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身經百戰的董卓,敗給了黃巾裹頭的農民

董卓給人的印象,大概是一個滿身贅肉,滿臉鬍鬚,面貌猙獰,兇狠殘暴的惡漢。很難想象他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

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後漢書·董卓傳》

刻板印象是由來已久的,就好像我們總覺得黃巾軍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關羽、張飛一衝,就雪化冰消一樣。

在董卓成為董太師以前,其實是一個猛人,打匈奴、打羌人、打叛軍,活脫脫的一個董閻王。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猛人,在《三國演義》裡的首次出場,狼狽萬分。

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里。——《三國演義》

所以以董卓的勇猛善戰,再配上北軍五校的數千精銳,竟然比不上桃園三兄弟?這會不會又是羅貫中的杜撰?

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後漢書董卓傳》

事實證明,雖然真實情況未必會有劉關張三人將黃巾軍衝的大亂,但董卓的的確確失敗了,敗給了黃巾的烏合之眾。

可是敗給了黃巾軍,真的怪董卓嗎?帶領北軍精銳,就一定能取勝嗎?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北軍五校,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北軍五校。

北軍五校,東漢京師禁衛,是指北軍五營禁兵,共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作為京師禁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在董卓之前,由中郎將盧植帶領剿滅黃巾,連戰連捷。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北中郎將,持節,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徵之。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後漢書盧植傳》

董卓的實戰經驗未必不如盧植,率領的也都是北軍精銳,為何差距如此大?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董卓失敗的原因剖析

盧植在黃巾之亂前,已經聲名遠播。老師是大儒馬融,同門中有鄭玄,與馬日磾、蔡邕、楊彪等編修史書,關係網中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而盧植本人,也已經官拜尚書。

徵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說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帝以非急務,轉為侍中,遷尚書。——《後漢書盧植傳》

除此之外,盧植個人魅力也不容小覷。儀表堂堂,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豪爽,能禮賢下士,堪稱完人。

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後漢書董卓傳》

軍事能力方面,曾先後平定揚州九江郡和廬江郡蠻族叛亂。

對於這樣一個偶像級的人物,因為拒絕賄賂宦官被誣陷免職,手下的北軍將士,難免憤憤不平。對於接替者董卓,自然也會帶著一些異樣的眼光。

而在當時,雖然董卓在西北打的匈奴和羌人狼狽不堪,稱得上身經百戰,但是在這些長期與名士鴻儒打交道的禁軍眼裡,仍然是一個大老粗,鄉巴佬。

學院派和實踐派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

那我們也就不難猜測,在部署作戰計劃時,董卓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作戰任務部署,而北軍將士們高傲地仰著自己的頭顱。在開戰之後,自行其是,即便是身經百戰的猛將,配上精銳的士兵,最終也還是逃不過大敗而回的下場。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團隊的凝聚力,有時比成員的能力更重要

人心齊,泰山移。

雖然是一句誇張一些的話,不過道理還是很明顯的。人心這東西,很奇妙。

《孫子兵法》中形容精兵:“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換句話來說,如臂使指。

對於團隊來說,個人能力很重要,但團隊的凝聚力,有時比個人能力更重要。

所以戰鬥力極強的項羽,在楚歌四面響起的時候就已經敗了,因為人心散了。

所以即便明朝後期仍然是世界第一強國,還是拿皇太極、李自成沒有辦法,因為內耗太嚴重,人心不齊。

提升團隊凝聚力的四點建議

人各有志,也各有所需。要保證團隊的凝聚力,該怎麼做呢?

1、團隊目標讓人有強烈的認同感

比如劉備。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後來轉戰南北,建立蜀漢政權,與曹孫鼎足而立。這一切,都是因為劉備的手下,聚集了太多璀璨的能人。文有孔明龐統法正,武有關張馬黃趙魏。

而劉備之所以能夠將他們聚到一起,是因為他有一個遠大的志向——興復漢室。

這個志向,也是這些忠義之士共同的目的。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2、身先士卒,同甘共苦

比如鄧艾。

鄧艾偷渡陰平,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艱難無比,更何況還要時刻提防前路被蜀軍攔截。可是鄧艾手下的士兵,都願意追隨他走下去。

鄧艾進軍路上,遇到懸崖,眾兵士叫苦不迭,眼看此次用兵將無功而返。鄧艾第一個用毛氈捲起自己,順著懸崖滾了下去。看到將軍不畏艱險,身先士卒,手下的兵士也打了一劑強心針。

最終,鄧艾攻入成都,堪稱第一功臣。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3、為部下爭取他們想要的

比如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是明朝末年的王牌部隊,是孫承宗秉持“以遼人守遼土”的理念,創建而成。其中的兵士,多為因清軍入侵而被迫離鄉的山海關、寧遠、錦州人民。他們想要的,無非是趕走侵略者,迴歸故鄉。

無論是孫承宗還是袁崇煥,在後續收復失地的之後,將收復的每一寸土地,都分給了這些英勇抗敵的人們。

將軍給了他們想要的,他們建立了明末第一強軍來回報將軍。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4、適度放權,信任你的夥伴

比如劉邦。

楚漢相爭,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三萬,命其率軍東進,開闢北方戰場。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韓信向劉邦申請做一個“代理齊王”,而劉邦大手一揮,直接封了他一個真齊王。

後來在項羽三分天下的建議下,韓信依然不為所動,仍舊忠於劉邦。

最終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助劉邦一統天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董卓敗給黃巾軍的背後:凝聚力,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 END ——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如果剛好你喜歡,請幫忙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