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让思维导图为名著阅读导航

——《四大名著》思维导图浓缩知识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名著,更要反复咀嚼。然而,学生对名著兴趣不够浓厚,阅读时往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相比于单篇文本的阅读来说,名著阅读其实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阅读形态,贯穿的是整套智力动作。碎片化阅读好比是小零食,而名著是正餐,是大餐。

当然,名著就像硬骨头,啃起来要费点劲。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灵活运用浏览、快读、跳读、回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人物与情节中理出线索,需要时不时地进行阅读感悟的整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读进去,读明白,读通透,读出收获。

很多学生在阅读名著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阅读不思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量的人物与情节,只是机械地进入他们的视野,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层加工,因此读完也只是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有时还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名著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如何读懂名著、用好名著,如何更清晰地了解学生掌握整本书的情况?

广州阅读推广大使董正锋老师经过思考,觉得让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和研读名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本期向给大家推送董老师春季名著博学班三位学生完成的名著思维导图,他们围绕名著,脑洞打开,将名著的内容与结构一目了然地在一张图上展现出来了。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将思维导图引入名著阅读,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将所读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 并以形象可视的直观图片呈现出来,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相比纯文字,更易于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学生梳理、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能动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思维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更好地把握大局,把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成为一棵知识树。

制作名著阅读的思维导图是极佳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未来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四大古典名著是中下学生必读经典名著,也是考试必考的内容。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我是怎么“读”四大名著的

一生读书,而立之年回首,感慨万千。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阅读生涯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是在外人看来的平平淡淡。

但是我回忆起来,有很多亮点闪现,因为它们体现了我在阅读观上的某种坚持。

在我看来,读书一定要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被经典名著的名头“吓到”。这么说也许有一些阅读理念上的“大逆不道”,但这又不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就让我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道出,也是一种“百花齐放”。

我确实没有读过几本经典名著,读过的都是我喜欢的,也读了不下几遍。读不下去的,即便是如雷贯耳的著作,也不强求自己读。何必呢?阅读为什么要勉强自己?为什么要对自己不适应的文字硬着头皮啃完?每当遇到读不下去的各色名著,我总在心里这么问自己。
这种理念是很小的时候养成的,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妈妈在单位的阅览室给我借回了一部《西游记》,说这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这么小,只能先看这一部,长大了才适合看别的。刚开始看《西游记》的时候还津津有味,情节的瑰丽多彩是我没有遇见过的。

但读着读着就腻了:怎么老是类似情节?行走到某处遇到某个妖精,然后孙悟空想办法除妖,没办法了就请上仙降妖,而且文字风格在每个故事中也大同小异(这是当初的感觉)……我终于不爱看了,觉得这么大部头的《西游记》,撷取几个经典故事看也就差不多,百万字的著作要这么连续看完实在是一种考验。

何况我小小年纪,更受不了,看着看着就想着去玩儿。我把这层意思和妈妈说了,妈妈很顺我的意思,没有责怪我“读书不专心”“对经典名著没耐心”,把书还了回去。过了几年,电视上开始播连续剧《西游记》,看得我不亦乐乎,统共看了几遍都数不清了。看后曾想,不用看书,不是也能清晰了解《西游记》的精彩情节和故事吗?

有了这种经历,此后不论对什么名气“吓人”的经典名著,我都没抱着“必须看完”的心情对待,否则真把阅读当成完成任务了,阅读毕竟是比较个性化的事吧。
过了若干年,电视台又开始播放《三国演义》,同样看得我神魂颠倒。小时候关于三国的故事和人物都了解不少了,通过小人书或者评书或者拍画片,只是没有系统阅读过原著。此次看电视连续剧,又增加了一层对《三国演义》的亲切感。

看后,我竟然有了看一遍原著的冲动,于是从图书馆借了一部。但是看着看着也看不下去,我不是很适应罗贯中半文半白的文笔。不是说文笔不好,事实上它很精彩,只是我在阅读这种文字的时候无法耐心持续,这也许与个人的性格或阅读习性有关。

因为身边的一位同学读《三国演义》原著简直乐此不彼,因此我又开始领悟到,阅读就像吃饭一样,你喜欢吃这道菜而我不喜欢,你不喜欢吃那道菜而我百吃不厌,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还少吗?通过评书和电视连续剧的熏陶以及平时阅读历史的收获,我对三国历史虽说不上耳熟能详,也可以笑傲同侪了。

就这样,我在“惭愧”地没有读原著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精髓了解了大概。阅读就是如此,不强求自己,反而可以另辟蹊径。值得一提的是,我看《三国演义》的最大收获是背下那首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卷首词,一辈子也不会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被谱曲并在电视连续剧的开篇播放,不看原著也可以知晓哦。

对《水浒》的阅读,也是与《三国演义》同样的路径,就不赘述了。不同的是,《水浒》原著的文笔风格与前两者又有不同,总之不是当代口味,令我很不适应。

本来,阅读《红楼梦》大概也要维持同样路径,但是《红楼梦》是特殊的。一是,它是古典“四大名著”中名气最高者,我作为对汲取文化知识永远兴趣高昂的人,总感觉难以承受“没读过《红楼梦》”的揶揄。

但是抱歉,我实在是对《红楼梦》“婆婆妈妈”的叙述读不下去,索性一横心就顽抗到底了。二是,《红楼梦》一书中包含的知识量最丰富,尤其是诗词,不可错过。于是,我读《红楼梦》的最大收获竟然是饱读了其中美轮美奂的所有诗词,并不时伴着连续剧中的绝妙谱曲吟唱一番,算是过足了瘾。

至于其他,则从侧面进一步丰富红楼知识,尤其在阅读了周汝昌先生解红楼的几篇著作后,更感觉自己俨然成了亲友中的“红学家”。当我在与朋友和同学闲聊中道出自己从未真正看完过《红楼梦》原著时,并不感觉有啥惭愧。

时代不同了,阅读也不一样了,我对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经历以及今后更丰富的类似经历,成就了我今天的知识丰富驳杂,成就了作为广州阅读推广大使的身份。当下,了解知识的渠道丰富多样,名著更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四大名著。

四大古典名著是中下学生必读经典名著,也是考试必考的内容。用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常考知识点,非常有用,请家长为孩子收藏。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请家长为孩子收藏!一张思维导图汇总四大名著必考知识点

留言可获取思维导图清晰源文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