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2

花花心心


古詩詞寓意深厚,通常著重於抒發情感,2-3歲的幼兒還不能理解。5-6歲的幼兒可以唱誦簡單的古詩詞。如,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白居易的《草》等。

隨著時代的進步,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啟蒙的時候,首先選擇的就是唐詩宋詞。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唐詩宋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幾乎人人都會。但它真的適合2-3歲的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兒文學》中有寫:“0-6歲的幼兒,身心剛開始發育,沒有生活經驗,沒有知識的積累。他們才學會說話,詞彙不豐富,羅輯思維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因此,給他們的文學作品要適應他們身心的發展。”

幼兒文學必須契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適合他們的閱讀水平。所以,我們首先得對幼兒的心理特徵和幼兒文學的關係有所瞭解。

1.感知覺

幼兒感知事物是從外部輪廓開始的。

如,幼兒在觀察小動物的時候,只會注意到小動物的外部特徵“高”、“大”等。所以,在幼兒文學中,描寫小動物的時候,只需要著墨於小動物的外貌,像“小白兔、白又白”這樣的簡單又有節奏感的語句,就很受幼兒的歡迎。

幼兒的數學能力還處於啟蒙階段,他們對空間的認知水平較低。所以,為他們準備的繪本要簡潔,圖畫不要重疊。

我們經常以“很久以前”作為童話故事的開頭,這是因為幼兒還不能理解“年”這個概念。

2.注意

幼兒的無意注意處於主導地位,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3歲的幼兒能集中3-5分鐘,4歲的時候可以集中10分鐘,5歲的幼兒注意力能夠提升到15分鐘。

所以,給幼兒準備的文學作品要儘量篇幅簡短,而且要直接進入主題,用鮮亮的色彩、歡快的語言迅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小蝌蚪找媽媽》、《小鯉魚跳龍門》故事簡短、曲折又有趣,可以作為幼兒的常備讀物。

3.記憶

3-6歲的幼兒無意識記憶為主,形象鮮明的事物能夠引起幼兒的注意,從而被他在無意中記住。如,繪本《好餓的毛毛蟲》封面上那隻大大的彩色的毛毛蟲,能讓幼兒駐足三秒,你可以抓住這三秒,趕緊翻開書,開始奇妙的繪本之旅。

能讓幼兒感到愉快的情感體驗的事物,也容易成為無意記憶的內容。如,節奏分明的兒歌,《寶寶巴士》能滿足這一特點,還有曲折離奇、富於幻想的童話故事,《海的女兒》是不錯的選擇。

4.思維

2-3歲的幼兒依賴於直觀行動思維,意思是他們必須依靠實物來解決問題。如,“大灰狼來敲小紅帽的門”,你必須真的在門上敲一敲,幼兒才能夠理解“敲門”的意思。

3-4歲的時候,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開始發展,這個時候你只要做出敲門的動作,他們就能在腦中進行聯想。

5-6歲的時候,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他們可以從依靠實物進行理解發展到通過詞的描繪進行理解。這個時候,你對幼兒說“海的女兒住在一個美麗的、神奇的大宮殿”,他會表現出莫大的興趣。

所以,這就解釋了我們開篇的問題,2-3歲的幼兒,你跟他讀“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樣的詩詞,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也就不會產生興趣。

5.想象

幼兒的想象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你沒有辦法要求一個沒見過獅子的幼兒去想象獅子奔跑在原野上,他們只有親眼見過獅子、草原,才會在腦海中進行“獅子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的描摹。所以,想象是以現實為原材料的。

因此,給幼兒的文學作品要以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為基礎。如,今天跟小朋友玩了賽跑的遊戲,就可以帶幼兒認識烏龜和兔子,講《龜兔賽跑》的故事,他的腦袋裡會浮現出一個驕傲的兔子的模樣。同時,他在想象的同時,也會調取記憶中自己跟小朋友們賽跑的場景,這對記憶力和想象力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6.語言

3-4歲的幼兒詞彙量為1700左右,4-5歲詞彙量為2500左右,5-6歲為3500左右。雖然幼兒掌握的詞彙量不少,但是,他們對詞意的理解很淺。如,“美”這個詞,他們只會形容一個人長得好看,不會用“美麗”來說一個人心靈美。

幼兒對詞的理解不確切,在跟他們溝通和給他們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要儘量用適合他們理解水平的語言。舉個例子,鄰居菲菲對她兩歲的兒子國平說:“跟你的好朋友打招呼吧!”國平表示拒絕,大喊道:“我不要打招呼,會痛的!”這是國平對“打招呼”這個詞做了籠統的理解,他不明白“招呼”的意思,只知道“打”,所以他覺得“會痛”。換一種說法,跟他說“問好”,他就能理解了。

綜上,在為幼兒選擇文學啟蒙讀物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以上各種因素,照顧到幼兒特殊的心理特徵。

幼兒文學能夠幫助幼兒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認識客觀世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除了我們常說的詩詞這一體裁外,還有很多體裁可供選擇。如,兒歌、童話故事、繪本等。

1.兒歌

我們對兒歌的最初印象來自於媽媽哼唱的童謠,“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嘛小山村”,這對我們來說是美好而溫暖的記憶,陪伴了我們整個幼年時代。

兒歌是非常適合嬰幼兒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口口相傳,淺顯易懂,節奏感強,洋溢著歡快的氣氛,讓孩子們一聽就覺得興趣盎然。

兒歌貼近生活,能述說淺顯的道理。如,“小哥哥,愛挑食,不吃肉也不吃菜”,通過描繪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來表達事理,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兒歌大都短小易懂,節奏明快,在一遍一遍的傳唱中,也易於幼兒學習。幼兒的語言能力正是在“鸚鵡學舌”裡培養起來的。

萊蒙托夫的《搖籃曲》、鄭元福的《我想飛上天》、金近的《數字歌》、陶行知的《眼睛》,都是具有啟蒙意義的經典兒歌。

2.童話故事

喜歡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天生具有故事思維。如,看到一片雲,他們會說:“快看!快看!大象在天上!”

幼兒喜歡童話故事跟他們的審美意識不無關係,他們認為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皮亞傑管這個叫“兒童意識中的自我中心狀態”。

在童話故事裡,大灰狼、小白兔、大花喵都是會說話的,並且他們個性單一,大灰狼狡詐,小白兔純良,大花喵聰明,形象非常鮮明。提到大灰狼的時候,幼兒立馬能做出一臉嫌棄的表情。這種描述跟情節設計都非常適應幼兒的感知覺能力的發展,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這一能力的發展。

由於幼兒的智力水平還比較低,所以幼兒童話的敘事方式都比較明快。如,“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這樣的語言就很生動形象,幼兒聽幾遍就會了,他們也樂於複述。

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根據童話故事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對幼兒來說,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走進角色能讓他們更好地在思想上受到啟迪。

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有《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衣》、《狼和小羊》、《豌豆公主》、《七色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木偶奇遇記》等。

3.繪本

繪本就是我們常說的圖畫書,將有趣的、色彩鮮明的圖畫跟文字相結合,即使幼兒不認識字,通過看圖畫,他們也能明白書中講的是什麼。

圖畫書分兩種:

  • 沒有文字的圖畫書

這種圖畫書內容淺顯易懂,幼兒只需要一頁一頁翻,情節就自然展開了。因為沒有文字,幼兒在看圖的時候就會思考。如,《小兔搬家》,他們會想:“這個小兔子躲在桌子下面幹嘛呢?啊,下雨了!它在躲雨呀!”這個觀察、分析行為、思考的過程就是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

  • 圖文並茂的圖畫書

這種書有文字對圖畫進行解說,文字跟圖片相互配合著講故事,連貫性更好,也更流暢,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如,《冰上的夥伴》直觀又形象地把人物展現出來,逼真傳神,對幼兒吸引力很大。

總結: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說過:“孩子們本身就具有自己探索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合適的時間把合適的目標放到他們面前。”

文學啟蒙也要講究“合適”,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給他們理解範圍內的讀物,才能提高他們的鑑賞水平。


元元愛繪本


讓2至3歲的孩子背古詩歌?有點難,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特點,你太著急了,試問小編你能背多少古詩詞?實在點。


貽生


2到3歲,你就想讓孩子背古詩詞,用一句不客氣的話來說,你是不是有點太著急了?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2到3歲的孩子說話都不是很利索,讓他背什麼古詩詞,最值拜拜的話,您在這個時候更關注的是應該讓孩子自然的發展,背古詩詞,不要著急,不要人云亦云,的確,古詩詞很重要,本人也認同國學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兩三歲的孩子學這些太早,先讓他把自身的身體發育成熟,更關注他一些身體的成長,你可以放一些背景音樂耳,或者放一些國學弟子規千字文之類的音頻,給孩子熏熏耳朵而不要急於讓他背上,兩三歲的孩子太小了,學習是最後一步,記住弟子規裡面所說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也就是說,先學會做人,最後才是學文,做人都不會的話,學再多的文化也沒有意義,以上的建議供您參考,如果您也認同,記得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