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職場前5年做到這3點,打造可持續的職業生涯

欢迎关注“雪莉的直言职语”,陪你一同成长

01 职业生涯3阶段你在哪

前两天和老同事吃饭,我们是同期进入公司的游戏策划,几年后我选择了转行,她继续坚守在游戏行业。

今年对她而言有不少好消息:升了职级,涨了薪水,还在准备婚事,可谓三喜临门。但说道未来,她还是有不少担忧。

一方面年龄增加,身体欠佳,在互联网高强度的工作下时长感到力不从心,职级发面估计再难突破;另一方面作为女生,结婚生孩子后也想投入更多精力陪伴家庭,所以未来2年内也考虑要换工作。

她并不想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荒废技能;但也不知道离开熟悉的游戏行业,还能做什么实现价值。而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在中年时所要面对的难题。

《财富》杂志曾做过统计,大约60%的企业寿命都不超过5年,哪怕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年,恰好是一个人从25岁干到65岁退休的职业生涯,而且他还必须相当幸运,一毕业就进入一家有潜力的初创公司。

对父辈而言,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就围绕一份工作,根本不用思考;但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包含了好几段工作经历,每一次改变既受限于之前的经历,也影响着后续的走向,因此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尤为重要。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奥美互动全球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在《远见》一书中将职业生涯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到35岁。这个阶段的唯一目标就是为后两个阶段做充足准备。我们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弥补自身的短板,同时探索自己的长板和热爱所在。

第二阶段是35岁到50岁。这个阶段基本已经明确了自身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一点,不断突破直到行业顶尖,同时借助团队力量弥补短板。

第三阶段是50岁到65岁。此时的身份大多从执行转变为顾问的角色。如果前期准备充分,怀着开放的心态,同样能在职场持续发挥影响力。

但很遗憾,大多数人在第一阶段心态最为浮躁,容易被眼前利益诱惑,而忽略了这一阶段所需的扎实基础,于是在本该最为闪耀的第二阶段早早出局。

推荐大家去看看《远见》这本书。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今天就来聊聊:要让职业生涯更持久,除了薪资和晋升外,职场新人应该做到这三点——探索,积累和评估。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02 探索最合适的职业方向

什么是合适?这是指你的爱好,你的擅长,以及社会所需三部分的交汇点。爱好支撑你克服困难, 擅长引导你不断突破,而社会所需则回馈给你应有的奖励。

这三点说来容易,找到却很困难,一方面自我认知不清晰,错把好奇当成热爱,或者把喜欢当做擅长;另一方面则受限于视野,虽然有一技之长却没能找到社会所需的价值。

因此我们更需要多探索尝试,失败会帮我们删减选项,最终留下的就是专属于你的答案。而只有在第一阶段明确了热爱和长处,第二阶段才可能专注于一点去发力。

说说我自己的探索经历。我本身读的通信专业,但当所有同学都抱着专业书在准备运营商或设备商的笔试时,我却选择投了互联网公司的策划岗位。

实习第一面就被淘汰,但我反而从中吸取了实战经验,最后在正式校招时顺利通过4轮面试,拿到offer。而且群面的机会也是霸面得到的,所以说,机会还是青睐勇于尝试的人。

工作三年后,我又做了一个重大改变:从游戏行业转到理财咨询行业。虽然重新接触一个新领域会面对很多困难:需要阅读大量书籍,起早贪黑准备考试,薪水职级也要从基础开始,但我依旧觉得这一转变很有必要。

游戏策划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只是工作中和文字及沟通相关的部分,而不是游戏本身的乐趣,因此我更应该去寻找和这两点相匹配的职业。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再讲另一个我身边朋友的故事。他原本在一家跨境电商平台做技术leader,眼看发际线日渐退后,所在的项目组又面临被拆的风险,他开始寻思新的发展方向。

本身他自己喜欢捣鼓手机配件,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这位朋友在电商平台上开起了自己的手机配件店,上班时偷闲处理业务,晚上回家发货,就这么做了大半年。当店面净利润超过了薪水时,他选择辞职,在工厂附近租了3层店面,开始专职经营。

在职场生涯处于低潮时,这位朋友并没有随波逐流或是匆忙跳槽,而是借助自身优势小成本探索新方向,从而开启了新的职业篇章。

03 准备好3种职场燃料

古典老师在职业生涯课中提过一个模型:车日路。如果把自己看作一辆车,远方可见的太阳就是我们的目标,而这辆车行驶的路径就是我们的职业发展之路。

我们通常把过多注意力放在目标和路径上,却忽略了自身:你准备了充足的燃料吗?很多人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长度,中途就耗尽了燃料,而想要在职场上走的更远,就需要我们不断装填更新燃料。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远见》一书中将这三大职场燃料总结为:可迁移技能,有意义的经验以及有效的人际关系。

1)提升可迁移技能

《远见》一书中作者列举了他认为至关重要的几种可迁移能力,比如:编写故事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解决全新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执行力,理解和连接他人情绪的能力,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

总而言之,就是无论你换到什么行业都需要用到的基础能力。而可迁移能力越强,选择行业的自由度越高。

以游戏策划为例,如果你的技能只停留在会做PPT,会写工作文档的层面,想要转到其他行业就没有竞争力;但如果你擅长将自己的观点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听众信任并且支持你,这种说服式的沟通能力就是一种可迁移技能。

我认识的一位策划就因为可迁移能力成功转型。项目组每次对外汇报,上级都会点名要他做主讲人,因为他总能把公开演讲表演成单人脱口秀,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观众兴致盎然。

随着手机视频的兴起,这位同事的技能有了更合适的用武之地,现在的他转行做了游戏主播,平时还拍点短视频。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说到底都源自他的2项可迁移技能:编写故事的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2)获取有意义的经验

大公司的一大好处是井然有序,相对安稳,但坏处就是做习惯了做螺丝钉,会陷入一个舒适的循环。很多人在被迫面对外部环境时,才突然发现自己经验单一,难以面对多变的现实。

我认识的一位将近40岁的老策划,他一直在端游项目养老,后来顺理成章去做了端游移植的手游项目。

可是手游上线延期,整个项目组被拆散,这位策划被分配到了一个新品类的手游项目,他所熟悉的机制已经被淘汰,加上体力拼不过年轻人,这位策划渐渐被边缘化,最后被隐形辞退。

所以说,想躲在大公司里混日子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必须有意识的获取更丰富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跳槽获取新机会,你可以在公司内部主动接触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

这些任务通常事务多,时间紧,甚至前景模糊,但却可以迫使我们离开舒适圈。即使失败了,只要善于反思总结,也是一份有意义的经验。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3)积累有效的人际关系

之所以强调 "有效",因为对很多人而言,人脉只是手机里冗余的联系人,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而想要建立起真正的关联,我们首先需要去吸引这些人。

关键就是你必须贡献出自身价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作,逼迫自己在工作中学习反思,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也可以多参加公开演讲输出观点,现在还有了更直观的方式——拍视频。

你的分享最好集中于某个垂直领域,坚持提供对他人有帮助的信息,而观看者的回应也可以帮助你不断打磨内容质量,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当你在某个领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时,自然就会有行业内的大咖注意到你,并愿意和你产生关联。

再来分享个故事。我的朋友原本是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在博客兴起的那段时间,他经常分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并且给出解决方法,逐渐积累了大量粉丝,成为行业里的技术牛人。这份名气不仅帮助他获得了知名互联网公司的Offer,还成为他日后转行咨询工作的契机。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04 多用黄金四问评估职场价值

每年我们都会设定工作目标,但你是否设置过职场生涯目标呢?它无关于你的工作任务,或者晋升涨薪,而是你在职场中的收获,这些收获累计起来就是属于你的资产。

《远见》一书中给出了4个问题,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评估职场价值。

  • 你是否正在学习和成长?
  • 你是否对周围产生影响力?
  • 你是否体验到工作中的乐趣?
  • 你是否创造了经济价值,并且获得了适当奖励?

首先根据自身情况为这4部分赋予不同权重比。对于处于职场新人而言,前两项比重设置应该更大,而乐趣和奖励的分量相对较低。可现实中,我们却通常是本末倒置,将奖励和乐趣作为选择职业的第一标准,进入第二阶段时才发现职场燃料不足。

接下来按每项10分,给自己打分,6分为及格。最后根据权重得出总分,如果低于6分及格线,就需要重新思考当下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并及时做出调整。

《远见》:职场前5年做到这3点,打造可持续的职业生涯

以我本人为例。我设置的权重占比为:30%,30%,20%,20%,相对平均。

做游戏策划的第三年,为了项目上线投入了几乎全部时间,但工作内容都是琐碎的跟进,在产品设计的思考及策划能力上没有学习成长的机会,缺少反思和输出的时间,对于我这种不热衷打游戏的人而言,乐趣也很微弱,因此前三项我给自己的打分是6,5,4分。

只有最后一项奖励,因为有上线收益你在哪和年终奖,还算不错,打分是8分,加权总分5.9分,并不理想。而且未来这一状态也并不会明显改观,上线后休整一段时间,又将投入到新项目中,继续这种循环。因此在一番权衡下我选择了离开。

我很认同《远见》中作者的一个观点:职业生涯远不止于一份工作,而是生活的一大部分,我们需要让职业融入到更广阔的人生追求中,追求可持续的幸福感。

职业生涯不是30岁就退休的短跑,而是40岁也可以后半程发力的马拉松:有的人漫无目的横冲直撞,耗尽心力只能退场休息;而有的人起步平稳,最后冲刺时遥遥领先。

想要成为后者,在新人阶段时除了追求钱以外,多想想这三点:探索,积累和评估。

Hi~我是雪莉,专注职场干货,个人成长。BOKI咨询合伙人,前腾讯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