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岳飛的是趙構,為什麼岳飛墓前沒有趙構跪像呢?

少年不大冷


岳飛之死,秦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身後的趙構更是難辭其咎。當年岳飛抗金的口號就是“雪靖康恥,迎回二聖”,那將當時的皇帝宋高宗置於何地?對此,明朝的文徵明在他的一首《滿江紅》裡也曾寫道:“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也就是說秦檜充其量是幫兇,而真正的主謀是宋高宗。岳飛一旦收復國土,迎回徽欽二帝,那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趙構,皇位自然就岌岌可危了,區區一個秦檜,只不過是按他的意思辦事而已。

可說文徵明借這首詩,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對於他這個觀點,在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1155年,秦檜死後,趙構力誡群臣,與金議和是他的決策,禁止對秦檜有非議。雖然秦檜成了背鍋俠,但老百姓都心知肚明,對於害死民族英雄的趙構非常痛恨,甚至民間不斷有聲音,岳飛墓前最應該跪著的是趙構,而不僅僅只是秦檜等人。但在封建社會里,講究倫理綱常,讓君給臣跪似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子不言父過,臣不言君過”。況且秦檜等人的跪像首先是明朝地方官所建,他們自然是不敢讓一個皇帝給大臣下跪。

除此之外,趙構的兒子(養子)宋孝宗拉了他爹一把。1162年,他登基的當年就為岳飛平了反,打著他爹宋高宗的旗號下得詔,恢復岳飛生前的官職,並派人在民間尋找岳飛的後人,予以錄用。之後將這些工作都落到實處,並岳飛原有的田宅都歸還其家屬。“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是流傳千年的一句八字名言,好像是老百姓對岳飛和岳家軍的最高褒獎。但是細看史料不禁流下一身冷汗:這原來是金兀朮的一個陰謀,就是這句“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活活捧殺了岳飛——一個繼承了趙匡胤狐疑基因的宋高宗趙構,再加上金國派回來的叛徒奸細秦檜,三個人密切配合,這才導致了“風波亭”悲劇。

而事實證明,岳飛永遠是大宋的忠臣,“岳家軍”根本就不存在,他們都是隻屬於大宋的精兵良將,即使是在岳飛飲恨風波亭之後,也沒有一個人起兵造反,軍隊也並沒有離散,還是在朝廷派來的繼任者領導下,繼續抗金保家衛國。


化騰從不抽獎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岳飛墓前沒有趙構的跪像呢?我們就要從岳飛墓是怎麼建成以及各朝各代是怎麼保護開始說起。

岳飛死後是葬在九曲叢祠的,至孝宗即位,為岳飛平反後以禮葬於棲霞山,至此岳飛墓建成。後歷朝歷代為表彰岳飛的功績,不斷擴大陵區的規模,直到民國。

抗日戰爭期間,岳飛墓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解放後1978年,岳飛墓被按照南宋的規格重新修復,這就是現在的岳飛墓。

岳飛墓前的跪像是什麼時候建成的呢?據記載,這幾個跪像是在明朝正德年間,都指揮李隆鑄造的,但是李隆只造了三個跪像,秦檜、王氏、万俟卨(音同莫奇謝)這三個人。前來憑弔的人們過於氣憤,將鐵像砸破。到明萬曆年間按察使範淶重鑄,並增加一張俊的塑像。歷朝歷代的人們過於激憤於好人不得好報,紛紛拿鐵像出氣,所以鐵像總是殘破不堪的,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修復下。現在岳飛墓前的跪像是78年修復岳飛墓時依據湯陰縣岳飛紀念館的鐵像重新鑄造的。

我們瞭解了岳飛墓的前世今生,這個鐵像是在明朝時鑄造的,在當時皇權至上的年代裡,我想沒有人敢把趙構這個皇帝像放在岳飛墓前吧。而且趙構也不是一個真的昏庸無能的君主,趙構在經濟方面還是有很突出貢獻的,推行經界法,大力發展海洋貿易,可以說使宋瓷、茶葉享譽世界,大力發行紙幣。所以定義一個君主的好壞,也不能以偏概全吧!


淤魚遇雨


竹史鐵驪,試為君一答。

岳飛之死,趙構沒得洗。說殺岳飛的是趙構,這話至少有六分正確。

可讓岳飛成為一個聲名傳頌千載,中華民族英雄的,還是趙構,這麼說,大概也有七到八分正確。

恩怨對錯理起來很複雜,相對來說,岳飛比較簡單,趙構則比較多元。

趙構是一個很罕見的,不等自己死掉,就向自己坑害的臣子認錯賠禮的皇帝。嶽王廟、武穆王位,都是南宋對岳飛的歉意表彰。自己修的廟,自然不可能讓皇帝跪那裡。其實岳廟跪像大多是明代官員添加的。

趙構也是一個盛世背景下禪讓皇位的皇帝,客觀原因是因為無子,但他選擇禪讓給趙匡胤的後人,這一舉措為趙光義一脈洗刷了不少罵名。

這兩件事算無獨有偶,有類似的地方。可以理解為趙構有自己的道德層面準則。但同時,他也是皇帝,有自私跋扈為所欲為的一面。

除了岳飛一事,趙構算得上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