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農村老人一般都喜歡在小賣部門口坐著聊天?

鄉村人小濤


這也是一種生活習慣,在農村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就是小賣部,來來往往買東西的比較多,農村老人沒有勞動力,在家裡帶著覺得孤單,在小賣部門口坐著聊天,也是一種心裡上的解壓,現在農村留守老人太多了,年輕人都出去打拼,家裡沒人照顧老人,老人在一起聊聊天心裡覺得很高興,也可以增進村裡人的感情,遇到什麼事也可以互相幫助一下,在農村小賣部也屬於是一個信息服務中心,如果村裡有什麼新的消息大家知道的多一點,也算是一個活動中心,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老人有老人的生活方式,年代不同,所以生活習慣也就不一樣,希望大家多關注留守老人,尊重老人的選擇。


用戶解冬花


說起來,任何一個村子,都會有一個座標,甭說它的座標點基本上就是在這個村子的小賣部位置。儘管說店內的東西相比街上的價格要貴些,畢竟極大的方便了村裡人,生意並不冷清。特別是一年四季,小賣部門口總會有老人扎堆曬著太陽,聊著天。且由來已久,經久不衰。

村裡的老人為啥要到小賣部門口聊天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小賣部處於村子的“優勢”地位,

一個村子的小賣部總是在地標位置。南來北往的村外人,下地耕田的村裡人都會從此經過,這裡是人流的分流之地。近幾年,就是城裡人,週末、假期,結夥野炊或者採摘野菜,來往“農家樂”,品嚐農村原生態的果蔬,也不時地到農村轉悠,“問道”也多在小賣部;收糧的、換大米的、收山貨等小商販,常常也駐足於小賣部門口大聲叫賣。就是在這個小賣部,可以看到各路的人。老人們愛聚集在這裡,多少也是想更多地瞭解外面的世界。

老人想獲得更多的信息

只要到了小賣部這裡聊天,更能聽到各方面的消息,尤其是農資、糧油等價格信息,這對於信息閉塞的農村老人來說,也算增長了見識,也為他們隨時調整種植結構,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天看著店裡出入的大人、小孩,就會慢慢知道,這是誰家的媳婦、後生,丫頭,起碼也是“補課”於當今人情淡薄,同住一個村子還“對不上號”的尷尬現象,也為以後的人情往來打下基礎。

也是沿承而來的一種習慣

自從包產到戶後,允許私人開店做生意。那時候的供銷社已名存實亡,倒是私人小店如雨後春筍一般,農村也不例外,那些有眼光的、有膽量的也就在村部周圍開起了小賣部,與村診所“比翼雙飛”,為村裡人服務,也為自己掙錢。畢竟農民做了生意人,是個新生事物,也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常常有人喝點散酒,買盒香菸,一來二去,人熟了,便會多聊一會。長此以往,一一傳十,十傳百,村裡的人,尤其是愛拉家常的老年人,慢慢的都成了一種習慣。彼此非常熟悉,即使有事耽擱沒有去聊會天,次日也會有同伴們“重播”一通。一天不去小賣部門口都會覺得悶得慌,還不就是習慣成自然。

店主的一種營銷手段

開店是有掙錢的,農村的小賣部更不例外。做為農民,也是轉型為商人,其經營觀營也在改變著。只要有人在店門口轉悠,便有心地遞支菸、端上小凳,如此貼心的服務,還真的讓顧客和閒客們感動了,不時地會約個伴去一同前往。兩人成雙,四人成對,可以玩麻將、打撲克、掀“牛九”,當然還有下棋的、聊天的……他們會買菸抽,會買水果糖做“賭注”,帶著孫兒孫女的,還不去買些小零食,飲料之類;若是還攜著老伴的,也要買些針頭線腦,油鹽醋醬,這不是正合了店家的心意。冬季還給泡上熱茶、夏天也會撐起涼棚。我這就有這樣一位店家,老人只要想去消閒聊天,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去XX小賣部吧!”

結語:

時語至今日,幾乎每一個小賣部都是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實,這也是沒法子的事,身處農村,還是受地域經濟的制約,在一些農村還是缺乏老年人休閒娛樂的場所,好多家庭也沒有一定的養老條件,農村70多歲的老人下地幹活並不少見。他們閒下來的時候總是改變不了去小賣部聊天的習慣。


農人提神


農村老人都喜歡在小賣部門口坐著聊天是正常的,也是最合適的。

因為小賣部的位置基本都設在村子最繁華地方,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人多,人比較集中還熱鬧,聊天的話題也多,每天認識村裡年輕人多,瞭解村裡新鮮事也多,還有老人互相聊聊過去的往事,可能也是他們休閒的好地方。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各方面都提高了,每個村子都設有老年人休閒娛樂場地和老年人活動室,小賣部門口就沒那麼多老人坐著聊天了。

我感覺老人到一定年齡怕的是孤單,有人拉呱、聊天打發時間快,日子容易過。

願天下的老人幸福、安康、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