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諡號為何只有一個“文”字?

好萊塢影帝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古人常見諡號多為兩字以上,有的多達二十餘字,為什麼王安石的諡號只有一個“文”呢?我們先從諡號說起。

什麼是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

古代什麼人才能用諡號?

或許有人會有一種錯誤認知,以為諡號只有帝王才能用,其實不然,除了帝王,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他社會地位高的人都可以用諡號。但是作為臣子使用諡號,歷朝歷代都有詳細的規定。比如漢朝規定必須生前封侯者才能獲得諡號;唐朝規定必須二品以上官員才能獲得諡號。

諡號有多少個字?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

聽說的帝王諡號在先秦,唐宋比較短,通長兩三字。而明清后帝王諡號字數是比較長的,比如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歷史上臣子的諡號字數分文臣武臣。文臣有一字的,為一個單“文”字。兩字的為“文”後跟,正、貞、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等字;單字“文”的歷史上只有五個人:唐代韓文公韓愈、白文公白居易,宋代楊文公楊億、王文公王安石、朱文公朱熹。可見諡號為“文”一字的地位崇高。

從宋代以後“文正”便是對大臣的最高諡號(比較有名的如司馬光、范仲淹等死後都諡“文正”),“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

是什麼樣的成就讓王安石的諡號配上頂級單“文”字?

王安石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思想家: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推行了新的思想學說,當時稱為“荊公新學”。學說提出“萬物一氣”的命題,認為“氣”生成“五行”,構成萬物。認為人具有感覺和思維能力,能認識世界萬物,“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為者”(《致一論》)。

政治家:王安石主張:“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意思就是,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

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特別是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歐陽修曾作詩嘆道:“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改革家:王安變法是繼商殃變法後又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王安石天縱英才,千年難得,諸多方面成就高度鮮企及者,單諡“文”實至名歸


墨馨


王安石我們很熟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神宗時期主持變法的人。他在治國和文學方面為北宋做出了貢獻,因此他也被稱為文學家,改革家。

1086年,王安石去世了,可是在1094年,宋哲宗卻給王安石追諡為“文”,宋哲宗是怎麼考慮的呢?這個文字可以認為是文化,文明的意思。從總的來看,王安石的一生是符合文的,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看到北宋時期的一些弊端,於是提出來要變法,宋神宗非常支持王安石變法。雖然王安石變法的時間很短,但是讓北宋富國強兵了,使北宋積蓄了二十年的財政支出,呈現了百年難遇的繁榮景象,北宋的國力也增強了,軍事力量也隨之改善了。變法改革也是一種文治,並沒有付諸於武力,所以王安石變法,是一種文的體現。



2.王安石的文學水平很高王安石的文更多的體現在了他的文學水平上。他的文學思想強調為社會服務,主張文道合一,對北宋詩文革新運動起到了積極作用。他的詩歌更是非常有名,比如《泊船瓜洲》,《春夜》等都收錄了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王安石的詞現存有二十多首,詞的風格都以豪放為主,影響了後世詞壇的發展。



從這兩點來看,王安石在文方面的貢獻巨大,體現了北宋以文治國的思想,促進了北宋文化的發展,宋哲宗追諡他為“文”,是非常合適的,也體現了王安石的特點和思想。


肖邦老師的課堂


首先,文是古代最高最好的諡號之一。它代表了皇帝對於臣子的生平貢獻的最大認可度,表明王安石的教化功績,得到了舉國上下的贊同;其次文這個諡號,表示他的身後地位,依然高企,短期內無人可望其項背,這個諡號,以文理來說,堪稱亞父級別。

綜上所述,王安石得此諡號,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