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茶已备好/只待君来/共话余生

燃一支檀香,沏一壶茶,坐而论道。

现代茶文化再一次走进了大众生活,以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茶馆作为茶客饮

茶的场所,成了人们感受慢文化、悠闲放松的好去处。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在原始人发音里意为 “一切可以用来吃的食物”。在原始夏商社会,人们经常摘树上的嫩叶生嚼,时间久了,便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茶叶中的茶多酚有很强的

抗氧化活性,能清除对人类有害的过量自由基,延缓衰老。精神萎靡,思维凝固时,品一杯香茗即可神采飞扬。茶叶中的咖啡碱还能促消化、清血脂,抑制心脑血管疾病,将过多的脂肪排出体外。久坐办公,眼花缭乱时,啜饮几口清茶顿觉耳聪目明。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蒙藏回民族饮茶,加强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茶马古道,中国的茶叶远渡重洋,展演传向海外,备受追捧。中国人爱喝茶,也爱分享茶。茶馆也就成了中国文化的聚集地、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

茶馆历史变迁

茶馆的前身——茶摊,在晋代就已经出现。《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小商贩们最早发现社会痛点,嗅到了商机,摆起路边茶摊,为路人解渴之用。唐玄宗开元年间,茶馆雏形初现。唐代封演《封市闻见记》卷六《饮茶》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当时的河南、山东等地,路边集会,城乡街道旁煎茶买卖的店铺——便是茶馆的雏形,也是人们品茗的场所。

不仅如此,唐代还出现了茶博士,最初这一称呼是达官贵人为嘲讽茶圣陆羽所起,后用于雅称茶馆使役——精于茶艺烹调的茶馆伙计。《封氏闻见记》载:“命奴仆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彼时,饮茶仅仅是上层人士的消遣活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赵宋时期,茶馆风靡。

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代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年代,“重文轻武”的士族文化繁荣,“积贫积弱”却“富藏于民”,茶馆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沙龙”,市民阶级和平民百姓的娱乐社交之所,得到了空前繁荣。茶馆内有蹴鞠、歌舞、沐浴、博弈等娱乐项目,令人流连忘返

上至皇帝,下到百姓,无不饮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欧阳修的诗词便能看出时人对茶的喜爱。茶馆平民化世俗化,茶馆由城市普及到乡村,自汴京到州县,无不设茶馆。北宋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便有多处茶肆的影子。《水浒》第三十三回中"那清风镇上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荣房洒肆。"

宋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的郭铁生便是当时精通茶艺的博士,宋代茶馆经营已经开始聘用技艺高超的雇工,而且早市,夜市俱全,更有全天候经营的茶肆,经营机制相对完善。

明代,制茶技术进一步提高,第一次出现了“茶馆”的说法,也是茶馆规模进一步扩大,日趋成熟的标志。明代散文家张岱《陶庵梦忆》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意思是说,这位开茶馆的老兄煎茶用的是山泉水,茶叶是当时的名茶“兰雪”,烹茶器具也很考究,用的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馨、明如镜”的甜白瓷,茶汤、火候讲究天时人和地利。明代的茶馆还供应茶点,茶果:玫瑰饼,檀香饼,烧饼,雪梨,蜜饯,橄榄,大枣,李子,荔枝,石榴,柑子,金橙,苹婆等等,随时令变化有所不同

当时还出现了代替茶团,茶饼的散茶,便于沸水冲泡,称为瀹(yue,浸泡之意)饮法,加工和冲泡方式的简化,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被誉为“16世纪社会风俗史卷”的《金瓶梅》,高度还原了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提及茶坊处数不胜数

明代大碗茶业兴盛

,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作为众多行业的一行,茶馆行业也有自己专门的用语,仅茶馆的称呼就不胜枚举:茶寮,茶肆,茶坊,茶舍,茶楼,茶孱,茶屋,茗坊。还有茶头,茶钱,茶房,有的说法沿用至今。

明代阶层分化,不同于文人贵族等聚集的高雅茶艺馆,大碗茶针对下层民众需求而设,规模小,售价低,几条长凳,几张桌子,便可以支起一个茶摊,“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路人累了困了便可于此歇脚。贵族茶馆则布置精致高雅,多有弦歌伴耳,茶博士沏茶,大多禁止百姓进入,以此区别身份。

清代,茶馆普及全国

据《杭州俯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三月,杭州城有李姓者忽开茶坊,饮客云集,获利甚厚,远近效仿,旬月间开茶房50余所。明清两代五百年,茶政得到了大发展,茶叶产区扩大,“开千古茗饮之宗”。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茶舍数量剧增,得到了大发展。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康乾时代,“太平文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茶馆普及全国,也与许多领域交叉,出现了书茶馆,野茶馆,清茶馆等,划分精细的垂直领域,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

清代戏曲是我国戏曲发展史的巅峰,

戏园茶园双剑合璧:戏台使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品茗观赏间,谈笑千古。有戏台的茶馆成为了当时最有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

小茶馆、大社会——茶馆的社会功用

建国之前的茶馆,是沙龙,是饭店,是戏园,是革命场;是信息交换的中心,是情人交往的约会地,是穷人的当铺,是吃讲菜(法庭断案)的审判场......

当人们有社会交往的需求时,茶馆便承载起了交际场所的功能。来到茶馆感受人际互动的乐趣,交流家长里短,戏说文史,在轻松的氛围与老友谈笑风生,都去捧哏。这里鱼龙混杂,既可以打探消息刺探情报,同时真相和事实也会在这里失真,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和我们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很像。

古代的茶馆男女有别

。在古代女性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如果出现在茶馆这样的场所,便会被扣上有伤风化的帽子。尽管近代风气渐开,学堂有了女学生,茶馆有了女坐席,也是男女隔开,分道而行。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古代的茶馆阶层差异很大。有时社会名流和下层平民,贩夫走卒,乞丐小偷,三教九流汇聚茶馆,有穷人家的孩子来这里给茶客扇风,修脚的,挖耳的,买膏药的,也来混口饭吃。更有甚者,在茶馆贩卖走私,

买卖人口,绑架勒索,窝藏祸匪,污染了清净的茶馆

老舍先生剧本《茶馆》中的裕泰茶馆——再现了一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换。老舍先生曾经戏称茶馆为“小社会”

《茶馆》剧中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王利发是一个精明自私而心肠不坏的人,在满清王朝的末日余晖中,裕泰茶馆却是一副繁荣景象:逗蛐蛐儿玩儿蝈蝈的,卜卦算命的,买卖古玩玉器的......三教九流皆汇集与此。同时,一派和谐的背后暗藏危机: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便衣逮捕,农村破产,洋货挤占市场.....尽管王利发苦心经营,六十年后,经历三次变革的茶馆终被历史埋葬,永久地失掉了往日的荣光。人生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世间悲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不如吃茶去

纵观茶馆发展历程,兴起于唐,繁盛发展于宋明,普及鼎盛于清。充满阶级差异的古代茶馆消失了,现代的新茶馆娱乐休闲内容更加丰富,随着空间消费再次流行。现代茶馆随着空间消费再次流行。

偷得浮生半日闲——浅析古代茶馆的社会历史变迁

闹市有茶楼

,公园有茶座,陋巷有茶摊,处处有茶馆。门口青石板上积水倒映着黄昏的昏暗灯光,极富旧时代的气息。想要重温古代茶馆的意韵,不如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如吃茶去!

参考文献:《陶庵梦忆》 《水浒传》《封氏闻见记》 《广陵耆老传》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