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王维与孟浩然的友情?

动静文史


唐朝诗人王维与孟浩然是一对好友,只不过与王维的仕途顺畅相比,孟浩然当真是时运不济,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奈过不了科举考试这一关。最后,只能放弃出仕,归隐田园做个逍遥隐士。这首《送别》便是王维送好友孟浩然归隐的诗,其中不乏对友人的宽慰和对归隐的羡慕之情。

整首诗,言辞质朴,情感真切,却仍要我们细心去品味深藏的绵绵之意,这种表达方式,有种独特的禅意,似乎将意味引而不发,藏而不露。寥寥几句,却偏能引人探究,细细琢磨参悟。王维不愧是“诗佛”,这首诗的确颇有禅意,值得参悟。

王维与孟浩然

维与孟浩然的关系也非常好,因两人都崇尚山水田园诗,都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因仕途不畅,在回襄阳隐居前曾写了一首《留别王维》的诗相赠。在孟浩然后,王维也写下了一首《哭孟浩然》的诗回赠,从赠诗来往中,可看出两人友情的深厚。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V思维视觉


他们即是忘年之交,又是知遇之交,更是君子之交。



武汉勇哥


王维与孟浩然有如古代版的一对CP,似胡歌和霍建华的关系,此处为调侃。

怎么看王维与孟浩然的友情,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两人被合称“王孟”,并称王孟诗派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人。两人诗作主攻山水田园题材,写作风格非常相似,自是有很多交集与切磋探讨的机会,萌生深厚友谊也是必然。古书有多处记载,两人关系“甚笃”。

第二,两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成为友情的羁绊

1,成就上的差距。虽孟浩然是唐朝山水诗的创始者,但后来者居上,孟浩然承认自己不及王维诗作的诗意高远。

2,年龄上的差距。王维生于701年,孟浩然生于689年,两人相差12岁。开元十六年的728年,已39岁的孟浩然再次科举不中,这一年王维为其在郢州亭子里画像,名浩然亭,又称孟亭,两人从此为忘年之交。

3,仕途上的差异。王维的一生基本是官途顺畅,除做了一段“伪官”,自认人生污点外,其余顺风顺水,一帆通畅。孟浩然的仕途则是命运多舛,一生坎坷。40岁进士不第,直到48岁在好友张九龄的帮助下才为官,但不足一年,就辞官回家。

4,家境上的差异。王维自幼家境殷实,后为官,自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他游历山水,修养身心,孟浩然则不同,生于不太富裕的书香门第之家,后因他为官之路百般艰难,一生都是生活拮据,捉襟见肘。

5,两人之间所有的差距都没有阻碍彼此间友情。王孟都是心胸开阔之人,自是不会蝇营狗苟,生出羡慕嫉妒恨的小人之心。

第三,两人互赠诗作,互慕才华,一生挚友

1,孟浩然曾写有《留别王侍御维/ 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尽管此诗被后人解读有“酸醋”之意,但事实两人的关系依旧友好。

2,开元十六年的728年,王维为孟浩然在郢州亭子里画像,名 “浩然亭”,晚辈后人觉得这样称呼有不尊之嫌,故改称“孟亭”。

3,开元二十九年的741年,孟浩然不遵医嘱,与王昌龄相聚饮酒食鲜而亡。王维襄阳探友,才知浩然已逝,痛哭失声,悲伤欲绝,后做诗《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王维哭诉:江山依旧,但却无处再寻孟浩然。

以上归之,王维与孟浩然的友情的确相当深厚,尽管有着种种差距,但两人惺惺相惜,肝胆相照,成就了一段千年传颂的佳话。


谢谢阅读,请关注“诗词与文学”,一同品读诗文,欣赏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