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18”船圓滿完成近海綜合開放春季航次

4月10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向陽紅18”船圓滿完成“2020年中國近海綜合開放春季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碼頭。本航次歷時12天,圓滿完成了多學科調查與綜合研究工作。

中國近海是全球人類活動最為密集的陸架海域之一,緊鄰的海岸帶地區孕育了全球總人口的22%,為這片海洋賦予了極高的科學與人文價值。中國近海面積寬闊、地形地貌複雜、四季交替明顯、沿岸徑流多變、生態系統複雜,具有獨特的區域海洋學特徵,是我國乃至世界海洋綜合研究的熱點海域。

當前,受到海洋環境複雜多變的影響以及觀測條件的侷限,我國在該區域已有的氣象、水文、地質和生物化學等觀測資料仍然有限,特別是在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和資源需求日益增強的當前,針對我國近海的綜合系統調查研究顯得尤為迫切。

本著學科統籌、資源共享、集約高效的原則,經過組織多次論證、反覆研究,海洋一所將所內各學科在渤海、北黃海、南黃海和東海的科學考察任務進行整合,組織了海洋一所中國近海綜合開放航次。

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不誤。海洋一所根據疫情防控最新要求,特別編制了《船舶防控操作手冊》和《“向陽紅18”船新冠病毒防控工作程序》,並準備了充足的專用醫療器材和防護用品。在對全部參航人員按要求核酸檢測正常後,“向陽紅18”船於3月30日起航,執行了為期近兩週的“2020年中國近海綜合開放春季航次”。作為新冠疫情以來海洋一所所屬科考船執行的首個航次,“向陽紅18船圓滿地完成了所有預定任務,無人員感染。

“向陽紅18”船圓滿完成近海綜合開放春季航次

在山東半島泥質區採集重力柱樣品

據介紹,本航次聚焦北黃海和渤海重點海域,圍繞水體交換、物質源匯過程、海洋環境演變等資源與環境的重要科學問題展開,並在山東半島外側泥質沉積區開展了精細化的沉積地層剖面觀測與研究,這些第一手的調查資料將為後續區域海洋學的深入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記者瞭解到,在未來工作中,參與航次的科學家將注重現代過程與沉積記錄的比較研究,通過獲取長期連續的觀測資料和沉積記錄,進行基礎數據的集成和研究,綜合揭示黃海和渤海海域的環境變率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

航渡期間,向陽紅18船舉行了學術與文化大講堂,船隊員分別從船舶建造、近海科考現狀與思考、近海沉積環境、生物資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山東半島氣候演化、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了學術與文化交流。

中國近海綜合開放航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航次錘鍊了一支年輕的海洋調查與海洋研究的隊伍,有多位首席科學家相繼成為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為海洋一所事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據介紹,海洋一所中國近海綜合開放航次立足於自然資源部核心職能,通過精心的頂層設計、研究區域和科學問題的嚴格論證、站位和斷面的合理設置紮實有效地整合了所內資源,協調推動各學科發展,服務自然資源部“兩統一”核心職責,相關成果將持續深化人們對區域海洋環境變異機制以及近海系統對人類活動和全球變化響應及重要生物資源變動的認識和理解。

從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的圓滿結束,到中國東部近海多學科協同觀測的新航次的開啟,海洋一所立足區域、著眼全球的科學研究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實現水文、地質、化學、生物、氣象和衛星遙感等學科多位一體的高度融合,併為進一步探索中國近海自然資源現狀和環境演變、深入開展海陸海相互作用以及相關海洋環境熱點問題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海洋一所將繼續推進我國近海立體觀測與綜合實驗研究,豐富和完善我國近海海洋資源與環境變異規律和關鍵過程的認識,系統揭示我國近海生態環境的形成、現狀和發展全過程及控制機制,為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記者:王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