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旅遊和看書是不可分割的嗎?

騎遊世界2018


古語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關鍵詞讀書和旅遊都提到了。書中的世界和現實社會還是有很多區別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腹有詩書氣自華,個人氣質也會與眾不同。然而,現實社會中,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性格和一千種思想,多方接觸和了解,會增加自己的見識和影響自己的慣性思維,給自己的成長和處事會帶來不小的借鑑。任何時代,我們切忌做井底之蛙。

眼下,行萬里路不一定能立即實現,但讀萬卷書,可以馬上拿起就讀,提升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晚。


悠哉漫生活


很高興回答題主關於旅遊和讀書的問題。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是今天看到的一個狀態。感覺一句話說到心窩裡去了,很暖,很舒服。人的認識如果是有限的,那麼是不是也決定著其身心的活動範圍的侷限性呢?反之,人的認識如果是無限的,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沒有必要讓身心憔悴,東奔西跑了呢?未必。

從生命為“生命”之刻起,人就經歷的是過程,體會的是無數過程 所造成的無數個結果。直到生命不為“生命”那一刻吧。或許沒有到達真正的終點,或許吧。

所以,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可是,旅行和讀書,怎麼想都覺得是孤獨的、一個人的事情。平時覺得累了、煩了,想找個什麼地方逃上一段時間,於是便會揹包去那麼一個地方,自己想去的吧?總之不是令人厭煩的。但是說走就走,說怎麼走就怎麼走,這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於是更多的人享受不到行走的自由、孤旅的幸福。逃離不了網絡、電話,甚至人煙,無可奈何,確實是無可奈何。

那麼既然身體不得自由,起碼也要讓靈魂享受到行路的幸福吧。

沒有青山碧水、藍天白雲作為舞臺,一張書桌、一把椅子,或是一張床、一個檯燈,也能夠成為暫時的落腳之處,一本書,徹底將精神解放。讀書讀的是什麼?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沒有回答的必要,你能得到的,有作者的,更要有你自己的。

人是會改變的,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所以人是矛盾的,但也只有矛盾可以令人前進。迷惘遠比清醒更令人值得清醒,奔跑的目的自是接著奔馳,而不是將短暫的駐足當做永遠的休憩。人生是可怕的漫長又是短暫啊,當人們想要回避掉自己的理想時,人們可以以“漫長”安慰自己,而當人們又要為自己的慾望尋找藉口之時,他們又能以“短暫”填補自己空虛的心。

人永遠是孤獨的,永遠是在與自己賽跑的路上不斷跌倒。沒有人規定你的路有多長,也沒有人規定你的速度。一切的喜怒哀樂都是自己心中自己的呼喚。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盡了全力,有收穫、有幸福,走的是自己的路。但這或許只是少數人康莊大道的一部分,只是路的基石,基石中的一顆石頭。人生是可恨的。

人是虛偽的,人的虛偽的愛誕生了“虛偽的神”,人寧願甘心屈居於他們所創造的神之下,感受本是源自於自身的所謂“救贖”,由於那些本出於自己口中的“聖諭”而充滿“神聖之感”。人是愚蠢的,他們只稱頌神的關愛,卻迴避了對於那些不信神的自由的人,他們的神是多麼的充滿報復心理,多麼的心胸狹窄,予以最為慘烈的報復。看啊,人是多麼的殘暴不仁,多麼的助紂為虐。

這只是旅程中的一道風景而已。

在路上無論風景如何,最後收穫的一定含有多少孤獨。自己的孤獨自己原來也許不知,但是總有一天會完整,自己的孤獨。只有孤獨與路一樣長,只有孤獨像時間那樣久。孤獨多了,心會尋找另一份孤獨吧,去尋找可能成為同路人的另一份孤獨。所以才說嘛,心是孤獨的獵手。

無數種選擇,無數個路口,無數種可能,無限的未來。

我的路照樣在繼續,靈魂如果走得太遠,那麼必然會迷失。但是不要緊,迷失的太久,那麼一定就會迴歸。又是一段路、一段旅程,又是一次人生的轉變,可能是過去的365天只是在打轉,可能今天只是明日墜落的開始。墜落對於我而言是件好事,因為這說明你曾經站在高處,而這也意味著你將墜往深淵--那是另一種高處。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如果無法找到超人,那麼就成為超人吧,如果無法成為成為超人,那就超過超人吧。今天高人說: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明日他就會醒悟,這是句廢話。--如果不在路上,我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呢?人只可能在路上,找見他的孤獨,尋見她的孤獨。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祝你出行愉快。


落小貓


對的,代表人物詩仙李白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偉人政要把讀書看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書中自有黃金屋 (宋真宗)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董其昌)

讀書要為天下奇(毛澤東)

熟讀唐詩三百首(清 孫洙)

等等,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

旅遊首先是能夠豐富自己,瀏覽風景名勝,拓寬眼界,體驗生活找靈感,怡情散心,尋找過往的生活和逝去的歲月,也有懷舊釋懷調整的功能。

如果楞要和讀書比較,那還真有相同之處。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都是讓自己眼界放寬,胸懷放大。人的一生好多知識來源於書籍,讀書畢竟是最低成本的遊覽世界。

因為書籍濃縮了多少文人志士的才華和經驗,也包攬了全天下的名勝古蹟名山大川,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旅遊永遠也達不到的大千世界。

正因為有許許多多世世代代的讀書人,遊覽了世界,世界才有了發現,有了記錄,才有了提示後人,指導後人的傳承。

如果一個從來不讀書的人,儘管天天旅遊也會有侷限和狹隘,只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份開闊,多了一份閱歷,多了一些見聞,終究不會用文學,美術,攝影等工具和功底,總結評價,記錄頌揚這個多彩的世界。

所以一定要好好讀書,知識會使人心裡強大;好好旅遊,世界會使人眼界、胸懷、閱歷、品味更加豐富,使人生更有意義。

”觀世界才會有世界觀”,這話隨著自己的知識積累與更新,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越想越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