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周武王灭商立周后,建立了以井田为根本的周王朝,做为当时的统治阶层人口实力确处于绝对劣势,当被征服的商人却拥用着绝对人口优势,为此周王朝分封了几百个姬姓诸侯国为据点,用以控制和统治商朝遗民以及各地土著人口,而商朝贵族除少部分被分封外,大部分沦为了周人的奴隶,由于当时周王朝在军事实力处于绝对优势,加上商人因为武庚之乱被灭国屠戮太多,所以天下稳固了近两百年,直至周宣王的中兴,此时的奴隶制也到达历史的顶峰。

此后周幽王的儿子因为王位继承,太子宜臼联合犬戎等外方攻破镐京,而后继位是为周平王,周王室威望跌至谷底,鉴于当时镐京的残破和犬戎的威胁,在诸侯晋国、郑国、秦国的护送下东适洛邑,开始了东周的纪元,由于周王室的实力下降太快,甚至被诸侯郑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各诸候国从此不在对周天子威服,拉开了数百年的争霸序列,各霸主都是先通过自身实力迅速强大,而后团结周围一批国家,然后打着尊王的旗号取得霸主的地位,这种结近攻远的策略也注定了霸主无法长远维持,因为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无法长时间的供养周边国家,所以霸主必然会不间断换人做,这也开启了诸子百家的出现的源头。

春秋争霸和各位霸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必然会有选择的松动当时的奴隶制度,只有奴隶生产积极性高起来,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这给许多奴隶阶层的人员提供了上升的机会,介于奴隶基数的巨大,只需要很小比例的一部人成长起来,就会形成奴隶阶层文化,而这对于原本的奴隶主文化势必形成一种冲击,而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资源,也不会对新兴的奴隶文化进行打击,这就为百家争呜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虽然我们说是百家争呜,其实根本意上来说,其实只有两家维稳的奴隶主文化和上升的奴隶文化。在当时诸候来说在春秋乱世中生存是第一位,而只有不断增强实力才能获得生存机会,要不然就得被周边国家蹂躏,因此为了获得实力只能不断的搜罗人才,而当时的人口不会超过一千万人,而能识文断字的百中有一就不错了(我们想像一下一个如此大的中原大地,加起来一人共只有十万人,想要找个能和自己谈的来的人都很困难,当时孔子为了找老子聊个天,从今天的山东赶马车到河南洛阳,就是为了找个能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聊聊天而已,而这在同时代却已经很惊人了,想当时世界其它地方没多少文献留存下来,就是因为没多少人识字,识字的写了也白写,反正没人看的懂)。当时能识文断字必然是一方精英,必然成为地方的贤达,只要你能强国献策,成为各阶层统治者的座上宾。而观点无非两种立场,站在奴隶的角度,给奴隶们更多权力,增加生产积极性;又或在奴隶主角度,整顿或更好的组织各级奴隶主,集中更多的资源。而这恰恰是诸子百家必服考虑的根本问题。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商鞅

首先,我们来说道家和法家,这是百家中最具代表的两家,道法本身是同源的,是诸侯获取资源达到一个极限后,为了突破极限而使用政策产生的分野,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既然井田制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资源了,那就废井田怎么划算怎么来,不要井田的分隔了,谁种的多就谁来种,都好好的当奴隶,奴隶主也不要折腾了,典型奴隶主思维,已经预见了奴隶制瓦解但顺其自然;而法家则更激进,既然生产达到了个极限,这块地给你种,你给这么多就行,剩下的给你,或者你自去我的地盘开荒也行,但是你的收成要分大部给我,你人还是我的,主家有事你要帮忙,大家定个规矩按规矩办事。长此以往下去就产生巨大的异化,法家最后变成了奴隶文化的代表,规矩定了后只会更多往奴隶方向走,而没办法回头,回头就意味着实力下降和内乱;道家则变成了奴隶主文化的代表,既然改了就是一步步让奴隶们得势,不改的话就要被周围奴隶主吞并,那就不折腾了,只要你们还认这个主家,反正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不影响到主家的利益,你们爱怎么整随意,反正存在即合理的,当然必要的时候还是纠正一下,必竟反者道之动。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老子

而其它影响力大的,如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光从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墨家深受道家影响,兼相爱就是奴隶主要爱惜奴隶的付出,奴隶们也要记得奴隶不容易,大家和平相处,同时奴隶主之间不要相互攻击,因为打的越厉害,奴隶主们崩溃的越快,奴隶们上升的压力也就越小,为了制止奴隶主之间相互攻击,成立自己的团体,前往各诸侯国间制止冲突,不但制止相互攻击还要奴隶主节俭,牢记祖宗法度,加强诸侯间宗法联系。墨家是用自己哲学和行动来维持社会平衡,主张奴隶主少索取、少冲突,保存力量用以维持走向崩溃的奴隶制,随着列国冲突的加剧,奴隶主崩溃越来越近,转而寻求对奴隶的技术优势,间接推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无法阻止奴隶制的瓦解,随着西汉中期奴隶制的全面崩溃而走向了消亡。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阴阳家主张为阴阳五行,从字面上是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解读,是从道家分流出来的一种哲学思想。其根本要义其实是说,奴隶主和奴隶是相辅相成,虽然对立但是也是互相成就,五行虽然相克但也相生,也可直意为鼓励阴阳融合,也就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不断通婚融合,直至完全打破界限融合为一个整体。其根本为回避现实矛盾,力求超脱于历史规律,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后逐步衍变成对天文历法不断精进创造,因为这是农业时代提高资源的单位产出咋一方法。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名家主张所谓“合同异”,这个估计很多人不清楚,但说到另一个名家的观点“白马非马”大家肯定就很清楚了,名家又叫“辩者”、“刑(形)名家”,就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我们从合同异这个观点说开了去,就是奴隶主不是那么好当的,奴隶主比奴隶累多了,奴隶只要种地生产就好了多轻松,奴隶主要打仗、要朝供、还伺候你们这些奴隶累死了。是不是和今天很多老板说打工多幸福,当老板多少累很相似。对名家就是做这个工作,让奴隶们安于做奴隶,不要有非分之想。随着各诸侯冲突加剧、民智渐开,这学派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农家是典型的奴隶文化,是代表当时已经脱离奴隶身分,成长为小土地所有者的阶层文化,是最早的奴隶文化代表,农家看到的是民心是不可违,“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统治者要顺应民心,以顺应民心强大的依托。“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要“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农家创始人许行甚至提出了“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但这无疑是统治者不能接受的。后改良为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才逐步为统治阶层所接纳。后为法家学派所兼并,成为秦国统一中国的“农战”源流。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小说家主要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今天宣传部委,掌握并引导各地的舆论动向。他们代表奴隶平民的四方风俗,虽然是为底层发声,但终不为统治重视,而奴隶平民们也没有引导维护的意识,也就是慢慢消失了。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纵横家多出身贫贱,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投机倒把。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主要观点是“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因为他们出身贫贱,所以看透了社会的本质,看视是寻求多方联合,以达成整体平衡,其实根本意义是加剧列国冲突,提升奴隶平民的地位,用极端战争破坏诸候国奴隶主的统治基础,通过大破诸侯国平衡以达到大立平民阶层的目的;通过摧毁奴隶主统治力量,进而让奴隶阶层翻身做主;所以纵横家看似合纵连横,实际上只是为彻底的摧毁各诸侯统治阶层,所以最后辅助法家的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兵家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都对兵家有直观的了解,这里则侧重的说下,早期、中期、后期兵家的区别,早期兵家做为周王朝,赖以起家的主要力量,是维护奴隶主的强力工具,此时兵家典籍夹杂了大量的道家理念,当时当兵是只有贵族才有特权,所以主要思想是如何优化组织力量,以达到战而胜之的理论,其中只有少部分是针对外敌,毕竟当时打仗都是贵族亲戚,不会真的下死手,所以周朝诸候镇压商人和奴隶反抗才是主要工作;中期兵家随着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但士族最初的政治地位不高,因为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士族从庶民中组建了自己的武装,他们不在遵守原来的贵族战争原则(宋襄之仁),反过来慢慢的打垮了原来的老牌贵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将春秋引向了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后进入了兵家后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废除了奴隶制,转化成为全民皆兵的农战制度,变成了人人皆兵、人人平等,才使兵家升华到国家的高度,不再是某个阶层的特权,使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了可能。


从文明渐进角度,浅论诸子百家源流

最后来说一下儒家,其实儒家在春秋是最为尴尬的,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商人诸侯宋国公室后裔,儒家孔子借周礼为名,装了太多的殷商文化,比如“敬天法祖”,孔子当然是法的殷商祖宗。所以这在各诸侯国中几乎无人理会,毕竟姬姓诸侯国都还强势。但是毕竟商人遗民人多势众,加上孔了和孔门的七十二贤的有教无类,渐渐的儒家借助的中间路线,在传播的过程中兼收百家之长,毕竟当时能识字的人不多,而儒家在当时又是不受重视的显学,所以传播中不辨亲疏、不论立场,接触的是所有阶层,所以儒家既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这样的民本思想;又有“仁而有序”、“无恒产者无恒心”、“仁和恕”这种相对中立的中间立场思想,还有“仁政”、“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王道”以及“礼制”这类奴隶主文化观点,这也是因为儒家孔门传人,身为商人贵族阶层,但又同时备受周宗室姬姓贵族打压,所以立场模糊,也国为立场模糊,转面侧重传播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直接隐去了文化立场,而下层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有限,只要有人教,教的都还是些实用性强的东西,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家在六国知识界是诸子百家中当之无愧的霸主,他们在六国中下层官员中绝对领先的优势,毕竟中下层官员处理问题用法家严刑峻法行不通,还是儒家的八面玲珑更适合,儒家区别于法家的模糊立场,让当时统一中国的秦帝国甚至政令都不能通畅,这直接导致了秦帝国对儒家宣战,直接来了个焚书坑儒,但儒家的这种社会化属性,是诸子百家其它的全加起来都不具备的,秦帝国能打压,但儒家绝不会被消灭,所以秦亡之后又如燎原之势复苏了,如果不是汉代秦立后需要休养生息,上层重回道家的无为而治的轨道,上有所好导致下面有所学,儒家甚至不用到汉武帝时代就已经一统百家,而到汉武帝时虽然百家还有不少存在,都已经被儒家同化的差不多了,除了法家、道家儒家已占据了所有文化空位,不带立场变成了最好立场、不做说教成了最好的说教,从上至下已经是事实上的独尊了,汉武帝也不过做个顺水人情,实行外儒而内法而已。


回过头我们现代的文明的立场来看,由于当时奴隶主文化(道家)和奴隶文化(法家)的碰撞,围绕社会的主要矛盾,产生大量不一样的恩想流派,大家都想用自己的主张和行动来改变或拯救,濒临崩溃的社会制度,但大多都不得其法或收效甚微,毕竟人力无法阻挡人类文明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最终都异化成为各不一样的社会功能。而咋独儒家这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学派,因为身份尴尬而被迫隐去了自身的立场,转而走侧重进行社会文化启蒙的中间路线,孔子七十二个门徒的有教无类,真正的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从某形势上真正的一统了百家,弥合了各个社会层面的文化裂痕,是真正的中国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