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寫的《清明》有註音版嗎?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寒風VS暖洋


本文賞析的立意純原創。以現有資源“查勘”該詩,幾無跡可尋。只能“觸旁類通”,強做探析。好在詩無達詁,文無定釋,故雖有揣測之論,或不至於曲解。尚請方家指正。

注音王安石《清明》

dōng chéng jiǔ sàn xī yáng chí

東 城 酒 散 夕 陽 遲,

nán mò qiū qiān jì mò chuí

南 陌 秋 千 寂 寞 垂。

rén yǔ cháng píng wò fāng cǎo

人 與 長 瓶 臥 芳 草,

fēng jiāng jí guǎn dù qīng zhī

風 將 急 管 度 青 枝。

清明 宋 • 王安石

東城酒散夕陽遲,南陌鞦韆寂寞垂。

人與長瓶臥芳草,風將急管度青枝。

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南陌:南面的道路。芳草:香草。急管:亦作“急筦”,節奏急速的管樂。度:穿過,穿越。

詩面釋義:

在東城那裡參加的酒宴結束了,夕陽緩緩的下沉著,南面路旁的一架鞦韆孤零零的垂落在那裡,顯得非常落寞。那個酒醉的人伴著盛酒的長瓶臥眠在散發著幽香的如茵草地裡,陣陣春風把遠處節奏急促的管樂聲穿越過綠色的枝葉傳送過來驚醒了他。

王安石存世的詩有1500餘首。想要對王詩加以分析,則必先了解王安石的生活經歷及其詩作風格。

1、王安石生平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歐陽修同倡古文運動。慶曆二年進士,在熙寧二年(1069年)到熙寧七年(1074年)間他兩次拜相、兩次罷相後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廢除新法,不久憂鬱病逝。

2、王安石詩風及成因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56歲罷相退居江寧(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詩歌主要以杜甫的創作思想為主導,注重反映社會現實,以關心時事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為主要題材。在王安石退出政治舞臺以後,日常生活主要是遊山玩水,誦詩談佛,心境漸趨平淡。由此,後期詩歌題材上以寫景為主,風格也從高峻雄直轉向深婉精緻。後期王詩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寫景抒情的絕句,正是這些詩使王安石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

但王安石的坎坷經歷,他從位極人臣到譭譽參半,從權傾天下一呼百應,到四面楚歌眾叛親離的大起大落,也造就了王詩中那寓悲壯於悽惻中的詩風。而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烙印,又深深的鐫刻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頭腦之中,所以儒家的“哀而不傷”“文以載道”的美學風格又彰顯了王詩在看似悽惻清冷的字句下,掩藏著的激烈深沉的忠君體國情感和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懷。

坎坷的人生歷練、複雜的內心情感統一的浸潤結合,形成了後期王詩獨特的現實主義的藝術風貌、悽美悲壯的藝術風格和理性主義的崇高追求。

3、不得不提的王詩擅加用典的特色

王安石的學識比歐陽修要淵博,反對的人都得承認他“博聞”、“博極群書”。他自己也說:“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所以他寫到各種事物,只要他想“以故事記實事”,即所謂“借古語申今情”,都能信手拈來。這方面表現其強悍之處是他發明的集句詩,如《胡笳十八拍》集他人詩句156句而成一首,渾成一體,氣韻通暢(《滄浪詩話》:“王荊公集句最長,《胡笳十八拍》渾然天成,絕無痕跡,如蔡文姬肺肝間流出”)。

因此他的作品往往馳才逞學,矜富誇博,成了搬弄詞彙和典故的遊戲、測驗學問的考題;借典故來講當前的情事,把不常見而有出處的或者看來新鮮其實古舊的詞藻來代替常用的語言。典故有出於“六經”、“四史”的,也有來自佛典、道書的,甚而是俗言俚語,可謂五色雜陳,需細細品讀。

4、王安石《清明》詩賞析

清明時節,古人都要到郊外去踏青遊玩,祭掃墳墓,盪鞦韆,放風箏等。春雨瀟瀟,祭奠先人,觸景生情,感懷而傷。故而古人的詩詞中多賦予清明詩以愁思憶惜之情。思念的是先人故舊,追憶的是似水年華,惜的是時光荏苒,愁的是仕途艱辛、人世滄桑。此詩為王詩後期作品,因此也是沒能跳脫窠臼,而且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寂寞悱惻之情。

  • “東城酒散夕陽遲”

首句點出時間、地點。東城酒宴過後,酒散人去,夕陽西下。提到夕陽,每個人都一定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名句。這是李商隱受到排擠,困頓失意時而成的。這一具有超強感染力的詩句,為無數的文人所引用,激起千古同嘆。

說到寫“夕陽遲”而又對後世寫景寓情影響頗大的詩句,還應數得上唐代嚴維《酬劉員外見寄》中的“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句。嚴的好友劉長卿被貶官後在詩中訴說了自己的不平和無聊,嚴的酬答雖說表面上是寫劉新居周圍的環境美麗恬靜,賞心悅目,但清人吳喬曾評道:“寄情於景,如嚴維之‘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哀樂之意宛然,斯盡善矣!”。

由此可見,緩緩而降,不願西沉的夕陽,不同於充滿了朝氣,生機盎然的朝陽,在古文人的筆下,多被用以詠懷感傷的載體。

清明時節遊春後,在東城的宴席酒終人散,看夕陽西墜,觸景關情,徒增英雄遲暮的傷感。

  • “南陌鞦韆寂寞垂”

陌,阡陌原指田間道路、小路。司馬貞《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南陌:這裡指位於南面的東西向的小路。東西具有阡,南北皆有陌,而且該詩是平起首句支字韻的七絕,雖說第二句首字可平可仄,但是若以“北陌”仄起對應豈非更好?為何獨選南陌?這便是因“南陌”這一名稱內涵著的愁悶、孤寂之情。

南朝 • 梁 • 沈約的《臨高臺》詩曰:“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可望不可見,何用解人憂?”沈約與同屬“意陵八友”的梁武帝蕭衍同登一座高臺,由望遠而懷念遠在洛陽南陌的情人,同時寫就《臨高臺》詩。沈約所憂思的不僅是指的情人,其中還更多的流露出難以排解的憂愁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南陌”衍化成了沈約情感的傷心地,也儼然成為王安石營造出的由清泠寂寞所籠罩下的悲情場所。另王安石晚年絕句《北陂杏花》:“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南陌”更是被指代為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那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南陌”了。

清明時節,盪鞦韆為人們春遊所進行的一大樂事。可是此刻伊人已去,歡娛不在,惟餘鞦韆低垂,滿目春光卻難掩寂寞伶仃。這裡寂寞的不是鞦韆,寂寞的是王安石那淒涼悲惻的心境。

古代宮廷往往在清明這一天賜給近臣新火,以示榮寵。同為宋時的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便有此記載。此刻的王荊公早已作別朝堂,遠離新火,看到空落低垂的鞦韆,再想起榮耀時的清明新火,不僅更是感慨良多,直言寂寞,一種故人已杳,滄桑不再的感覺襲上心頭。

  • “人與長瓶臥芳草”

鞦韆無人蕩,醉臥芳草香。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人間無不唏噓之薄涼。傾情一醉,卻又於醉夢中與大地春色融契為一。其後南宋陸游《立春日》有“酒香浮蟻瀉長瓶”句,故此處“長瓶”也應為酒具。人與長瓶同臥,形象的刻畫出詩人酩酊醉態,縱情春光之狀。

王詩中借用佛教事物暗指其義的有許多。這裡的“長瓶”應暗含“寶瓶”之意。寶瓶,傳說觀世音的淨水瓶,亦叫觀音瓶,內盛聖水,滴灑能得祥瑞。寓意太平,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芳草,常比喻高尚的美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離騷》)

雖然處於悲悽的境遇下,在王安石的內心深處,在他的最原始的思維底線裡,在他醉歸原態的時候,他心底最基本的東西曝晾了出來。借醉求太平,醉伴美德歸一處。此句含蓄委婉的體現了王安石深受儒家傳統道德的薰陶,根深蒂固的為君效忠、為民請命理想的反映。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實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個醉臥芳草間,與天地共呼吸的退居士人形象。一醉雖解千愁,但卻是醉情於芳草,醉情於天地。恰如歐陽修所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也。

但即便是這樣的“中正平和”的儒家操守,卻難掩被罷相黜官的悲涼,或許在其間亦蘊含著“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 •《蘇幕遮》)的失落啊。

  • “風將急管度青枝”

唐代虞炎《玉階怨》:“紫藤拂花樹,黃鳥度青枝。思君一嘆息,苦淚應言垂。”詩中寫了一位宮女的嘆息芳華失去、君王不幸的孤寂、苦悶。這裡宮人“度青枝”的心語,何嘗又不是王安石借喻時光不在、君王不用的感喟呢?

王安石另有詞作《漁家傲》:“一弄鬆聲悲急管,西看窗日猶嫌短”,可謂與本詩後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漁家傲 • 燈火已收正月半》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雲入塢尋遊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一弄鬆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這首《漁家傲》是王安石退隱後生活的寫照。寫出了作者因遊春的乏累終於擺脫了世俗的喧囂,一掃心上塵埃,沉浸到靜謐而安穩的夢鄉,多麼不易啊!可是突然卻被山間一片急若簫管的松濤之聲,把他從酣夢中驚醒。擾其好夢,尤自嫌短。“悲急管”,松濤在深山中嗚咽悲鳴,帶有作者明顯的感情色彩。揭示出了王安石在退居之後求靜而心不得寧的精神狀態。

同樣,《清明》一詩也如《漁家傲》一樣,表現出了在清明時節的溶溶春風裡,詩人在酒醉的情況下掙脫了心理的樊籠,得到了心境的恬靜,沉入了醉時的安眠。甚至在醉夢裡喚醒了自己心底最純淨的願望,以迴歸自然,貼近自然達到了內心的平和。然而,短暫的心理平靜,卻被春風吹過來的急切的管樂聲所驚醒、打破。又是這個“急管”擾其清夢。這急管,是別人家在歡樂的節奏啊。這一比照,卻真是凸顯了“商女不知亡國恨”,“幾家歡喜幾家愁”啊!這正展示了作者身雖幽閒而心境卻難以平復的內心境況。雖如此,但在這散淡悲涼當中卻蘊含了希冀,在無法消除的憂愁中洋溢著對美好事物的深切向往和執著追尋高尚情操的理想主義精神。

總之,這首小詩於平淡之中寓真情,於落寂當中蘊孤高,既有如咽的悲傷,也有如歌的希望,集矛盾與統一為一體,很好的表現了王安石作為一代風雲人物的政治改革家的晚年心路歷程。

本詩寫法上含蓄深沉,深婉不迫,錘鍊精工,妥貼自然,意境悠遠,充分表現出了荊公體的老練豐潤。


愚灺軒主人


word複製過來就變樣了,所以我又截了個圖。


清(qīng) 明(míng)

東(dōng) 城(chéng) 酒(jiǔ) 散(sàn) 夕(xī) 陽(yáng) 遲(chí),

南(nán) 陌(mò) 秋(qiū) 千(qiān) 寂(jì) 寞(mò) 垂(chuí)。

人(rén) 與(yǔ) 長(zhǎng) 瓶(píng) 臥(wò) 芳(fāng) 草(cǎo),

風(fēng) 將(jiāng) 急(jí) 管(guǎn) 度(dù) 青(qīng) 枝(zhī)。


上半闕大意:清明節這天,大家出門踏青回家後到洛陽城東聚餐,等到筵席散盡出來時,太陽已經落山了。洛陽城南郊外,鞦韆安靜地垂在樹下,顯得格外寂寞。


(盪鞦韆是清明踏青出遊的一項娛樂節目,白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去盪鞦韆,可是日落之後,踏青掃墓的人都回家了,所以只剩下鞦韆獨自垂在樹下,空蕩蕩的,杳無人煙。)



下半闕大意:描寫白天南城郊外的熱鬧情景,人們帶著野餐的食材,隨意地躺在草地上,一邊喝酒一邊欣賞美景和音樂。微風和煦,楊柳依依,激盪歡快的音樂拂過楊柳的青枝,那青枝在風的擺弄下,彷彿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上半闕的孤寂與下半闕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明出遊祭掃,熱鬧之後,獨留青冢裡的孤寂靈魂。


青蛙依諾


這個已有同學代答了,但意思我不同意見,主要是後兩句,我並不認為這是白日野炊酒宴情形,也不認為這是酒後情形,而是墓中人情形,古人與祭酒長瓶都臥在了草叢裡,而春風卻急忙吹響青芽的管笛。

如果僅是倒敘白日野炊酒宴情形,意境淺薄不說,詩題不應叫《清明》,因為除了鞦韆,再無清明之意。

可若是由男女宴歡鞦韆,再轉到緬懷先人臥芳草,祭酒剛畢,便春風歡舞,詩便境深,且既諷且頌,諷是諷人情淺忘,頌是頌盛世歡景,政治清明。

這樣詩意才符合題目。

而且王安石不但為文學大家,亦為政治家。許多詩詞,帶諷頌詩風格。例如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等詞句,也是既諷又頌。

湯武一相逢,風虎雲龍。這便又頌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