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大朙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e69da5e887aa7a6431333337623434。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听觉有道周村验配中心


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不仅打开明朝对外交流的窗口,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宣扬了大明的国威,也大大促进了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当时的明朝水师绝对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军队,永乐盛世,万国来朝,足以让郑和名垂青史!

但可惜的是或许因为缺乏战略眼光,郑和下西洋局限于海上探险和宣扬大明威德,却没有深挖海上贸易的巨大潜力,让大明错失了成为大航海时代先驱成为世界强国之首的大好机遇,实在令人勒腕叹息!

郑和为了讨好明成祖,把大力气都花在了收集长颈鹿、狮子等中国没有的动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献祥瑞”,却忽略了收集能够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外来农作物、新原料、新技术,而所谓的万国来朝,对外贸易,也是由这些小国朝贡一些他们国家的特产,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赏赐价值高得多的金银财物,以显示泱泱大国气度,导致这些小国都把明朝当成了人傻钱多的大凯子,年年都来朝贡,有的干脆住下不走了,典型的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做的都是亏本买卖!

同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耗费了大明国库大量的财力,建造一艘宝船就需要耗费五六千两白银,明成祖为此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得到的经济回报却是入不敷出,所以在明成祖死后,明朝很快就恢复了朱元璋定下的海禁政策,终止了看似亏本不划算的下西洋航海活动,也让郑和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航海成果毁于一旦!把本已取得的航海优势就这么轻易断送了!以至于在大航海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最先开展大海域探索的中国却缺位了!

郑和下西洋没能维系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是纯官方的航海活动,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航海活动缺乏后继的推动力和活力,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年老多病,最后死在海上,而随行的水手士兵也都厌倦了艰苦的海上探险,毫无动力,如果能够像后来的西班牙人和英国人一样引入民间资本和民间探险家,或许在后来的大航海时代纵横海上的就是明朝的无敌舰队了!而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或许将彻底改变,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根本没有我大清什么事了!真的是想想就让人无比遗憾啊!


寂寞一刀本尊


如何评价郑和七下西洋?一千个角度,一千个回答。\r

比如如果从郑和舰队角度来考虑,那几百年前中国就有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的旗舰“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长151米,宽60米,200艘浩浩荡荡下西洋。世界上木质船最大不过如此。可以看出明帝国实力庞大,海上力量巨无霸。\r

如果从明朝海禁角度考虑,朱元璋开国之时就定下了海禁的国策,明成祖承袭了这个政策。别人都不可以海运贸易,为什么官方的郑和可以出海呢?难道是为了贸易往来吗?\r

如果从军事角度考虑,当时贴木儿在中亚建立大帝国打算明帝国靖难之役东征,贴木儿半道病死不了了之,郑和远洋收拢周边国家侧翼包围蒙兀尔帝国。\r

不同角度不同回答。\r

首先先来看看官方记载《明史》里的记载:成祖凝惠帝亡海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中成祖就是明成祖朱棣,惠帝就是建文帝。这几话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两个目的:\r

- 寻找朱允文的下落。\r

- 震慑海外,显示中国的强大。\r

值得注意的是郑和是宦官身份,自从蓝玉平定云南把郑和带入朱棣门下,深得朱棣信任。郑和下西洋更多是朱棣私事。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支撑这么大开支的,因此有理由相信郑和下西洋一定获得了很多贸易益处,做到了收支平衡。但即使赚到钱也流入了朱棣口袋,群臣没有获益。因为郑和下西洋更像是君臣二人的游戏于别人无关。在文臣权利很大的明朝,这种两人游戏显而易见无法长期玩耍。因此朱高炽结束了整个运动。\r

郑和下西洋100年后,世界大航海时代拉开帷幕,可惜中国错过了另一条可能更加辉煌的道路。中国领先了世界2000年到最后家底全被掏光。\r

别忘了,郑和还带回来一只神兽—长颈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