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漢非典將引發的社會變革

我的觀點是文化取向及娛樂方式的改變,人們將由追求物質文明改弦換撤到追求精神文明。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亡羊補牢,嚴防“病從口入”。

今日“雙黃連口服液”絕對是個熱詞,而我在飲食積滯、腸道溼熱時習慣服用另一種有黃連成分的“解毒”藥——“黃連上清片”。切身體會“黃連”這種藥物解的是“溼熱”這種毒,而“溼熱”一般由過食油膩積滯而成,超出腸胃的運化能力,無法及時排出毒素,才會出現大便乾結、牙齦腫痛、頭痛目赤、鼻竇及咽喉等上炎症狀,身體才醞釀成病毒和細菌的發育溫床的。“黃連”消滅的其實不是病毒的植株,而是人體積食難運的“溼熱”之毒。

而武漢肺炎的治療並無特效藥,它的治療過程其實類似於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酮酸中毒”——並非用藥物解毒,而是調節身體的酸鹼度,幫助內分泌或免疫力回覆自主的平衡。又神奇地有同一病因:“飲食不節”,區別不過是糖尿病缺胰島素,肺炎缺免疫力。

所以,有識之士將引起“治未病”的警覺性,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培養健康的興趣。從“講飲講食”的物質文明,轉移向“修心養性”的精神文明。若群眾皆能達成共識,這將是文化產業崛起的時機。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他們的飲食方式偏於單調與單純的裹腹。“變態”的德國人,甚至會嚴格計算食品的營養成分和熱量以防過量。但是,咖啡館文化與酒館文化卻誕生了無數的作家與藝術家。而愛迪生的母親,甚至能自己為子女作啟蒙教育,幫他在家中建立實驗室。也許,當中國的父母與祖父母用五味討好孩子的食慾時,外國的父母正在用知識打開子女的求知慾。

“食色性也”本亦無可厚非,人各有志。但是用生命安全與健康風險,甚至是壽命來換取口腹之慾的滿足,實在是不值得。何不換一種生活方式,在取悅自己的同時,身心繼續保持健康?

橫豎因躲避傳染病而不得不留在家中的你,此時也正在用精神文明化解著苦悶。早點遲點上道沒什麼區別!

論武漢非典將引發的社會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