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1923年9月1日上午11點58分,一場8.1級的大地震襲擊了東京地區。地震震源在距離東京約80公里的地方。這就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

地震在日本其實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每天都會小震一下。但是像1923年的這次大地震實屬罕見,而且是發生在人口稠密的東京地區,於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東京的建築大量倒塌,城市各處都陷入一片火海。當時日本流行木造建築物,火勢不斷蔓延延燒了兩天兩夜。

人們為了逃生,紛紛湧進東京最大的、面積有53萬平方米上野公園,那裡地勢開闊,適合躲避地震,約50萬日本人逃到這裡避難。
事後據統計,這場大地震有約12萬個家庭的房屋被摧毀,死亡人數近10萬人,還有4萬多人下落不明,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關東大地震死難者

在這場災難後,日本人還積極總結經驗教訓,看到了一個端倪:他們發現死亡人群中,有大量穿傳統和服的男男女女,尤其女性居多。和服較為複雜繁瑣的設計,讓人行動不便,不能在地震發生時輕裝上陣,逃出生天。很多人就這樣被倒塌的房屋砸死,或者被困火海中活活燒死。

於是日本的媒體和一些政客就呼籲,在日常穿著上也要西化,應摒棄和服,以避免災難發生時和服帶來的不便。

20年代的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制度,已逾半個世紀。可是日本人在服裝上依然固守傳統,男人穿西裝的並不多,女人則幾乎都穿和服,穿洋裝的只有1%左右。

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關東大地震後,日本人雖然沒有摒棄和服,但是穿更加簡便的洋裝的人確實多了起來。日本人擅於總結經驗,並樂於改正缺陷,這是他們的優點。

事實上,經歷半個世紀的西化,日本社會在很多方面已完全融合了西方文化。在東京街頭可以看到很多咖啡管,在雜貨鋪中可以買到歐美的飲料。日本著名的三越株式會社,此時也已經轉型成西方式的百貨公司。

日本女性的地位明顯提高了,她們可以出去工作了,有的進工廠當女工,有的近百貨公司當售貨員。她們是日本社會運作的真正一份子,這使得女性開始覺醒,她們需要爭取自己的權利。一些進步女性團體批判傳統的以丈夫為中心的賢妻良母思想,她們認為女性也應該有自己的慾望,並且女性的貞操問題不必過分放大。

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勞工也開始覺醒,他們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組織工會對抗勢力越來越龐大的財閥。日本共產黨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的。

日本知識分子則開始審視全盤西化到底正不正確。他們認為,西方的確在物質文明上領先,但日本的精神傳統仍是無可取代的,日本人必須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不跟在西方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

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學習西方先進文明得以強大的日本,並不甘於作西方文明的繼承者,他們希望開創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於是日本知識分子提出了所謂的“亞洲主義”,日本應該做亞洲的老大哥,而不是西方的小弟。

這種“亞洲主義”在30年代後逐漸被日本軍國主義所利用,成為其指導思想之一。“亞洲主義”成了他們對外侵略的正當化藉口。當日本人帶著“大東亞共榮圈”的幌子侵略東南亞時,當地人民還覺得日本人是把他們從西方殖民者解放出來的救星。

逃不掉“西裝革履”宿命的日本人

最終,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失敗了,他們退出了所有的被侵略地區回到島國。太上皇麥克阿瑟叼著菸斗、吐著菸圈來了。

如果西裝意味著西方文明的某種符號的話,美國人讓日本人又乖乖穿回“西裝”,仍是西方小弟,忘掉做亞洲老大哥這回事,仍是跟在西方後面的繼承者,終究逃不掉“西裝革履”的宿命。

好奇心驅使,挖掘史料逸聞——【好奇挖掘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