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從古至今都逃不掉的必修課,說的真好

軍訓,從古至今都逃不掉的必修課,說的真好

身著一套密不透風的軍裝,在似火驕陽下經受暴曬,在烈日炎炎中磨練品格。軍訓,恐怕是絕大多數大一新生初入大學校門後必須修煉的第一課。酷熱難耐之際,是否會幻想像穿越劇裡一樣,身體來到古代,好好清涼一下?可殊不知,古人也是要軍訓的哦。

要說“軍訓”的歷史,要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時代。當時,各部落之間戰亂頻仍,已經出現維護統治所需的專職戰鬥部隊。在商朝,除了正規軍隊的軍事訓練外,統治階級還通過學校對貴族進行軍事教育,達到“全民皆兵”的效果。

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學術和教育牢牢為官方所把持,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備的教育體制。官學分“國學”與“鄉學”,並有“小學”和“大學”兩級。其中的“大學”,即以“六藝”為標準課程,“禮、樂、射、御、書、數”成為學生必須修習的六種技能。其中的“射”即射箭,“御”即駕車,都是古代的軍訓科目,教師一般直接由軍官擔任。《周禮·保氏》中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是我國最早有關“學生軍訓”的文字記載。

春秋時期,開辦私人學堂聚徒講學的孔子,在教學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射御之術。《論語·八借》載孔子日“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即君子一般不與人爭強鬥勝,唯有在射擊比賽中要一爭高下,比賽開始前,要作揖行禮,結束後要登堂飲酒,這才是謙謙君子競爭的方式。此言將射箭之道與儀禮典規等而視之,足見孔子對“射御”之術的重視。

自秦漢以來,封建大一統王朝崇尚以文治國,重文輕武,對太學學子(即古代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生)的軍事訓練日益鬆弛。到了清朝,馬背上得天下的滿清貴族開始重興武學,從官學、國學到地方學,學校的課程多數是文武兼備,都開設騎射課。文科考試先試騎射擊,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場,這個規定極大地促進了學校軍訓的開展。

近代以來,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慘敗之後,在“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下,“強兵尚武”成為全民共識。尚武教育和軍事訓練被作為官方意旨列人教育法規,“少年義勇團”和“童子軍”應運而生,蔚為大觀。

如今,軍訓,早已是全國高等學校學生逃不掉的必修課。其實想想,十八歲那年的夏天,湛藍的天空,草綠色的軍裝,帥氣的教官,愛哭的女同學,還有嘹亮的軍歌、清晨的哨聲,不也是人生一段美好又難忘的回憶麼?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