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讀朱自清的《匆匆》、《背影》不知其意義,可到青年方知其意義,不知您是否深有體會?

明衡臣


《背影》是朱自清寫父親在火車站送別他時的情景。朱自清看著父親為他買橘子和分別時,蹣跚遠去的背影對他心靈的撞擊。父親每個細小的舉動把對兒子的愛深藏在遠去的背影中 。他是這寫的,“ 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了我的不好,他只是惦記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朱自清他寫的《背影》是心靈深處的感觸,是留在朱自清心中永遠的"父愛如山"。

年少讀《匆匆》,《背影》只是感受到這是父親對孩子的愛,緩緩地流動的愛……到了讀大學離開家,離開父母方知這份愛有多重要。獨自一個人在異地他鄉求學,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時候愈發的想念父母以及家人!最有體會是自己也做父親了,家裡現在兩個可愛的小公主,每每出差回來都會想著法帶些出差地好吃好玩的東西回來給她們姐妹倆,心裡記掛著她們……不管自己深處何處,我自己每年春節必然帶著家人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和父母一起過春節,一家人團員!

大家都說父愛如山,他是兒女們的靠山。父親一生都活在厚重沉默中 ,嚴然像一座山的 " 背影 " ,兒女們靠著他心裡會踏實。父親在人生的路上經歷著不同的艱辛。父親從不要求兒女對自己有多少回報,只需要兒女們健康出息 ,平日一句問候就足夠了。父愛就是“一座山”,是一個漸漸遠去的"背影" 。兒女們不要在父親遠去消失的背影中,繼承"遺產"卻留下了遺憾。

大學畢業後,我在外地工作,並在工作的地方定居了。但是我都不會忘記我的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這句話說受了別人一滴水這樣小的恩惠就應當以湧泉一樣的恩情去還給別人,我們對待這份恩情就像是寸草春暉,更何況父母對我們的愛無法去衡量。我們已經欠了他們一生的債,只是那債他們不需要我們去償還罷了,而且他們賜予了我們生命,生命雖然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在這有限的生命當中去創造無限的價值!


貴可春秋


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朱自清是我國五四以來比較有影響的散文家之一。


年少時學習選入語文課本的《匆匆》、《背影》,僅僅跟隨老師的講述來認知的,對其意義理解並不是很深刻,隨著時間流逝,再次品讀其作品,體會卻要深得多了。


《匆匆》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可不是嗎?成年之後,人生的方向越來越明晰的時候,想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個時候,總是覺得時間非常不夠用,恨不得自己多分出幾雙手來,為此我寫過題為《千手觀音》以表達心情,也寫過《時光啊,慢些》以表述因為時間不夠用的焦灼。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經歷過,才知其滋味啊。


如果說《匆匆》是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那麼《背影》則是提醒我們要注重親情。作者在文中幾次寫到父親的背影,幾次流淚,在我們的生活裡,也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細節,可惜的是,我們設身處地時,並不覺得,正如我們當年學習《背影》這一課,引起共鳴的成分少之又少。


就拿我個人來說吧,當年在學校住校讀書,正準備衝擊中考,母親為了讓我能夠有足夠的精力學習,怕在食堂的飯食營養供不上,就常常在家裡蒸包子,做餃子,炒紅燒肉,單位到學校有六公里的山路,坐車不方便,就徒步到學校。而我往往是在放學回宿舍的時候,遠遠地就看見母親拎著飯包站在宿舍門口等著了,接過來摸到飯菜竟然是熱的。而當時我就想也沒想,母親得走多快,才能保證飯菜是熱的啊(當時還沒有保溫飯盒)。如今,每每想到這些,內心對母親充滿感激之情。




白駒過隙,斗轉星移。無論是《匆匆》還是《背影》,依舊是滋養我們的情感,思想最好的養分啊。應當“惜時如常”,“惜親如常”啊。


王莉de語文時光


網上有句話,少年不懂李鴻章,待到懂時已中年。這個模板裡面,李鴻章可以替代成任何你想表達的東西。

比如朱自清的這兩篇文章。

實際上,人到中年之後,可能會對《背影》的感受更加深刻。

朱自清寫《匆匆》的時候,不過是二十出頭的青春少年,這可以從文章裡面作者自我嘆息八千多個日子溜走得到證明。

20歲風華正茂的青年人嘆息時光飛逝,多少有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真正對時間感觸深刻,恐怕要從中年開始。

而《背影》這篇文章,就是中年朱自清寫出的人生況味。

因為這個時候朱自清自己已經為人父母,對於人生多了很多體驗。

嚐遍酸甜苦辣,才知親情可貴。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朱自清和父親朱洪鈞有好幾年都不曾來往,幾乎到了父子斷交的邊緣。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朱家這一本也很複雜。

朱洪鈞在清朝的時候是一個小官僚,家裡甚至還娶了姨太太。1917年朱自清考取清華大學,同年他的祖母去世,他回家奔喪,喪禮結束之後重返北京,父親朱洪鈞送兒子趕火車,這就是背影裡面的故事背景。

1920年朱自清大學畢業回到揚州,1921年在揚州一家中學謀到教務主任的職務,這個時候朱洪鈞已經三年沒有謀到差事,脾氣變得很差。父子之間難免會有矛盾。

最讓朱自清無法忍受的是,因為學校校長和朱洪鈞關係熟悉,每個月的工資居然直接被父親朱洪鈞給領走。

要知道朱自清這個時候已經成家立業,對於一個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學者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安排。

除此之外,朱洪鈞的姨太太和朱自清的妻子關係也處的不好。

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最後朱自清帶著妻子憤怒的回到北方謀生。

1922年暑假期間朱自清攜妻兒回揚州,希望緩和父子關係,沒想到父親餘怒未消,連家門都沒有讓進,在家人的勸說下才做出讓步,可是對這個“逆子”還是不理不睬。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接到了久未聯繫的父親的書信,信中朱洪鈞提到了身體不如以前,瀰漫著傷感的味道。朱自清回憶起父親多年來的遭遇,和當年火車站的送別,寫出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背影》。

據說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之後,新書送到老父親朱洪鈞的手上,朱洪鈞認真的看完兒子這篇文章,老淚縱橫。

人生充滿了磕磕絆絆,名人也不能免俗。無論是名人和凡人,都需要親情的撫慰,畢竟,家和親人,才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最柔軟的牽掛。

您說,是嗎?


我是鐵錘文史,致力於創作有趣有益的文字。歡迎你的關注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