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消滅後就沒有了嗎?

大語文走四方


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貴族,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變封建制為中央集權制,傳統貴族產生的土壤不存在了,傳統貴族逐漸走向削亡,至楚漢之爭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在秦末大亂、楚漢之爭時,那些六國老貴族剛剛翻身,立馬又被殺的一乾二淨。原秦國的基層官吏:劉邦、蕭何、張良等,成為西漢初年的貴族。

兩漢時期,也是階級固化最為明顯的時期,新興的地主階層通過聯姻、互相舉薦等方式,穩固家族地位,並逐步對政治、經濟形成壟斷。

在烏江之畔搶得項羽屍體1/5的楊喜,他因此被封為2000戶侯之後,家族也隨之開始了飛黃騰達,並在隋朝時期達到頂峰:建立隋朝的楊堅,就是他的後裔。

建立唐朝的李氏,同樣出自關隴貴族。不過隋唐兩朝,也是對打破原有貴族制度作出最大努力的朝代,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使得出身寒門的人才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出將入相,對原有的貴族門閥制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這也代表著貴族的更迭換了一種方式而已,本質並沒有變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你得有能力,其次要抓住機會。

但到了明朝,士大夫多如牛毛,就不太值錢了。到了清朝,士大夫這個概念幾乎不存在了。



當代曹植


履和齋的觀點可能與大家稍異。但是我願意與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不妥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指正。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貴族的血統。

只要這個貴族還有人在,血統就不會斷。單從血統上來說,無論貴與不貴,都是不會消失的。比如狸貓換太子,只要那個嬰兒(血脈)留下來,貴族就沒有消失。

顯然,這樣回答是基於生物體意義的存在,不是本命題所要的答案。但是,有一點需要強調,生命體的存在是貴族延續的最基本元素。否則,精神無所依存。

貴族的氣質。

無論古今中外,貴族之所以貴,其精神必有某個方面上的先進性。也正是因為其先進性的價值,使得脫穎而出,成為時代驕子,成為貴族。

所謂貴族,必定不是單個人的個人行為,而是由個人的先進性影響到整個家族以及相關家族和勢力。這就是先進的家風。這個家族以某種超脫塵世的姿態和家族文化出現。

家族文化一方面需要家族領袖為旗幟,還需要世代的繼承、延續。貴族一般擁有自己家族的文化特徵。文化的延續性比生命的延續更頑強。禮失求諸於野。文化的生命力總有殘存。因此,貴族氣質是難以徹底消失的。生活的某些細節往往都能體現文化。

評論一個人是否保留著他祖上的貴族氣質,主要看他保留貴族氣質的多少。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雖然淪落到織蓆販履,仍然有鴻鵠之志,這就是漢代皇族的氣質;再如《水滸傳》中的柴進,即使淪落成梁山草寇,也不會象李逵一樣亂殺人,儼然談吐不凡、器宇軒昂,這也是貴族氣質。

貴族的作為。

成就大小是衡量貴族是否存在的另一個重要指標。這種傾向雖然有些世俗,但它畢竟是衡量貴族的硬性指標。並非成王敗寇的認識,但是毫無建樹的話,又怎麼展示其貴族的價值呢?

貴族文化、貴族精神靠社會貢獻來展現;給予社會的貢獻又反過來證明貴族的價值。

以上是狹義的貴族延續的問題。僅就某個貴族來說,會消亡;但是作為優秀文化還是會傳承的。中華文化就是無數優秀文化的集合。

現在回答春秋戰國之後有沒有貴族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有。

廣義的延續,是文化的延續。文化不會消亡。所以,我剛才舉的事例,一個劉備,一個柴進,都是貴族的延續。

至於歷朝歷代的貴族還算不算貴族的問題比較複雜。

是否稱之為貴族,關鍵看文化是否存在。劉邦不是貴族,但是劉邦家族在整個漢朝可以形成貴族,這是貴族的建設問題。呂后也曾經無上榮光,但是她沒有自己的文化,沒有形成家族文化,所以很快沒落。因此呂后家族算不得貴族。

貴族不是以官職論定的,更不是以市值論定的。有沒有貴族精神,貴族文化以及該文化帶給社會的貢獻才是評定貴族的標準。


履和齋史話


春秋戰國的貴族被滅,但其後的中國古代也一直有貴族。不過很跟西方千百年的家族傳承不一樣,我國古時的貴族群體就像韭菜一樣,割掉一波長出新的一波,如此不斷循環。至於原因,可以參考陳勝吳廣起義時那句振奮人心的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也成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座右銘。

這就不難理解,為啥有些國家的對高高在上的貴族雖充滿羨慕,卻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

而我們看到貴族想的則是:有啥了不起,有朝一日,爺也要這樣。就像當初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時說得那樣:“彼可取而代之。”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貴族,在楚漢之爭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其實就是消滅貴族、加速平民化的過程。起先,無論是吳起變法,還是商鞅變法,根本手段都是要對傳統貴族開刀,將原屬於這個階層時代相襲的利益分給那些為國拼命的低級階層。

比如公元前387年吳起在楚國時頒佈的政策:“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關係疏遠的貴戚全部廢掉,把省出來的錢用來養兵;

公元前359年公孫鞅在秦國也是這麼幹的:“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即使你是王室的人,如果沒有軍功,那也一邊涼快去。

而有功的那就不一樣了,封侯、封君那是常事,無論是外來的公孫鞅、張儀、范雎,還是本土成長起來的司馬錯、白起,都成為了君侯。

但是,你以為這樣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香喝辣了?只要犯錯就廢掉你;即使不犯錯,“一朝天子一朝臣”,換個秦王上任,你也一樣得把吃下去的吐出來,屹立不倒的永遠是君主。

而秦始皇滅六國後,大力推行郡縣制,任用官吏管理各級事務,可以視為施行職業經理人制度;而各國原本的貴族,除了個別有仇的予以肉體毀滅外,其他的一律廢為平民,甚至連秦始皇自家的親戚子弟也不能倖免,比如當時的儒生這樣說嬴政:“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就是皇室子弟也淪為百姓,大小事務都委任給官員。

後來秦二世接班後,對自家的宗族又來了一波大屠殺;其後在秦末大亂、楚漢之爭時,那些六國老貴族剛剛翻身,立馬又被殺的一乾二淨,笑到最後的,是原秦國的基層官吏:劉邦、蕭何、張良等等。這些人,就是西漢初年的貴族。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貴族群體也隨著皇權更迭

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那些功臣,搖身一變成了新時期的貴族;其後,不斷有新人逐漸進入這一階層,除了外戚外,還有那些作戰成績突出因功封侯的、時代為官形成門閥的。但兩漢時期,也是階級固化最為明顯的時期,新興的地主階層通過聯姻、互相舉薦等方式,穩固家族地位,並逐步對政治、經濟形成壟斷。

其後每次的王朝更迭,實際上是一次舊貴族沒落、新貴族崛起的更新換代,原王朝的既得利益者與支持者被消滅,新王朝的功臣們成為新的既得利益者,並搶得了新貴族的頭銜。

但也有一些家族極其善於見風使舵,不管皇帝姓啥,但自家永遠如魚得水,比如從西晉末年一直威風到南北朝、乃至初唐時期的琅琊王氏家族;還有當初在烏江之畔搶得項羽屍體1/5的楊喜,他因此被封為2000戶侯之後,家族也隨之開始了飛黃騰達,並在隋朝時期達到頂峰:建立隋朝的楊堅,就是他的後裔。

建立唐朝的李氏,同樣出自關隴貴族。不過隋唐兩朝,也是對打破原有貴族製作出最大努力的朝代,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使得出身寒門的人才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出將入相,對原有的貴族門閥制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這也代表著貴族的更迭換了一種方式而已,本質並沒有變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你得有能力,其次要抓住機會、付出努力,再加上99%的運氣,還有最重要的:活下來,你就是新的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