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雨霖铃》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PLAstyle


这首词是柳永的名作,不仅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是标志宋代“婉妁”派词作高度成熟的典范。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背景,以团聚的“过去”和远离的“未来”的立体交叉为艺术空间,来表达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告别时那种“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难以割含的恋情。

开头写眼前的实景,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幅清秋阴沉的画面,渲染一种离愁的典型环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告诉我们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地点是汴京城外送行分手处 长亭,天气是雨后,景物是薄雾中的寒蝉凄鸣。这三句勾勒出了秋光之清冷,时序之恸心,特别是那凄咽的蝉声,仿佛给离别心曲,奠定了一个黯淡而悲哀的基调。作者本不得志,仕途坎坷,身处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与情人话别,心情自是十分凄凉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交代分手于汴京。帐饮,饯行的筵宴。酒席之后意味着离别,因此眼前纵有佳肴美酒,两人也无欢乐情绪去品尝。“无绪”正因彼此情深意切、不忍离别。幸好天助人意,下了一场“骤雨”,这为她们“留恋”相守,延续了时间。等到雨歇已经天晚,所以兰舟不得不“催发”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心情极为委婉。船客“留恋”,船夫“催发”,主客观盾,使离情别绪达到了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二句写临别情状。象一个特写镜头,缠绵之至,也酣畅之极。既“尽情展衍”,又“窈深幽约”。真正分手的时刻到了,他们执手相看,泪含眼中未流,语堵喉头未发,忆昔日之欢聚,思今日之苦别,想他日之牵挂,有多少柔情密意,多少心曲衷肠需要倾诉,但一时千头万绪无从说起,千言万语难以启口,这种种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全部由这外在的情状和典型动作生动、细腻、真切、巧妙地表达出来。既含蓄又凄婉;既生动又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姿态,臻于妙境。可谓是无声胜有声,无语胜有语。为什么他们如此难舍难分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离开汴京而远行,不得不推想别后所历之境,以情带景,表达了牵思、担忧之情。此去千里迢迢,天远地阔,自己的前途也象烟波一样渺茫,仕途失意与情人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自然倍增了离愁别绪。烟波是眼前的,暮霭是将见的,这样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千里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这都给人以冷落空荡、不着边际的感觉。同时,也反村出漫无边际的离情别苦弥漫心胸,无法排遣。正如明人李梦龙所说:“ ‘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草堂诗余隽》)一去千里,举目无亲,想到这孤独清冷的生活,怎能不分外伤别呢?这都与“凝噎”的心情相契合。唐圭璋先生说:“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唐宋词简释》)这表明蓄积已久的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必然汹涌澎湃而一发不可收拾了。

上片话别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婉转细膩,下片更推进一层,是对别后孤寂生活、悲凉处境的设想。“多情自古伤离别”二句,承接上阕离别之事和清秋之时,叹从来离别之可悲乃人之常情,并推进一层,言己之凄冷和当秋而别更异于常情,这愈令人生悲。这儿“清秋”与上片“寒蝉”照应,“更那堪”与下面想象衔接。这两句承上起下,转捩自然。清人刘熙载说:“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也成了死灰矣。”(《艺概・词概》)这评价颇有见地,这两句的点染确有把上下词句一线穿成,使之浑然一体的作用,从而开拓了一片优美而崭新的艺术境界。因为它把个人一时的、特殊的心理感受,上升到人类社会普遍的生活阅历的审视高度。“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推想酒醒后所历之境,丽绝凄绝,意境清冷。这是设想将来,虚景实写。给人一种“切身肤受”的心理感受。“今宵”承上片“长亭晚”,“酒醒”接“帐饮”。但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醒来,惟有依依杨柳,清清晓风,淡淡残月。朝夕相处、执手相看的心上人却与自己相距千里之遥了!无限的离愁、不尽的凄凉,饱蕴在这有限的几个字之中。以下,由“今宵”想到难忘“经年”,由“杨柳岸、晓风残月”想到“良辰好景虚设”;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对照映衬,层层深入。“今宵”已经难忍,年复一年又该多么难以熬过!“良辰好景”又有谁人可与之共欢?“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无语凝噎”,今日千言万语无从说;“更与何人说”,来日万语千言更无人说。结句余恨无穷,余味不尽。词人运用铺叙手法愈展愈深,越写越透,迁回曲折,缠绵悱侧,充分表达了两性之间相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这首词采用以“虚”写“实”的艺术手法,通过情与景的巧妙糅合,细致委婉地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种无法挽回的离情别绪中,在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宽解中,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珍重,对离别无期相会的伤感,对失意生涯的哀怨,给人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的丰富的审美感受,情调婉约,文笔清丽,言语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诗人通过自己的内心节律,在“慢节奏”的哀侧声调中,艺术地传递出这对情人话别时,一种抑郁惝恍的凄惋美和绮怨美。它正是“婉约”词的典型风情和韵味。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因写词杵仵仁宗后,流落坊间,给彾妓写唱词,这是,他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歌姬分别时写的。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彩云飞翔


柳永其人及《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柳永(987年—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因屡试不第,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歌伎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讲述的故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阕讲述的是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离别时的环境,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城外的长亭,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词人通过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天下着雨,蝉声凄切,暮色阴沉,在这样的场景与恋人离别,虽然不忍离别,但却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描写设帐与恋人饯酒离别,非常留念这个地方,进一步表达了词人不想跟恋人分离,然而船家催着喊“开船”了,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词人与恋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尤其一句“念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下阕讲述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凄楚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讲述的是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然而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的是自己一个人飘泊江湖,可能酒醒后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回想起以前醉酒了,都有人照顾,是多少幸福的事。用“杨柳”、“晓风”、“残月”,更衬托出词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描写的是这次离别后,可以想象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过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描写的假设就有“千种风情”,由于没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尤其最后一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柳永的《雨霖铃》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