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社会现象题如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海北中公


这二者其实没有本质区别,“物”本身就是为了“理”而存在,每个题的作答内容都会有一个核心(如组织活动的目的初衷、人际的矛盾、应变的问题等等,社会现象的核心就是现象的核心本质问题),接下来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作答的。

细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简单来讲,有“物”要保证你有答题层次,也就是我们说的答题思路、框架。这样至少你就知道你要往哪个方向进行作答,即使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少,但是层次多了,内容自然就会增加;还要保证你有一定的内容积累,社会现象题目的作答内容有一部分是高频出现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可以进行记忆,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进行应用;第三是要注意热点新闻的关注,部分答题内容是对题干话题的解读和举例类比,说明话题中所反映问题的严重性和普发性,这部分是有“物”的主要来源;最后一定就是说话要讲究语法结构(比如解决对策——我们要遵循:主旨句+主语+对象+手段+目的),不要总是想当然认为对方听明白了,自己说明白了,这是不对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过于抽象,不仅让自己的内容变少,而且考官会觉得你没有把题目答明白。

有“理”比较简单,我们学过议论文,说理无非就是例证和理证,说白了就是:举例子、摆事实,引用名言、原理效应、哲理故事等等,但是这些都需要提前积累,提前准备。

面试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没有积累,什么方法都不能帮助大家提升,练习只是发现问题然后让我们的备考方向更加明确,再练习就是巩固效果。这个过程很煎熬,但是很美妙,加油,坚持,祝你上岸。


一择公考松山君


结构化面试中的社会现象类考题,一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和难点。想说出考官“想听的”,就要先了解考官想通过社会现象类的考题,从我们这里获得什么信息(想听什么),然后把他们想听的内容说出来就可以了。那考官想从我们这里获取什么信息呢?

一,考核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洞察力。

不难发现,无论国、省考亦或是事业编考试的真题,都是围绕着一个社会普遍问题展开的,这个问题的外延可能很大,但是出题者却只从一个点进行切入。如:

“对于疫情期间我国驰援武汉医护人员争相赶赴前线,而韩国很多医护人员却临阵脱逃,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中抽离出来的一个小点。不考“大问题”是从评分标准和考核时长等方面考虑的,“小问题”更能展示出一个考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如本题,如果你只是每天浏览新闻热点,笼统的对各大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那你一定不能把题答的深入且深刻。考官也会觉得听你的回答不够“过瘾”,那分数也就不会太理想。

这也是大多数考生容易犯的致命错误,太过套路化,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够切中社会现象要点,那么考官也一定不会被打动。

(注:本题和 “本次疫情很多医护人员争相赶赴前线驰援武汉,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这两道题的答题角度不同,请不要混淆。前一道题可以从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家风家训、民族信仰等角度来答题,分析一定是积极内容占主色调的。而后一道题则需要分析的更客观。)

二,考官想知道你的态度和观点,而并不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答案。

很多考生都有个误区,他们认为,一个高分考生比一个低分考生在内容上优秀很多。但是,既然结构化面试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那评分标准的核心内容都有哪些呢?

面试的两大部分考核内容,一部分是形体、坐姿、仪容仪表、着装、肢体语言、语速、语调、语言体系构成等。(请关注我,后面会发布一些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文章,供考生们参考)

另一部分是你的态度和观点如何体现在你的答案中。其实考官最希望听的内容也是一个应试者的态度和观点,与其说出千篇一律的背诵内容,不如说出个人对一个事件、热点的真实感受。以这道真题为例,我们可以直接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无论你说出内心的自豪、感动、还是对自己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奈,这些都属于你真实且直击人心的感受,这远比“假大空”的喊口号强很多。

那考生们该如何做呢?想答好社会现象类题,需要考生思考和积累。

一,深入探究考题的考核意义

前面说考试题目往往出题角度是某一个大的社会现象的一个小的分支,那你如何倒序着把一个分支内容上升到大的层面,这要看一个应试者的平时积累。

我们现在看到的新闻,大部分都是从大的层面来解释的,这样便于我们大众理解。但结构化面试却刚好相反。你拿到手的都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批图碎片”,考生要培养一种“全息视角”的能力,将这个碎片所属内容精炼的罗列出来。

二,当我们阅读热点新闻时,不但要快速整理文章的信息,更要给出自己的观点。

只要是你知道的比较大的新闻头条号,作者们都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真实新闻整理发布出来。但是这样的热点新闻并不适合我们作为答题内容,我们需要增加一些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有点类似于申论的学习,只不过你不但要把你对一个热点的看法写出来更好大声读出来。

生活中要做到,遇见一个社会现象问题我们就展开“思维导图”,然后我们截取“脑图”中适合答题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但却十分有效。只要我们每日进行练习,你也可以从别人的新闻中获得信息的“起点和增量”。

结构化面试中社会现象类考题虽然比较难掌握,但一旦我们学会“独立思考”,那将终身受益。下一篇文章我将给出学习社会现象类题型的思考及答题“脉络”,欢迎关注。

我是黄脑师,一个专注公考教学与教研的独立讲师,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评论及转发,我会定期更新公考前沿文章和视频内容,谢谢!


黄脑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ff5239ad935496cba3634bfdaf6c00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