裔在琅琊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室之后,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另一支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周文王吞并商人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据《集解》载:“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正义》引《括地志》载:“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陕西咸阳市北毕原。地貌西至兴平县东部,东抵秦咸阳城遗址,北抵泾阳县泾水南岸,南抵渭水。毕公高的后裔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逐渐形成当地大姓。

(二)王氏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他们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出自妫姓的王氏,还有一支就是齐王田力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被秦所灭,田齐王室的子孙被废为庶民流落民间,其中有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三)王氏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殷末,比干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省汲县)。比干的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四)王氏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为帝时,为了要笼络群臣,文武百官多赐王姓。原燕王彤玄孙嘉,原西汉宗室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32人,在始建国年(10年)都被赐以王姓。

(五)王氏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战国楚王负刍三年(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魏国王室成员避难于各地,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认为自己是魏国的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裔认为自己是出自王公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

(六)少数民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南北朝时,有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改为王氏。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古高丽国君改为王氏。西钳耳族改称王氏。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的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蒙古族耶律氏也的改为王姓。秦汉时期,王姓子孙基本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一带繁衍;而原居河南汲县一带的子姓为王的后裔则逐渐迁徙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西汉末,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县东)王氏大兴。王政君贵为孝元皇后;她的父亲王禁被封为阳平侯,居位辅政。她的兄长王凤继而为侯,弟弟王谭封为平阿侯,王崇封为安成侯,王商封为成都侯,王立封为红阳侯,王根封为曲阳侯,王逢时封为高平侯,从弟王音封为安阳侯。故王家有“九侯、五大司马”之称。尤其是王莽称帝后,元城王氏更是大发光彩。

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始祖。王霸(?—59年),字元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莽新朝时,他随刘秀起兵,屡建功勋,后他长期戍守北部边疆,保护边疆安定立下赫赫战功。后封淮陵侯。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朝廷封王霸为淮陵侯。后来太原王氏又分为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晋阳支和以三国王允为开基祁县支。

西汉时,琅琊王姓也繁衍成当地的一个旺族。他的开基始祖就是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以为官清廉,忠义耿直著称。汉昭帝时,王吉以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王吉极力上疏劝谏。西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刘贺被迎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被废黜。刘贺为昌邑王时的臣僚大多受株连被处死或下狱,唯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不与同流合污,屡次进谏,没有受到牵连。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即位后,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他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等时弊看不惯,上疏劝宣帝废除荫袭制度,选贤任能;爱惜财力,整顿吏治。所以,琅琊王氏后裔秉承先祖祖遗训,光大成光耀乡梓的大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西晋未,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人,著名政治家。他与兄弟王敦共同辅佐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被人称为“王与(司)马共天下”的东晋政权。尤其是王导出任丞相,总揽元、明、成帝三朝国政,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在稳定东晋初期的统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王氏家族也因此十分强大。隋灭陈后,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徙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唐代末年,太原王氏的王永泰游览山川,来到江西临川,十分喜爱这里山川地势的清秀灵气,就迁居于此。江西临川王氏自王安石祖叔考中进士任朝廷命官到王安石父子兄弟出将入相,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望族。

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入闽,建立了闽越国。因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下令为王审之修建忠懿王祠,亲题“入闽人祖”匾额。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两宋时期的王姓达到38望之多,可见遍布全国,人丁兴旺。

最著名的还有三槐王氏。三槐王氏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始祖。王言祖居地在山东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他的孙子王佑,字景淑,学问文章显扬于五代汉、周之际。北宋初,他官任潞州知县,后来官至尚书兵部侍郎。符彦卿任节度使镇守大名。宋太祖对彦卿起了猜疑心,命王佑前往大名***职务着着手调查彦卿。王佑回朝后上奏说:“符彦卿并无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担保。”接着又劝谏太宗说:“五代国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杀戮无辜,因此国运不能长久,祈愿陛下引以为戒,国家幸甚!”太祖听罢,非常愤怒,把王佑贬为华州司马。王佑在自己家的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三槐树荫满庭,王佑对人说:“我作不了三公,我的儿孙,必定有人作到贵为三公者,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后来,王祜的次子王旦,果然登三公之位,历事太祖和太宗,成为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王旦子王素、孙王巩、族孙王伦、族子王质等,都成为这支王姓中影响较大的人物。所以“三愧堂”也就成了王氏重要的堂号。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三槐王氏与琅邪王氏、太原王氏、福建开闽王氏并列为王氏的四大支派。北宋真宗时,这支王姓向苏南和浙东迁移。南宋时,三槐王氏再次向南移民,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都有它们的踪迹。

由于元末战乱人口骤减,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屠川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朝廷只好下命“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作为人口众多的王氏更有了更为广泛的播迁。

至清代,开闽王姓开始漂洋过海,迁徙台湾、香港等海外。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王忠孝作为郑成功的随行军师留居台湾(后死于平谷)。清政府在大陆追杀王忠孝一族,所以其族人也多迁往台湾。因此,台湾王姓人家大都尊奉王忠孝为开开基始祖。王姓为台湾十大姓氏之一,仅次于陈、林、黄、张、李,列第6位;其分布也十分广泛,台北、高雄、桃园、基隆、彰化、新竹等在都有王氏宗亲会。

如今,王姓为中国的第一大姓,人口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全球王姓人口大约有1亿左右。王姓人口在全国的的分布,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为最集中区。在这些省份中的一些地区,王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9.2%以上,有些高达16.2%以上。其次是,长江以北和青海西宁以东的其他地区,也是王姓的常见区域。由于,王氏出源多处,故其郡望也多,各有不同,著名的有:

太原郡,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京兆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河南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此外,重要郡望地还有:山东东平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江苏堂邑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等。王姓主要堂号有“ 三槐”、“ 槐阴”等二。

入闽与定居东晋时,丞相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琅玡迁入福建。后来,王彬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散居福建各地。

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后裔播迁福建各地。

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3人随王绪义军南下,由河南光州途经江西赣州入闽,带来庞大的王氏族人,世称他们为开闽王氏。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的第七子王延鼎?迁居清流县黄满溪白石窟(沙芜洞口),后又迁居清流余朋、芹溪;其后裔分迁攀龙漈、雾露坑、荷坊、嵩口营等地。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之子继成、继昌的后裔迁居永安青水畲族乡。王继成的第十代孙王三四迁大田桃源安;他的第十六代孙王文礼迁居尤溪中仙彩坑。王审知的后裔也有迁居泰宁梅口和宁化招贤里的。

五代十国时,王起凤(讳邦),为后唐两淮节度使。后唐亡国后,王起凤从江西宁都迁居于宁化安远王坊。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他有4个儿子:长子王暨立居原地(影树坑。次子王先立迁居江西石城白土(木兰乡王坊);王先立的次子王玄郎于迁居大王村,为大王村开基始祖。第三子王有立迁居淮土小王村。第四子王廉侍迁居江西广昌。见宁化淮土凤山王盛魁《大王王氏史略》)

宋初,太原王氏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其后裔王君瑞迁居福建邵武,后又从邵武迁徙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

据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王汉谋的祖先是王翦,“自秦时翦公生贲匕;贲匕生二子,长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为蕃衍,自是蔓延编播天下。”王君瑞“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见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十居焉,为明溪鼻祖。”王君瑞为明溪王氏始祖。王君瑞的长子王恭章移居沙县水源城下,次子王伯荐迁居明溪盖洋,第三子王胡禄迁居明溪林地土坑(今明溪盖洋),第四子王文大居原白岚,第五子王累推居明溪柳杨里。

同期,山西太原郡一支王氏辗转迁入沙县的徐墩村。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太原王氏王泉从浙江杭州的金溪县迁居福建邵武禾坪;其子王万一从邵武迁居建宁富田葛藤窠。(见宁化安远(杜家)《太原王氏族谱》)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王良材的裔孙王福山从南剑湖峰(现南平市樟湖镇)后隔迁居尤溪十五都现洋中镇龙洋村。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又从尤溪迁居到尤城积善坊。元至正五年(1346年),王福山的第十一世孙王晃(字千一)迁居尤溪的洋中下高坪,为高坪自然村王姓的开基始祖;王冕(字十亿)迁居尤溪的洋边曲底,为洋边王姓的开基始祖;王训迁居樟溪坂,为樟溪坂王姓的始祖。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王福山的二弟的王福海从樟湖坂后隔迁居到尤溪十六都上塘自然村。后来,王福山的三弟的王福田的第十一世孙王桂比(字成才)从樟湖坂岭兜迁居尤溪十六都长村王厝,后又迁居到今天的尤溪洋中的坪坑村半岭坑自然村。洋中高坪王氏的后裔王伯石有三子。他与长子王五六、次子王五七居洋中镇高坪村;其妻与幼子王五八居尤溪中仙乡善邻村龙门场。明建文二年(1400年),王五八之子王续贤定居龙门场。王五八一脉8代单传,至第九世孙王乔泗有四子:长子王天保、次子王天有、第三子王天贵、第四子王天养,分为四房,明天启五年(1625年)先后购置聚金、聚银两坊和山场产业。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王审知后裔王绍任都统天下征番招讨,迁居宁化招贤里五都(今宁化水茜乡境内)。他的长子王永居宁化,其子王瑞仁迁居归化(今明溪县);次子王镇迁居清流嵩溪王家场,其子王元志迁居建宁。

(见宁化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太原王氏从邵武禾坪迁入建宁均口。据建宁《王氏族谱》载,其先人是从太原徙福州,再从福州徙邵武,邵武徙绥邑均口赤下(今修竹);其后裔裔播迁建宁城关、客坊乡。南宋末年,尤溪县昆岗的王四迁居大田桃源。(大田桃源《王氏族谱》)元至正八年(1348年),王生从沙县迁居尤溪四都岭头(现西城镇凤元村岭头自然村)。

元代末年,临川王氏的王思一调任将乐军职。后因其父病逝,王思一夫妇回临川,儿子王友仁却留居将乐县城。因此,将乐王姓就是江西临川王氏的后裔。

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友仁在将乐守御所千户李所部下任军士,死后葬于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压泥岭。此后,王友仁的两个儿子及后裔分为两房,长子伯祥子孙为一房,次子伯敬裔孙为二房。清康熙年间,为避兵乱,将乐县城王友仁的后裔王祇于移居将乐北乡安仁中都石埠头(今安仁乡石富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文富从尤溪新阳坎里迁居尤溪管前的真地村。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王审知的第二十二世孙王景荣(辅公)从福州侯官(今闽侯)观音桥迁居尤溪青印坊(今城关水南),后又拓居于后峡(今西城镇新联村)。王景荣有三子:长子王文富迁居管前镇真地村;次子王文贵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迁居新阳镇后坪,后转登山村董坪余华峡下,旋又迁居董坪上洋;第三子王文杰仍居后峡。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积四的第十一代孙王正茂同其叔父开基尤溪的夏阳村王历自然村。王积五的第三世长孙王琳开基新阳坎里村隔柄自然村;次孙王琅于明嘉靖三年(1523年)肇基新阳的坎里村坎兜(玉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王琅的裔孙王伯盛迁居沙县墩头。清顺治七年(1650年),王琅的第五代孙王廷益迁居西城镇秀溪村。

明景泰五年(1454年),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的后裔从永安青水畲族乡迁居尤溪城前积宝坪兜。明景泰元年(1450年),王继昌的第十五代孙王四四从光坑移居永安上坪西溪。王四四的第四代孙华一迁居永安小沙,华二迁居大孝畲,华五迁居桂溪蜂坑,华六迁居永安坂尾,华七迁居永安曹远曹岩尾。

明嘉靖元年(1522年),王师贵从漳州府宁阳县香寮迁居大田三十九都东西坑,嘉靖五年转徙至尤溪新田坊(现八字桥洪牌村)。

民国38年(1949年),尤溪县四十九都下桥一支王氏迁居八字桥的后曲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金(字积玉)为避乱迁徙至尤邑七都七口大池塘(今西城镇团结村)。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王潮从西城迁居坂面坑口四角坪;明泰昌元年(1620),第十世孙王廷富在上坂建“王氏三槐堂”祖祠。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月,王金的第六世孙王世勋、王世仲、王世仁兄弟迁徙至坂面余坑(吾园村)洋中奠基立业,筑室立祠。

明泰昌元年(1620年),尤溪二十八都文崎后四角坪一支王氏迁徙至尤溪城南。园溪王氏的二世祖王添淇迁居尤溪二十八都下坂;第十四世祖王馁开基于尤溪源头。1992年因修建水东电站,园溪村王姓由政府统一迁到水东新村定居。

明代,永安青水的王见塘迁居大田田美。(大田田美《王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一从福建永春迁居尤溪城关,后又从城关转迁至梅仙镇的南洋村秀脚亭定居。

约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居漳平管下的王文海迁居沙县七都(今沙县南阳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广乐兴林县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夏茂、长阜村、大布村。

清代中叶,福建永春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南霞乡蒋坡村。福建长汀牛栏角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高砂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成思从尤溪县梅仙镇平寨头村迁居尤溪西滨的西洋村。

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南平樟湖坂王氏迁居尤溪梅仙的坪寨村寨头自然村。

清代,江西临川王姓迁居将乐大源乡将王坑村;后其后裔徒迁长汀县河田乡太墘头村。该支派的十五代孙王意盛又从长汀河田迁回将乐,定居漠源村吴坊自然村,以造纸营生。后又迁到安仁乡元洋村林坑自然村安家。王意盛生有五子。长子造涛早夭,次子造清,三子造长,四子造魁,五子造福。造清四兄弟分别迁到大源乡将王坑村胡宿自然村和安仁乡元洋村告坪、乌石窠、下坑垅等纸厂就业。1956年,上述纸厂全部迁移将王坑村。从此,王造清四兄弟及后裔都居住在该村。

清代,德化县一批王氏查继迁徙至尤溪:德化刈坑乡龟元村王氏迁居正山村坑园、音头;德化刈坑乡大岭村免洋王氏迁居华园村。德化刈坑乡王氏迁居肖坂村。

民国21年(1932年),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古岭一支王氏迁居尤溪中仙的西华村。

三、迁移北宋初,王审知第四子王继成的曾孙叫王圻原居永安青水畲族乡。他的长子王淳清迁居龙岩,次子王淳流迁居广东莲阳,三子王淳添迁居广东;王圻的第十代孙王三三迁龙海县角美龙田村,第十五代孙王均德迁居武平县桑梓坑,第三十一代孙王德川、王德阳、王德仪三兄弟迁居南平。

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宁化安远王起凤的次子王先立迁居江西石城,四子王廉侍迁居江西广昌。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迁居宁化招贤里五都(今宁化水茜乡境内)的王审知后裔王绍有8个子,除3个子分别居宁化、明溪、建宁外,其余5个儿子都迁居东京。宁化招贤里的王氏后裔播迁邵武、建阳、崇安、光泽、和江西宁都、光国、瑞金和广东等地。

明宣德十年(1435年),永安青水王继昌的后裔王弘九、王弘三分别迁居漳平和睦里(今新桥镇)、龙岩东和保。明代,宁化淮土王玄郎的后裔迁居方漳州和广东、江西兴国等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宁化安远王广真、王子真兄弟的后裔迁居江西广昌丘坊岭下、宁都东关黎宅和兴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尤溪中仙乡善邻村龙门场王氏第十五世孙王积楷、王积朴、王积玄、王积伍四房的后裔迁居永泰县长庆乡。

第二节分布王姓为三明市的第八大姓,共有人口846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6%。全市上万人的县(市)有宁化县、尤溪县、三明市区、永安市;其中,以宁化县王姓人口最多,有16864人,占全市王姓总人口19.91%。尤溪县的王姓人口仅次于宁化县,有15449人,占全市王姓总人口的18.24%。其它依次为:三明市区13252人,永安市10509人,沙县7830人,明溪县4706人,建宁县4134人,清流县3609人,大田县3457人,将乐县3136人,泰宁县1734人。

一、三明市区三明市区有王姓人口13252人,占三明市区总人口的4.66%;其中,三元区有王姓人口7421人,分布于城关街道1042人,白沙街道1411人,富兴堡街道1015人,荆西街道359人,岩前镇1919人,莘口镇582人,中村乡197人,城东乡896人;梅列区有王姓人口5831人,分布于列东街道2944人,列西街道1724人,徐碧街道778人,陈大镇271人,洋溪乡114人。

二、明溪县明溪县有王姓人口47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8%;其主要分布于盖洋画桥村、萝葡坪、洋地、大坡湾,瀚仙的龙湖铁岭、大坑王舍同、松山、柯山、上涧、杏村、坑头和鳌坑等地。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1153人,瀚仙镇394人,胡坊镇490人,沙溪乡272人,夏阳乡199人,盖洋镇1649人,夏坊乡193人,枫溪乡194人。

三、永安市永安市有王姓人口10509人,为永安第九大姓,占全县总人口的3.29%。其主要分布在青水畲族乡的龙吴、黄景山村,安砂镇的茶仔林村,西洋镇的上螺、桂溪村,小陶镇的员岭村,上坪乡的西溪村(今上坪村),燕北街道的兴平村,贡川镇的观成村,大湖镇的增田村,洪田镇的黄龙村。

四、清流县清流县王姓人口有36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5%;其主要分布在余朋、芹溪、攀龙漈、雾露坑、荷坊、嵩口营等地。具体分布为:龙津镇844人,嵩溪镇337人,嵩口镇553人,林畲乡101人,灵地镇24人,沙芜乡14人,田源乡19人,温郊乡263人,余朋乡217人,里田乡19人,李家乡9人,赖坊乡18人,邓家乡120人,长校镇880人,东华乡201人。

五、宁化县宁化县王姓人口有16864人,列三明各县(市、区)之首,占全县总人口的4.87%;其分布比较广泛,全县16个乡镇均有。

六、大田县大田县有王姓人口345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94%;其主要分布在分布在全县的7个乡镇的18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6个。全县王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广平镇的西园村,有1070人。全县王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349人,文江乡342人,均溪镇30人,上京镇52人,广平镇1987人,桃源镇833人,太华镇76人,奇韬镇288人。

七、尤溪县尤溪县有王姓人口15449人,列三明各县(市、区)的第二位,占全县总人口的3.69%;具体分布为:城关镇1824人,梅仙镇975人,台溪乡101人,管前镇1099人,八字桥乡240人,联合乡153人,新阳镇3260人,洋中镇1373人,西城镇4287人,中仙乡676人,溪尾乡68人,汤川乡45人,坂面乡964人,西滨镇(含尤溪口)384人。

八、沙县王姓为沙县的第八大姓,有78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3%;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2272人,虬江街道941人,夏茂镇630人,青州镇713人,高砂镇345人,高桥镇337人,富口镇237人,大洛镇149人,南阳乡186人,南霞乡1348人,郑湖乡569人,湖源乡103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西霞村西霞(含移民区)、际口村、古县村,虬江街道的金泉村、镇头村、长红村、城南社区,夏茂镇的大布村坡角、大布、西街、长阜、松林村大坑,青州镇的前山村村尾、管前村、洽湖村、青州村、涌溪村,高砂镇的高砂主村,高桥镇的杉口村、高桥村,富口镇的白溪口村、姜后村、姜后村、延溪村,大洛镇的官昌村,南阳乡的坡科村、南阳村,南霞乡的蒋坡村、茶坪村赤岭、泮岭村,郑湖乡的徐墩村,湖源乡的锦街村甲山都是王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将乐王姓主要来自江西省临川市,全县王姓人口有31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7%。将乐王氏聚居地有16个村和4个社区,即古镛镇新华村、胜利村、百花社区、华山社区;水南镇乾滩村、渡头村、溪南村、水南村、新兴村、三班等村和金华、银华2个社区;高唐镇陈坊、楼杉等村;光明乡永吉村;白莲镇白莲村;万安镇良坊村;安仁乡安仁村、石富村;大源乡将王坑村。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1020人,高唐镇301人,光明乡119人,漠源乡68人,南口乡92人,白莲镇203人,黄潭镇170人,万全乡37人,万安镇225人,安仁乡154人,大源乡284人,水南镇436人。

十、泰宁县泰宁县有王姓人口17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6%;具体分布为:杉城镇971人,朱口镇260人,上青乡17人,新桥乡126人,大田乡67人,下渠乡88人,开善乡22人,梅口乡109人,大龙乡74人。十一、建宁县王姓为建宁县的第九大姓,有人口41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4%;其分布在溪口有659人,均口有624人,濉城有618人,黄埠有594人,里心有506人,金溪有337人,黄坊有315人,客坊有280人,伊家有125人,溪源有76人。

第三节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尤溪洋中村下高坪《王氏宗谱》尤溪洋中村下高坪《王氏宗谱》始修于明代以前。明代以前编修的族谱于明嘉靖三十年(年)时被匪强焚。此后,下高坪《王氏宗谱》又有过8次编修: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新编修;清康熙元年(年)续修;清康熙四十七年续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王永绥主笔续修并作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陈朝愷先生主笔续修并作序;民国32年(1943年),由第二十世孙王松圃、王河清主持,官洋张渚秋先生主笔补修;1964年,由王文星、王文淮主持,汤川陈炳秋先生主笔重修;2006年,由王庭森、王中兴、王中思、王庭建等人重修。该谱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族规,凡例,坟址和村址图景、诗赞等。

二、明、清及民国尤溪坂面《王氏族谱》尤溪坂面《王氏 族谱》始修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吴昊主持修编。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第五世孙王政主持重修,内容有谱序、谱叙、咏谱诗、世系图、科第宦官录、事记等。明成化三年(1467年)三月,由江房龄主持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第十世孙王生员、王维潘主持重修。民国9年(1920年),由第二十一世孙王振达主持,陈九畴重修。1990年,由陈子文重修。永安《太原郡青水龙吴王氏族谱》《太原郡青水龙吴王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年间二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三修,1974年四修。宁化大王村《王氏族谱》宁化县大王村《王氏族谱》始修明代,至1993年共有过13次续修。现存族谱为1993年的十三修族谱。宁化隘门村《王氏族谱》宁化隘门村《王氏族谱》始修明代,至1992年共有过12次续修。现存族谱为1992年的十二修族谱。尤溪梅仙寨头《王氏宗谱》尤溪梅仙寨头《王氏宗谱》始修于明代。原谱已在“文革”时被抄焚,现仅族谱为1990年由王周垣、肖本中先生重修。将乐《王氏族谱》将乐《王氏族谱》始修于明末清初,由将乐县城王氏第八代孙王正园、王正峰主持编写族谱。第十八代孙续修族谱时,确定后八代字辈为:“开运文章,立朝名望”。第二十五代再续族谱时,新确定二十六代至三十三代的字辈为:“声闻远达,世济长贻。”安仁乡石富村的王姓也修有本房派的族谱,取字辈为:“行文胜天,开云文章,立朝明旺,景鸿聿盛。”后新增字辈为:“承其祖训,崇学兴邦,万世隆昌,兰桂永芳。”尤溪洋中上塘《王氏宗谱》尤溪洋中上塘《王氏宗谱》始修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谢文镜先生编写并作序;其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购买山场情况、修建祖祠情况、族规、山林地图等。尤溪管前真地《王氏族谱》尤溪管前真地《王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王大刚主持修编,刘宗枢作序。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王复进重修并作序。清嘉庆十年,由王梓主持重修。1993年,由王业余、王圣荣、王作荣主持重修。该谱共400页,约2万余字。《建宁王氏族谱》《建宁王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举人李俊作序;乾隆五十年,由举人朱仕秀、朱文瞻作序二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进士吴汀清作序三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进士周维新作序四修;同治六年(1867年),由裔孙王斌作序五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第17世孙王万钟作序六修;民国19年(1930年),由其第21世孙王联芳作序七修。1992年,由王氏后裔王应实主稿、王明富作序对宗谱进行了八修,定名曰《太原王氏大成宗谱》。该谱共计6册480页约24万字。其主要记录内容有旧序、列祖赞颂、墓志、山场祖产、仕宦录、列祖画像、源流考、贞烈传、各房字派及子孙名录等。尤溪洋中《樟溪坂王氏宗谱》尤溪洋中《樟溪坂王氏宗谱》始修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其族世孙王迺孔主持,文起孝彩氏编纂;清道光三年(1824年),由王孝剑主持,王金声修编并作序;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其族世孙王梧冈敦清三重村李宗平编纂并作序;民国32年(1942年),由其族世孙王其添、王其松主持,官洋张鸣高编纂并作序。1988年,其族世孙王德康等人主持,请桂峰蔡瑞冠先生重修。该谱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村图、诗赞、坟址等。尤溪中仙竹峰村彩坑《王姓谱族》尤溪中仙竹峰村彩坑《王姓谱族》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黄大全先生编修;1962年,彩坑王氏族人延请吴以权先生续修;1992年延请寺峰林腾芳撰修。尤溪洋中洋边《王氏族谱》尤溪洋中洋边《王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王德明主持编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章肇阳续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林尚宾续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续修;民国25年(1936年),由王雷霆主持续修;1984年,由后楼林良永、林良舜主笔修纂并作序。尤溪联合联西村《王氏族谱》尤溪联合联西村《王氏族谱》始修于清末,原族谱已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存族谱为1983年,以王俊清主持重修的。尤溪园溪村《王氏族谱》尤溪园溪村《王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民国21年(1932年)由傅云连先生重修。该谱内容有序、源流世系、世传、名人录等。尤溪洋中半岭坑《王氏族谱》尤溪洋中半岭坑《王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而且清朝以前修纂的族谱都已失存。现存族谱为民国35年(1946年)由该族人王能举主持,敦请福州梓培氏端木焕先生修纂的。该谱分上下两册,共300多页,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凡例、坟址等。宁化淮土赤岭《太原王氏族谱》宁化淮土赤岭《太原王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至1993年共有过13次续修。宁化方田南城村《王氏族谱》宁化方田南城村《王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至1995年共有过9次续修。宁化水茜沿江村《王氏族谱》宁化水茜沿江村《王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至1991年共有过7次续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尤溪新阳王氏《玉田族谱》尤溪新阳王氏《玉田族谱》始修于1956年,由王琅的第十六世孙王其烂等主持编修;2003年6月又加以充实再版,改名曰《王氏族谱》;2006年再次续修。该谱共150页,记述内容比较齐全,包括“王氏最早的祖祠——晋祠”、“始祖王子乔坐像、子乔祠”、“王氏迁徙图”、王审知公修建的闽候县“雪峰寺”、“国师馆”、“定光塔”、“审知公坐像”图片、名人题词、王氏族歌、太原“王氏世谱”、朱熹的“王氏族谱序”。大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七月四日王晋望公写的《阄书序》、大事记、世系功名录、阴地等重要谱牒有关史料。尤溪西城团结《王氏族谱》尤溪西城团结《王氏族谱》始修于1987年,由王观守主持并执笔编修。该谱共69页,约2万余字。尤溪西城凤元《王氏族谱》尤溪西城凤元《王氏族谱》始修于2000年,由王姓族人请该村府竹茅克沧先生和王姓成员共同编修。该族谱共168页,约3.8万字。尤溪中仙善邻村龙门场王氏《应鸾公三支谱》尤溪中仙善邻村龙门场王氏自明建文二年(1400年)定居后,至今尚未编修族谱,只有流传祖公簿和添丁簿。2006年第二十二世孙王启国撰编长房的《应鸾公三支谱》。谱中记载祖传山场边界、祠堂建筑、世系辈分、墓地山名、支派情况和世系录等情况。宁化泉上《王氏族谱》宁化泉上《王氏族谱》始修于2006年。

第四节文物

一、祠庙

宁化淮土隘门王氏祠堂在宁化淮土乡隘门村共有4座王氏祠堂,均始建于唐代。这4座王氏祠堂分别于1973年、1986年、1988年、1996年进行过重修。

永安青水龙吴王氏罗兜祠永安青水龙吴王氏罗兜祠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龙吴村光坑。始祠始建于五代十国天德三年(945年)。唐光启三年(887年),王审知率军入闽,经长汀、漳州、南安等到地一路征讨至尤溪四十一都(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龙吴村光坑。王母徐氏夫人,因长期随军奔波,劳累过度而不幸病逝,就地安葬于龙吴村光坑的青坑垅,并留下一批亲信和士兵守陵,这才有了永安历史上最早的王姓。五代闽永隆五年(943年),王审知的第四子王延政在建州(今福建建瓯市)称帝,国号殷,年号为天德。天德三年又改国号为闽。同年八月,南唐灭闽,王延政携子王继昌回到永安青水的光坑居住,并在此建一座祠堂,取地名“罗兜”为祠名,以祭祀王氏祖先。罗兜祠坐北朝南,由主厅、厢房、护厝楼、泮月池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该祠被尤溪卢光邦军队一把火烧毁。1981年,青水龙吴王氏子孙集资在原址上重建。

尤溪洋中上塘王氏祖祠尤溪洋中上塘王氏祖祠,又称“三槐堂”,始建成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元天顺三年(1330年)曾重修,2000年再次修复。宁化方田王氏宗祠宁化方田王氏宗祠位于宁化县方田乡南城村。该祠始修于元代,历代均有修葺,最后一次修缮于1995年。

尤溪洋中洋边曲底王氏祖祠尤溪洋中洋边曲底王氏祖祠始建于元代,“文革”时期被拆毁。

三元区莘口王氏明馨祠三元区莘口王氏明馨祠,系莘口王氏宗祠,坐落在莘口大街60号内(古名花柳巷内)。该祠始建于明初,为木瓦结构,一幢五植,占地面积611.8平方米,建筑面积175.18平方米。该祠前有花廊和厢房,后有花台明沟,四周高围墙,包墙为界,建筑设计独特,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正厅高达丈八,雕龙刻凤,各式雕花,别具一格,属本境居首的古建筑。1992年经市文管会考证,认定该祠为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后由王氏子孙筹资二万元,由市文管会古建队进行重修。

尤溪新阳玉田王氏宗祠尤溪新阳玉田王氏宗祠位于尤溪新阳坎兜玉田,坐申兼庚,木结构,八扇上下堂、前厅、后堂、两廊、扶厝。该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由王文贵第七世孙王琅兴建;1971年拆建成坎里大队会场;2000年会场拆除。经有关部门审批,在原玉田祖祠部分地址上,建起一座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王氏宗祠”。中堂正中悬挂有先祖琅公及祖妣陈氏画像。

尤溪洋中高峰王氏祖祠尤溪洋中高峰王氏祖祠,又名称三槐堂,位于尤溪洋中村下高坪自然村,坐坤兼未,向艮丑水出甲,形曰踞虎生涎。王氏原祠堂是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八月二十一日夜被强盗放火烧焚后重盖的祖祠。该祠正堂八扇三层,四周回廊,前架五进下堂,左右各四间厢房与上下衔接,中有上下双层天井,上天井左侧有一水井,甘泉清洌,人称“虎涎”。下堂前有一个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的大石埕,其沿拱抱石砌半墙。正堂背环双层石砌花台,植有铁树紫荆,正堂左右各有五进横厝,两个土埕,靠左边的土埕沿傍起五直双层书楼。这一宏伟的建筑群背衬青山,前绕绿水,面对天堂峰顶,登楼观光,令人心旷神怡。

三元区王氏明德堂三元区王氏明德祠系三元区荆东、荆西王氏祖祠,坐落于莘口山尖洋的“石名栋”(俗名木丝花栋)。该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幢五植,木瓦结构,占地782平方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该祠经历修葺,最后一次修建成于1993年。该祠建筑设计古朴,雄伟壮观。祠后和左右三面围墙,祠前条石华表大门,上方雕刻“明德祠”大字,门前有一大月池。正厅原祀开闽王(鼻祖)审知神像和明代王文广考妣的神像等,祠后为成祖公墓,祠墓并连,具有特色。

尤溪坂面“王氏三槐堂”尤溪坂面“王氏三槐堂”位于尤溪坂面上坂片,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由太学生王廷富主持兴建。该堂坐已兼丙、建筑豪华,可惜在战乱中被烧毁。现重修的祠堂,有正厅、书院、大堂,建筑美观简易,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

尤溪中仙善邻村聚银坊王氏宗祠尤溪中仙善邻村聚银坊系龙门场王氏宗祠,位于尤溪中仙善邻村头西方,坐亥兼。该祠始建成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由第九代孙王乔泗兴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2000年扩建宗祠左边扶厝。

尤溪中仙善邻村聚金坊王氏宗祠尤溪中仙善邻村聚金坊系龙门场王氏二祖宗祠,位于尤溪中仙善邻村头对面俞下,坐乙向辛。此坊原系吴氏祠堂,于明天启年(1621-1627年)由王乔泗购置。

宁化太原王氏古祠宁化太原王氏古祠位于宁化县淮土乡大王村,为淮土大王村王氏总祠。该祠始修于明代,1995年曾进行过重修。

尤溪中仙竹峰村彩坑王姓“三槐堂”尤溪中仙竹峰村彩坑王姓“三槐堂”位于尤溪中仙竹峰村彩坑底。该坊原为陈氏祠堂,始建于明代,于1976年被拆,20世纪80年代搭盖简易小厅,于2005年重建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845平方米。

尤溪西城新联后甲王姓祖祠尤溪西城新联后甲王姓祖祠位于尤溪西城新联村后甲自然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该祠始建于明代;2006年,由王汝钦组织后甲王姓族人重修。

尤溪洋中洋边曲塆王氏祖祠尤溪洋中洋边曲塆王氏祖祠,又称“三槐堂”,始建成于清乾隆四十年(1701年),由该族人王大茂4兄弟合力兴建。这座六扇厝,分上下堂,左右横厝各两栋,四周围墙,规模较为完整。

宁化淮土大王坊王氏家庙——世德堂宁化淮土大王坊王氏家庙又名世德堂,位于宁化县淮土乡大王村(原大王坊村)。该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建筑为宫殿式构筑,富丽堂皇。后该祠遭火灾焚毁,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几经修葺,至今保留完好。该祠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家庙由正堂、天井、回廊式厢房、华表山门、大埕、围墙等组成。家庙面阔5间,进深2间。明、次间为厅,梢间为寮房。明间正厅设一审龛,奉祭一世祖王玄郎至七世祖王政卿的牌位。额枋悬一“世德堂”匾。前廊装饰华丽,上为卷棚顶,檐枋和穿插枋上悬有30多方牌匾,主要有“岁进士”、“文元”、“父子兄弟贡举”以及现代的“法学士”、“博士”等。廊前为天井,两旁为敞开式回廊。山门牌楼呈内八字形。屋脊两头塑有龙吻,中部塑有花蓝式造型。四条戗脊上各置五只站兽,显得气派而威严。

尤溪西滨坂兜王氏祖祠尤溪西滨坂兜王氏祖祠位于尤溪西滨坂兜村大转弯公路外侧。该祠始建成2003年。

尤溪洋中樟溪坂王氏宗祠尤溪洋中樟溪坂王氏宗祠又称“三槐堂”,位于樟溪坂,与陈氏宗祠比邻。祠堂始建时间不详,原来的是一座六扇二层祠堂,有天井,下堂,左右横厝。1975年在原址翻盖为六扇二层土木结构的楼房,落成后还兼作樟溪坂生产队办公楼。尤溪洋中半岭坑王氏下祖厝尤溪洋中半岭坑王氏下祖厝位于尤溪洋中村半岭坑,坐乙辰,水出乾,为八扇两层半木构楼屋。该祠始建年代不详,于2006年原祠拆后重建为两扇一个单元。

尤溪西城团结王氏祖祠尤溪西城团结王氏祖祠位于尤溪西城团结七口桥头,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左右。该祠始建成年代不详,现保存有第五代公的由名人绘画真容遗像二轴。

尤溪西城文峰王氏祖祠尤溪西城文峰王氏祖祠有4座,分别为“王厝祖厝”(占地100平方米左右),“黄墩祖厝”(占地80平方米左右),“升上垄祖厝”(占地80平方米左右),“后厝祖祠”(占地80平方米左右),均为砖木结构。这4座祖祠始建时间不详。尤溪园溪村王氏宗祠尤溪园溪村王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该祠位于尤溪县园溪村王元头。

二、墓葬

王审知母亲徐氏墓王审知母亲徐氏墓建于唐光启二年(886年),座落在永安青水畲族乡龙吴村光坑自然村,名曰“梅花落地”,2000年7月被列为永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尤溪坂面王氏开基始祖王潮墓尤溪坂面王氏开基始祖王潮生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卒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葬于尤溪西城音坑,乙丁向,金钟覆地形。

尤溪坂面王氏祖王廷富墓尤溪坂面王氏祖王廷富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初八,卒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初八,葬于坂面大墘横坑,坐坤向艮。

尤溪园溪村王姓始祖墓尤溪园溪村王姓始祖墓尤溪县园溪村王元头。该墓占地面积30平方米。

尤溪西滨西洋王氏开基始祖王成思墓尤溪西滨西洋王氏开基始祖王成思墓葬于尤溪西滨西洋村横坑七坑头坪坞。

尤溪西滨西洋王氏祖王成远墓尤溪西滨西洋王氏祖王成远墓葬于尤溪西滨西洋村下墩鱼胶池。

尤溪西城文峰王氏奠基始祖王礼兴墓尤溪西城文峰王氏奠基始祖王礼兴墓葬于尤溪西城文峰村王厝水尾,建地曰“虎墓”。该墓由四家祖厝轮流主持拜祭。

三、其他

尤溪洋中下高坪王氏“雲台佐席” 牌匾尤溪洋中下高坪王氏祖祠正厅上悬挂着一块“雲台佐席”的牌匾,为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钦赐给王氏第十七世孙王大鹏(武举)的牌匾。原匾于“文革”时被毁,现挂的是近年来族人补制的。

将乐王姓节孝坊将乐王姓节孝坊位于县城新华街模范路30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旌表王者观继室叶氏而建,占地730平方米。该坊由牌坊、正厅、中厅、后厅、回廊、天井组成。牌坊砖石结构,单檐硬山顶加两坯,面阔三间。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人物

一、古代王知微王知微,尤溪人,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王防,建宁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曾任四川司户。

王人鉴,建宁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 进士,曾任赣州判官。

王揆,尤溪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

王训之,尤溪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 进士。

王容,尤溪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 进士。

王申,尤溪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

王必谦,尤溪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 进士。

王子罕,沙县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任文昌县主簿、监察御史。

王诚,沙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任蒙城县知县。

王用贤,建宁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池州通判。

王仁鉴,明溪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

王镜,永安贡川人,号非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副榜。

王宾(生卒不详),明代清流县人,以岁贡授德安知县。

王溥(生卒不详),明代清流县人,以岁贡授澄迈知县。

王宸(生卒不详),明代清流县人,以荐辟授长沙通判王暹王暹,明朝将乐人,历任广西灵川县儒学教谕、翰林院检讨、掌国子助教事、编修等职。凡对国家有利的事,他身体力行,兴利除弊,并屡次上奏章,多被皇帝和上司采纳。他为人性格温和,操行端谨,善写文章。著有《声律发蒙解注》。

王旒,王暹之子,明朝将乐人,太学生,首任江西萍乡知县。他兴学奖士,并增设一丞,专门管理赋税,并发挥其职能作用,为民排忧。任满后,他升任西城兵马指挥,后病逝家里。

王闻,明代胄监生,任将乐县儒学训导。他有才能,善写诗文,在将乐很有名气。居官不久就病逝。

王廷富,明代尤溪坂面人,太学生,任奉题专官。

王廷爵,明代尤溪坂面人,贡生,任邵武府建宁县学训。

王国卿,明代尤溪坂面人,任典史官。

王国宾,明代尤溪坂面人,任浙江绍兴府会稽县温州府古卫。

王有庆,明代尤溪坂面人,庠生,授屯田总兵。

王宾,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德安知县。

王希武,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江安县丞。

王名佐,明代清流人,曾任吴县知县。

王佐,明代大田人,选任都督府。

王锡,明代将乐人,曾任江西石城知县。

王继祖,明代将乐人,曾任国子监。

王三祝,明代宁化人,曾任永平府同知。

王人诰,明代宁化人,举人,曾任潮州程乡镇抚。

王之麟,明代宁化人,荐举,曾任祭酒。王政王政,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海阳知县。

王亨应,建宁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任通判。

王元镐,沙县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任保定府左卫营管理茂山卫千总。

王奕年,沙县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

王志圹,尤溪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曾任翰林院检讨。

王寿松,建宁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任宁都州知州。王日王日,清代尤溪坂面人,授屯田参将。

王日辉,清代尤溪坂面人,授屯田参将。

王六公,字世长,清代尤溪洋中下高坪人,礼部儒士。

王庭标,清代尤溪洋中下高坪人,授五品职。

王文源,字章活,清代尤溪洋中下高坪人,授九品职。

王知逢,字圣嘉,清代尤溪洋中下高坪人,授礼部绍舜,国子监考。

王啟万,字振年,清代尤溪洋中樟溪坂人,授正八品职。

王良栋,清代尤溪洋中洋边人,授正八品介宾,

王良权,清代尤溪洋中洋边人,授正八品介宾,

王树进,清代尤溪洋中洋边人,授正八品职,给匾流芳。

王霖,清代清流人,拔贡,曾任吴县、马邑知县。

王权奇,清代清流人,荐举,曾任恩平知县。

王继留,清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汾阳知县。

王恂,清代将乐人,曾任贵州锦屏知县。

王枢,清代将乐人,曾任浙江提标千总、守备。

王者桧,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王炤,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王炽,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二、现代

王承德,泰宁县杉城镇人,民国时曾为建宁县县长。

王绍英,清流人,曾任福建陆军第一旅司令部参谋、二团中校团附、代团长。

王礼序,字殷卿,尤溪西滨人,乡试秀才,民国14年(1925年)北京政府直系军阀五省联军司令部授予少将军衔,并任尤永大招抚主任。

王少东(1876~1918年),字坡,号竹仙,又名崇雅,永安上坪西溪人,贡生,回乡在桂溪任教。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匪患猖獗,王少东不顾生命危险,到县城向县知事报告匪情,又到县衙门请令,在上坪地区组织联甲(农民武装)防匪,并配合县里派去的剿匪部队,再次进剿。土匪邢忠槐等对他之入骨,扬言:“捉到王崇雅,分尸四下。”民国7年王少东在桂溪土堡内教书,不幸被邢匪绑至丰田洋匪巢内,残忍地用煤油烧王少东的手,又将其钉在门板上,最后砍掉四肢。王少东被惨杀时,年仅43岁。

王瓒(1881~1960),字献珍,号翠云。清流城关人,为清末最后一科秀才。王瓒从福建省立全闽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县创办清流县立丰山高等小学。他执教毕业班级30多期,毕业学生2000余人,为清流造就一批人才。民国31年,清流县创办简易师范。王瓒负责筹备工作,并于民国34年由省教育厅派任为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民国36年,简易师范改办为清流县立初级中学,以暨南大学毕业的邹圣基为校长,王瓒仍任教员。1950年春,清流解放,王瓒受聘任初中教员直至1952年。1960年,他病逝。

王仁锋(1898~1951年),原名偏,又名绍燕、秀美,永安青水乡龙吴村光坑人,从16岁时为匪,为非作歹半年,杀害农会干部、解放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多人,于1951年7月被剿匪的解放军战士击毙。王兴保王加有王兴保(1901年生)、王加有(1916年生)均为永安安砂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8月跟红军北上抗日后无音讯。

王气(1903~1934年),永安安砂镇安砂村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在安砂渡口被杀害。

王胜彪(1905-1993年),宁化淮土乡赤岭村人,民国17年(1928年)2月参加革命,民国2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组织,先后任宁化县游击支队班长、队长,红一方面军八军团六十九团排长、指导员,五军团军部电台指导员,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电台指导员、教导员。他参加过宁化县泉上战斗、门廉战斗,五次反围剿和下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王胜彪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后任特派工作员、教导员、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参加过著名的黑水河战斗和“百团大战”。1942年5月以后,他先后任太行军区武工队政委、分区卫生处政委和五十二团政委。在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他转战南北,浴血奋战,意志坚强,指挥果断,尤其善于作政治思想工作,积极教育部队,善于发动群众,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王胜彪先后任太行军区卫生部政委兼党委书记、山西军区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王胜彪先后任华北军区供给部、军需部、卫生部政委兼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经组织上批准,王胜彪正式离休,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王振标(1906~1984年),大田县桃源乡广汤村人。他一心扑在培育水稻良种上,被誉为“农民育种家”。解放初期,水稻“尤溪早”在桃源一带发生严重稻瘟病,他萌发培育抗病良种的念头。1950年秋,他看到同村的王亦修种的“禾佳”品种,未见“赤吊”(穗颈稻瘟)病,便从禾佳中选出穗大粒满种性一致的种子,经过三年精心试种,在不同土质、不同海拔的田段中都获得高产。年复一年,其产量逐年提高,深受群众欢迎。至1964年,桃源全乡种植6000亩,占该乡单晚面积的60%,其产量比“尤溪早”增产26%,有的成倍增产。1965年,在三明地区各县推广都获得好收成,“禾佳”被列为全区单晚十大优良品种之一。“禾佳”的成功使王振标更加发奋。1964年,他又从单晚“梅峰2号”选出一斤半大穗型变异植株,采取单粒培植,育出比“禾佳”增产36%的良种。1965年和1968年,他出席省、地劳模会,省农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1968年11月,王被选为大田县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11月加入中国***,1972年正式转为17级农技员。

王维金(1909~1934年),清流嵩口镇人,嵩口区嵩口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3年(1934年)在嵩口被民团大刀会抓至清流城关杀害。

王盛权(1912~1935年),又名金宝子,宁化县淮土乡大王村人,民国19年(1930年)加入中国***,同年6月参与组织领导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后,王盛权随游击队转战长汀。不久,凤山成立乡苏维埃政府,王盛权出任乡维埃主席、区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宁化县委副书记等职。民国23年10月因保长告密,不幸被捕。王盛权经受住敌人的酷刑拷打,忠贞不屈。民国24年3月,敌人把盛权衣服剥掉,押往禾口油坝里。王盛权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高呼口号。他每喊一句,刽子手就用刺刀捅他一下,残酷绝伦。王盛权就义时,年仅23岁。王伍亦王火生王伍亦(1914年生)、王火生(1914年生)均为建宁县溪口人,民国21年(1932年)11月参加游击队队,翌年6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王细娥(1915~1934年),女,清流嵩口镇人,嵩口区赤卫队三连战士,民国23年(1934年)在嵩口镇被林世球民团抓至嵩溪茹坑杀害。

王家麟(1915~1949年),沙县青州镇前山前洋村人,高砂乡税务员,民国38年(1949年)8月被大刀会匪首林良魁杀害于前洋村。

王玉祥(1920~1968),建宁黄坊乡安寅村洋背人,民国22年(1933年)初加入安寅区游击队,担负交通员,同年随游击队编入工农红军建黎泰独立师,次年夏随三军团撤至江西集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民国25年12月,王玉祥加入中国***,调至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任司号排长。抗日战争时期,王玉祥先后任师部警卫排长,二十四团警卫连副连长、大队长,七十二团三营营长等职,参加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王玉祥先后任晋察冀十一分区赵州支队长、八十二团营长等职,参加过保北防御战和石家庄、清风店攻坚战等。1952年,王玉祥转业至地方公安部门工作,先后任河北邢台专区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河北省公安厅公安大队大队长、***党委书记等。1954年获少校军衔,并荣获共和国颁发的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56年,王玉祥离职休养,1968年因伤病复发,医治无效,在保定市去世。河北省军区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王振邦(1920~1984),清流城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民国37年(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先后任福建农学院农经研究室主任,农经系副主任、副教授等。民国38年4月下旬,受党组织派遣,振邦由福州潜回清流,通过同窗、朋友的关系秘密联络一部分群众和不满国民党统治的县政府职员,在金莲寺成立“十人读书会”,热情宣传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宣传***的政策,为清流的和平解放准备条件。1950年8月17日福州解放,王振邦随军进入福州,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秘书处秘书。1950年冬,美国侵朝战争的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时,他毅然投笔从戎,奔向朝鲜前线担任英语翻译,直至1953年战争结束回国。回国后,王振邦又潜心农业经济的研究,一面坚持教学,一面着手翻译苏联、美国有关经济研究的文章,同时针对中国的现实撰写论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深入实地调查,以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撰写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初步探讨》、《发展茶叶与福建先富起来》等文,在学术界获得很高评价。

王连三(1926~1986),清流县城关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他自幼酷爱音乐,潜心大提琴的教学和作曲,培养了大批乐队演奏员和教师,编写大量教材和乐曲,著有《大提琴教学曲集》、《中国大提琴教材》、《随想练习曲》、《少年协奏曲》、《组歌》等,是我国大提琴民族化最热诚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大提琴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王乞妹、王三禄均为沙县夏茂松林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牺牲时间地点及原因不详。

王开镇,将乐安仁石富人,任将乐县石富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3年(1934年)9月在石富村被大刀会杀害。

王立川,明溪雪峰镇人,红军战士,民国23年(1934年)在宁化牺牲。

王德明,明溪人,赤卫队员,民国23年(1934年)参加红军后无音讯。

王兴平,尤溪坂面人,粤军第二军三师五旅九团第二营营长,曾参加过上海阻击日军侵略保卫战。

王宏才,尤溪坂面人,粤军第二军三师五旅九团第二营七连连长,曾参加过上海阻击日军侵略保卫战。

王琪清(1929~1956年),女,清流县财政局会计,1956年在清流城关为扑灭山林火灾牺牲。

王在华(1938~1956年),清流县拔口伐木场工人,1956年在清流城关为扑灭山林火灾牺牲。

王传泽(1944~1968年),清流长校人,解放军守备九十四团二营五连战士,1968年8月在福鼎县南镇开会时被坏人用手榴弹爆炸牺牲。

王火生(1951~1971年),沙县沙县高砂龙慈人,三八二一部队汽车驾驶员,1971年1月在辽宁省凤城执行任务中牺牲。

王昌康,大田广平镇西坑人,东西乡农会主任,1950年在西坑遭土匪伏击牺牲。王奕出王奕出,大田广平镇西坑人,东西乡民兵,1950年在西坑遭土匪伏击牺牲。

王昌灯,大田广平镇西坑人,东西村村长,1950年8月在艺林被匪杀害。

王奕建,大田广平镇西坑人,东西乡民兵,1950年11月在艺林被匪杀害。

王绍林,清流人,清流县沙芜乡农会主任,1950年在沙芜乡梦溪村被土匪杀害。

王长春,明溪胡坊人,民工,1950年在莲花山牺牲。

三明地区姓氏考略-王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