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亨利·詹姆斯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的小說一般以女性為主角,在作品中委婉表達自己的情感,對20世紀現代派及後現代派文學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詹姆斯出生在美國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喜歡國際文化,尤其是歐洲文化,所以對子女的教育也圍繞著歐洲文化。在父親的影響下,詹姆斯從小就開始漫遊歐洲。足跡遍佈巴黎、羅馬多地。遊歷的經歷開闊了詹姆斯的視野,但在本國文化和歐洲文化中,他也看出了多種衝突。

他曾多次將自己對沖突的解讀融入小說之中,比如《黛西·米勒》就體現了傳統的歐洲與新興的美國之間的文明衝突,主要講述的是天真可愛的美國姑娘黛西在瑞士和意大利旅行時的故事。

小說的敘述者是一位久居瑞士的美國青年名叫溫特伯恩, 他在瑞士的一個小鎮邂逅了旅居歐洲的米勒小姐, 兩人約定在意大利的羅馬再次相會。到羅馬後, 溫特伯恩發現黛西社交廣泛, 尤其與一位意大利青年吉奧瓦尼裡先生交往密切, 這種做法違背了當地的道德觀念和文明傳統,黛西因此遭到世人的非議與摒棄,最後以死於虐疾結局。

本文將具體解讀小說敘述衝突時採用的正側面描寫,衝突中突出的兩種觀念差異,黛西悲劇結尾的內涵,另外在文末我也會結合小說內容談談它給我的啟示。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亨利·詹姆斯

01

在小說中,作者採用了正面、側面,及正面側面相結合的三種手法來寫黛西面臨的困境,反映以黛西為代表的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衝突。

正面衝突就比如黛西與沃爾剋夫人。當米勒小姐被人非議時,沃爾克太太同情黛西,想讓她上車逃離現場。但米勒知道沃爾克太太並不是真的理解她,只是因為念著一點情分不讓她受傷才施以援手。所以黛西並不領情,直接拒絕了她。這讓沃爾克太太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因此在家庭聚會結束時,她特意給了黛西難堪,並和她從此斷絕交往。

側面衝突就比如黛西與科斯蒂洛克太太及一些老於世故的朋友。黛西和他們並未直接交鋒, 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者溫特伯恩來表現的。科斯蒂洛太太孤傲武斷, 從一開始就將黛西列為無恥的下等人而打入另冊, 根本不屑於結識這類下物, 而那些老於世故的朋友, 雖然從未出場, 我們卻也借溫特伯恩之口得知, 他們由於認定了黛西的出格, 已經把她拒之於門外, 不再邀她來家做客 , 而且他們還想表明米勒小姐在她的同胞的眼裡屬於異類。

正面衝突與側面衝突結合就比如黛西與溫特伯恩。從一開始結識黛西,他就覺得黛西雖然天真但又不合世俗,後面又在黛西與吉奧瓦尼裡公開交往這件事上與她激烈爭吵。直到兩人的最後一次見面使得溫特伯恩完全將黛西定格為玩弄受到傷害的純真感情的壞女人, 他以冷漠的口氣對黛西宣告分手。而正是這次衝突極大地傷害了黛西的自尊, 成為對她的致命一擊。

這些正面與側面的種種衝突,極大的展現了歐洲社會對黛西的排斥和擯棄, 反映了黛西所代表的美國文化為歐洲文化所不容,在舊的世界裡有新的思想觀念的人的悲劇性發展。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02

我認為歐洲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具體差異在小說內容上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等級觀念類的。19世紀末的歐洲等級森嚴, 上流社會有著嚴格的社交禮儀和行為規範, 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服飾舉止及社交娛樂。

小說中溫特伯恩的姑媽科斯蒂洛太太就是一位落落寡合、傲慢無禮的貴婦人, 雖然也是位美國人, 卻長期居於國外, 完全是有身份、有教養的上等歐洲人的作派, 她與沃爾剋夫人以及溫特伯恩代表了傳統的歐洲觀念, 等級劃分成為他們評價人的首要考慮。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另一個方面是婦女權利類的。19世紀末的歐洲社會里, 婦女在家中的地位很低, 妻子被認為是從屬於丈夫的, 沒有獨立的地位, 也沒有自己的財產。與此同時也就產生了資產階級的雙重家庭道德觀念。男子可以在外尋花問柳, 而女子必須嚴守貞操。

這個時代裡, 中上層階級的少女必須恪守婦規, 身邊要有母親或年老已婚的婦女緊隨其後。在這套規矩下, 未經父母許可, 少女不得隨意結識青年男子, 訂婚前不得表露出過多的戀情, 必須遵從長者或老成持重的男士的教導。稍有悖逆她就會身敗名裂, 無法再尋到一門好婚姻。

因而當黛西談到母親在她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時, 溫特伯恩不禁大為吃驚。在科斯蒂洛太太看來, 黛西獨自與異性朋友交往的行為簡直是放蕩不羈, 傷風敗俗。而當溫特伯恩提出要去拜訪黛西全家時, 她卻說

“男人嘛, 應該廣為交際, 這是天賜男人的特權” 。

等級觀念和婦女權利的巨大差異恰恰是黛西在愛情上和生活上受重挫的根本原因,這為她的悲劇結尾埋下了伏筆。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03

悲劇的結局可以有很多種形式, 而作家卻為黛西選擇了死亡, 原因可能是死亡更能激起人們的悲劇情感。

黛西本就生在19世紀末的歐洲, 是一位來自美國中產階級的姑娘。當時的歐洲早已完成了工業, 正是英國全盛時期的時代。那裡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厚的藝術遺產, 社交生活正規而複雜, 遵循著一套嚴格的道德規範和講究的社交禮儀。

而此時的美國經歷了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和反奴隸制的南北戰爭, 並且制定了美國憲法, 特殊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美國獨特的、有別於歐洲的社會觀念和文化道德, 整個社會洋溢著求實和創新的實用主義精神。

同時, 民主運動和婦女運動的進程更加增添了一種民主和自由的氣氛。因而, 美國的社會生活少了許多清規戒律和繁文縟節, 人們之間的交往, 尤其是不同等級之間和不同性別之間, 顯得十分隨意自由, 而在歐洲這種自由程度是從未有過的。歐洲社會與黛西在等級、道德觀念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差異必然導致彼此之間的衝撞。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作為旅居歐洲的美國作家, 亨利·詹姆斯處身於兩個世界之間, 深刻地感到這兩個世界、兩種傳統之間的差異和不同, 於是他選擇了典型的美國姑娘黛西來表現這一主題, 並通過她的夭折使小說中這段短暫的旅歐經歷成為永恆的歷史和動人的悲劇。

但我認為如果從另一方面理解,死亡也意味著重生。當黛西與溫特伯恩告別時,吐露的最後一句話死亡使得對於生活本身的興趣、欣賞、激情, 以及大量神聖意識的重續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理解的重生希望就給悲劇結尾中增添了一些人性光輝。

04

文明的衝突帶來的是千千萬萬無辜者的對立、碰撞甚至死亡。我們可以從小說中讀到一些對現實有益的東西。

1、各種文化都值得尊重

詹姆斯在他的評論傳記《霍桑》中曾列舉說,:

“在美國沒有鄉村紳士, 沒有宮殿, 沒有古堡, 也沒有鄉村莊園和爬滿青藤的廢墟。”

歐洲大陸與新發現的美洲相比被稱作“舊世界”, 它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傳統。而這些高度文明的象徵在被稱作“新大陸”的美國幾乎是完全沒有。

而且, 美國的清教主義認為自律、誠實和勤奮工作不僅能取悅於上帝, 還能帶來世俗的成功。與這種對物質繁榮的追求相對的是一種思想上的偏狹和冷漠。

他們對歐洲的文化藝術無動於衷, 甚至認為精緻的文化是一種多餘的累贅, 並會危及道德。因而與歐洲人相比, 美國人在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顯得愚昧無知, 甚至是夜郎自大。比如黛西在瑞士根本沒有注意到遠處的群山,在羅馬對繪畫和古蹟更是毫無興趣,這反映了她對知識的缺乏,對於新事物的冷淡和漠然。

儘管在平等方面歐洲在當時顯得有些落後,但在藝術傳統上卻比新興的美國多一些人文情懷。這足以表示,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優異之處,各種文化都值得我們去尊重。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2、敢於打破偏見

在複雜講究的歐洲社會中, 有的人精明世故, 甚至是勢利虛偽。比如科斯蒂洛太太對於黛西全家的鄙夷不屑, 以及眾人對黛西的非議和排斥, 無一不表現出這種圓滑和世故。

再比如溫特伯恩, 也免不了有幾分虛偽。他答應要將黛西引見給姑媽, 但姑媽不願屈尊結識對方, 尷尬中他支支吾吾地找藉口搪塞, 始終不肯說明真情, 被黛西直言說中後又準備在口頭上詆譭姑媽幾句, 進行一番殷勤與不孝的勸解。

相形之下黛西當著沃爾剋夫人指責溫特伯恩自私無情, 惹惱了對方。後來又直接衝撞好心的沃爾克太太。在遭到眾人的非議和孤立時, 她更是我行我素, 毫無悔意。這些稍顯莽撞的行為體現出黛西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超俗意識。

黛西清楚的明白眾人對自己“不合時宜”的開放意識有偏見,但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做法,確認自己並無錯誤,敢於打破世俗對她的偏見,這種勇氣是值得學習的。

3、人人平等的觀念

平等觀念可以表現為待人接物的態度,禮貌規範是由人制訂的,不應該成為限制人的固定模式。

小說中聰慧美麗、天真開朗的米勒小姐,喜歡社交, 十分健談, 與人交往時從容大方, 談笑風生;她心直口快, 口無遮攔, 喜笑怒罵, 毫不矯飾她們全家平等地對待尤金尼奧, 因為他是一名出色的旅遊服務員。

黛西也毫無顧忌地與意大利三等公民吉奧瓦尼裡交往出遊, 因為他漂亮聰明, 溫文爾雅, 殷勤風趣, 是個理想的男伴。

人與人的相處時介於平等的,而不以等級劃分為尺度,這便是人人平等的一個基本表現。同時,隨著時代發展,這種人人平等的意識應更加值得用實踐去履行。

《黛西·米勒》:在衝突中呼籲人人平等

讀《黛西·米勒》的收穫並不侷限於本文,相信大家自己閱讀會有更多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