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孩子叫公子,那其他爵位子女怎么称呼?

漢兒抜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进行分封,公爵国称公,儿子称公子,侯爵国称侯,比如齐国是侯爵国,国君称齐侯,郑国为伯爵国,国君称郑伯,以此类推,但是到周朝后期,因为周天子较弱,礼崩乐坏,为了面上有光,不论何种爵位的的国君都称自己为公,所以无论何等爵位国君儿子最后都成公子了,如果是女儿的话,一般是这样称呼的,第一个字是国家的名字,第二个字是父亲的姓,举个例子,我们大家熟知的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夺取天下后,封地齐国,他的后世子孙就有嫁给周天子,称齐姜王后,还有跟妲己齐名的,周幽王宠妃褒姒,就是褒国人




聊史说今


春秋之时,所有享有周天子亲封爵位的贵族都是称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而其他没有周天子亲封,而且封地很小或没有封地的,则是君子。


千年历史千面游


先秦时期,西周分封诸侯,自周王以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爵位。

西周公爵诸侯国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等七国。

著名的侯爵诸侯国如下:齐国、鲁国、管国、蔡国、卫国、晋国、杨国、滕国、燕国、蓟国、魏国、成国、霍县国、曹县国等。

伯爵诸侯国有秦国、郑国等。

子爵诸侯国有楚国,吴国等。

男爵诸侯国有戴国、向国等。

我们看史书称齐桓公、鲁庄公、郑庄公、秦穆公、晋文公等,其实他们都不是公国,不是爵位,而是谥号,是尊称。比如孔子作《春秋》,桓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就称其为郑伯,而不是郑庄公,《左传》就说郑庄公兄弟俩兄不兄弟不弟,故不用尊称。

不论他们是什么爵位,各诸侯之子均称公子,比如:郑国是伯爵国,郑庄公的儿子,也称公子,公子突、公子亹等,楚国是子爵国,国君的儿子也称公子,如公子子兰。

但并不是所有公子的儿子都称公孙,没有继承君位的公子的儿子才称公孙。如果这个公子以后继承了君位,那么他的儿子也是公子而不是公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