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真的能撤回在華企業嗎?這幾乎是個天方夜譚

1美日限於制度特徵,不能強迫企業撤回本土,只能鼓勵,因此選擇權由企業自身掌握

2美日的舉措,實際是在對抗供應鏈的全球化趨勢,但靠大規模補貼鼓勵企業迴歸,恐作用不大

3供應鏈全球化的基礎,是商品的全球化。商品的全球化使每一個生產商必須追求生產成本的最優化,以最大限度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4綜合性的生產成本由多項要素構成,用工成本只是其中一環,同樣重要的是供應鏈的完備性,運輸和生產的效率等等。

5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的基地,依靠的就是在綜合性生產成本方面的巨大優勢,它包括完善的供應鏈,運輸成本優勢,龐大而優秀的產業工人,以及同樣龐大的需求市場等綜合優勢。商人逐利,正是因為看見中國在綜合性生產成本方面強大的優勢,才會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

6比如特斯拉,為什麼要選擇長三角作為重要生產基地,因為它會發現,它需要的任何零部件在長三角都有全球最出色的供應商,以及金融支持和人才支持(研發、企劃、銷售等等);且長三角擁有洋山深水港、輻射力強大的公路運輸以及發達的空運,能快速形成龐大的產能,也擁有同樣龐大的消費市場,可以產銷一體。撤回美國本土,意味著特斯拉要放棄所有這一切。

7除非美日等國可以在上述方面形成相當的替代,即恢復本土的供應鏈,且綜合性生產成本可以和中國匹敵,否則這種鼓勵的作用,以個人之見,微乎其微。

8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可能性同樣微乎其微。不僅在於中國的技術工人擁有全球一流的綜合素質,也在於中國的龐大,以致能在各個產業形成完備的供應鏈體系;還有政府在經濟領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各種優惠政策為製造業賦能。這真的屬於制度優勢。

9只要全球化存在的基礎——即商品銷售的全球化——不變,供應鏈的全球化之勢就不可逆轉。除非美日只願固守本土市場,但這當然完全不可能。

10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迴歸美日本土,但其他更多產業則維持原狀——即使不在中國,也不會迴歸本土。

11未來自然會有部分後起國家在供應鏈端威脅中國的地位,事實上已經有部分產業在遷出中國,美日的舉措或許會加速這種進程,但還不至於威脅到中國整個產業體系。

12中國要做的是繼續擴大內需,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促進市場公平公正,完善法律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升級原有產業,開拓新產業,以應對外部市場的威脅。

13有神奇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在,有後起的中部各省在,中國沒什麼好擔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