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時代為什麼我們依舊貧窮 篇1

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發佈的統計資料,在人均國民收入排名表上,最富的前10個國家的人均收入超過5萬美元。2013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414美元,排在世界的第89位。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勤勞

大部分中國人一生勤勞辛苦,為了銀行存摺上一點數字的增長,一輩子活得很糾結。25歲前我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考試背書,25歲後為付房子首付起早貪黑的工作;35歲後開始為子女奔波勞碌,退休瞭如果存款沒有足夠多的存款,恐怕還得繼續辛苦的掙錢,孩子沒出息還要更艱難。

能過上出去旅遊不擔心物價的社會中上層的佔中國人口的比例估計不會超過3%,絕大部分中低層的人士不得不經常擔心物價、憂慮醫藥費和孩子的升學問題,精打細算才能才能平衡收支。真正中低收入級別的是哪些農名工、下崗的城市居民、那些剛畢業的非名牌大學的學生、那些在工廠裡辛苦工作的工人、擺地攤生存的商販們、低端行業服務人員、靠天靠地吃飯的農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能靠出賣勞動生存。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勤勞辛苦的原因。

為什麼勤勞不能致富

平民想要發財,必須勤勞。

中國過去60年裡,“勞動致富”的觀念佔據了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幾年,我們通常把“發家致富”解釋成是兩個因素結合的結果,一個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一個是個人的勤奮工作。

但勤勞真能發財嗎

美國耶魯教授陳志武對這種在中國被廣為宣傳的財富增長理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通過比較更過的貧富差距狀況發現,“地大物博”和“勤勞”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先天條件,而不是先決條件。勤勞只是致富的先天條件,但並非決定因素。對一個國家來說,更重要的東西是能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制度,簡單的說,陳志武並不認為勤勞和致富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中國人之所以勤勞,是因為想發家致富,但發家致富並一定靠勤勞,勤勞只是獲得財富的次要條件之一,這個道理其實大部分人並非不懂。但如果勤勞並不能發家,為什麼中國人還那麼勤勞辛苦?

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特別對絕大部分的平民來說,他們除了擁有“勤勞”資源外,他們還擁有其他可以致富的資源嗎?沒有。所以,為了發家致富,中國人只會更加勤奮,以更多的“勤奮”來換取一點成功的希望。除了“勤奮”的資本,中國百姓幾乎一無所有。

馬克思和亞當斯密的發財觀

究竟我們這些平民怎樣才能變得富有?

對於這個問題,世界上有兩個“大家”,寫了兩本“大書”。一個大家是馬克思,他寫了《資本論》另一個是亞當斯密他寫了《國富論》。

馬克思站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市場,通過對價值生產過程的分析告訴人們:窮人所以貧困,是因為資本家自私自利和勞動者的剝削。平民想要致富,只有通過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亞當斯密站在建設一個公平競爭市場的立場,在承認人的利己性的基礎上,通過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嚴密分析告訴人們:唯有平等和公平的市場競爭制度才能給人們帶來財富,國家或者政府的作用不是為了干預市場,而是為了限制社會的貧富差距。

勞動模範為什麼成不了富豪

一個人靠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可以生活,但不可能發財,無論是發大財還是小財,至少要有資本,很多時候還要有社會關係,等等。一個月賺一萬靠勤奮工作就可以了:一個月賺十萬賺幾百萬、光靠自己的努力是沒用的,主要看你有沒有資本和社會關係。

但是你的資本和社會關係從哪來 來自於你父母的關係部分來自於自己的培養。

為什麼要把錢存到銀行

大眾把錢存到銀行,不會問為什麼,這是一個大眾常識,也已成為一個大眾習慣。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銀行存款當然是為了貨幣保值

把錢存到銀行能夠保值嗎 顯然是不能的 1000塊錢存銀行30年可能最多也就翻2倍3倍 但是1000塊錢在30年前可以買一套房子現在恐怕一個衛生間都買不起。

那麼問題出現在哪裡?

原因在於銀行存款利息跟不上物價上漲 如果物價上漲,利息不漲,銀行的儲蓄存款世紀就在貶值。

相對於美元和歐元的儲蓄存款利率,在比照各國的物價上漲程度,總體比較而言,過去30年裡,人民幣儲蓄存款能起到的保值作用相當有限。相當多數年份裡,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低於物價上漲率,實際存款利率為負。

物價上漲對國民消費是一種損害,存款利率則是對這種損害的一種補償。負利息是一種負的財富補償,是一種剝削。

越窮的人,收入越低的人就越會把僅有的錢存入銀行什麼也做不了,所以他們受到負利率的傷害就越重。他們唯一的手段就是節衣縮食。因此,銀行存款不能保值,欺負的往往是社會底層的窮人。

中國高儲蓄率之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是我國的儲蓄率高達51%

為什麼中低收入者要更努力存錢

為什麼越窮越往銀行存錢,我看到的一點認為很對,中國的高儲蓄率主要由於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引起的

預防性儲蓄理論

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們工作期間的儲蓄是為了在退休後給自己提供經濟保障,因此,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可能會影響人們的儲蓄和消費行為。

所謂預防性儲蓄是指,由於未來收入和生活的不確定性,家庭需要增加儲蓄來預防未來可能的開支,這一點對於中低收入階層來說,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由於中國社會在養老、醫療、教育、失業救助等方面還沒有建立完備的社會福利體系,中低收入階層不得不用增加儲蓄的方法來預防未來的意外開支。通俗的說,當老百姓擔憂未來的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不確定性支出時,自然不敢花錢。

本文編輯整理範棣(di)博士的《少數派的財富報告 崛起時代為何我們致富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