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升麻


中药古今研究:升麻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辛。辟瘟疫瘴气,邪热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脾、胃、肺四经,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杀精物,辟瘟疫,除蛊毒,止泻痢。白芷为,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

升麻提气解肌,故入此四经。

《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微寒,味苦甘,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升麻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味苦则燥,入足阳明胃经。气味轻清,阳也。

其解百毒者,气平而寒、味甘而苦,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其杀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禀平寒之气,则得清阳通达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瘟疫、瘴气、邪气,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平寒能清,苦能泄,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蛊毒阴恶败坏之毒,甘苦之味,能和能解,故药入口,蛊即吐出也。

其主中恶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其主时气毒疠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也。

久服不夭,轻身长年者,升麻为阴中之阳,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阴精所奉,其人寿也。盖必佐补药,方可久服耳。

中药古今研究:升麻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

《药性本草》:“小儿惊瘸,热壅不通,疗痈肿、豌豆疮,水煎棉沾拭疮上。”

《本草纲目》:“消斑参,行瘀血,洽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本草正》:“善散阳明经风寒,肌表邪热,提元气之下陷,举大肠之脱泄,除阳明温疫表邪,解肤风热斑疹。”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异阿魏酸,升麻酸A、B、C、D、E,水杨酸,咖啡酸,及升麻苦味素

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北升麻醇、齿阿米素、齿阿米醇、升麻素、皂苷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异阿魏酸不得少于0.10%。

2、作用:本品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升高白细胞、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保肝、利胆、抑制肠肌和妊娠子宫痉挛等作用。

3、药理:升麻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提取液注射动物,有降压、镇静、抑制心肌、减慢心率作用,并能抑制离体肠管和妊娠子宫,但对膀胱和未孕子宫则呈兴奋状态;人应用大剂量后出现头痛、震颤、四肢强直性收缩、阴茎异常勃起,可引起胃肠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谵语等中毒症状。

中药古今研究:升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