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究竟属于南阳郡还是属于襄阳郡?有什么历史依据?

大碗茶大锅盖


隆中,现属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

但在东汉时期应该是属于南阳郡。

【襄阳郡观点依据不足】

隆中在东汉时归不归南阳郡管辖呢?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隆中吗?持“襄阳说”者的观点对吗?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来看,南阳郡和南郡区域划分很清楚,隆中在南郡辖区而不在南阳郡内。汉代南阳郡与南郡是以汉水为界的,中国自古就有“山南水北为阳地”的说法,南阳的地理位置在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又在帝都洛阳之南,所以称南阳。

【文献记载南阳郡更可信】

襄阳隆中的地理位置在汉水的南岸,在水之阴,所以隔汉水划在南郡辖区内。《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记载:“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载:“初置南阳郡,在汉水北。”由此记载可见,南郡设置在前,南阳郡在后,以汉水为界,两者相隔六年。也就是说,隆中在南阳郡设置前六年,已经划给了南郡。东晋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在《襄阳记》中记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晋书·地理志》也记载“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记载:“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汉代科学家南阳人张衡,他写《南都赋》赞美家乡时,写到南阳的地理位置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显然这里是指他的家乡在洛阳的南边,汉水的北岸。

【隆中在当时属南阳郡更可靠】

在这众多史籍中的记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相吻合的。显而易见,当时的隆中并不归汉水北的南阳郡管辖,诸葛亮所言“躬耕于南阳”无疑是指今天的南阳。在《诸葛亮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和《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

【总结】

南阳在东汉时期,有“南都”“帝乡”的显赫地位,是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南阳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诸葛亮由一个普通青年脱颖而出成为天下英才,南阳郡毫无疑问是孕育他成长的摇篮。所以隆中在当时应该是属于南阳郡。


漯河小史哥


首先,我想要强调的是,请不要认为,诸葛躬耕地或者说诸葛亮故居不在南阳卧龙岗就在今天襄阳的隆中。

为帮助一些朋友迅速掌握文章要点,我还是把总结放在前面:

(1)南阳邓县有隆中诸葛亮故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左右;

(2)南阳邓县隆中诸葛亮故宅,与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毫无矛盾;

(3)古“隆中”极有可能不是今天的隆中,在宋元之际发生了位移。换句话说,今天的“隆中”是冒牌货。

目前支持襄阳隆中说的现存早期(魏晋南朝)史料:

(1)《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王隐《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释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今我来思,觌(音敌)尔故墟。’

(2)《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3)《晋书•习凿齿传》:自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

(4)《太平御览》卷180《居处部》8《宅》引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5)《舆地纪胜》卷82《襄阳府》注引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

(6)《文选·出师表》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7)《艺文类聚》卷7《总载山》注引《荆州图副》: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8)《水经注》卷28《沔水注》:沔水东迳乐山北。……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车骑将军沛国刘季和……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以上是用来证明襄阳有隆中诸葛亮宅的关键史料。尽管这些材料有层累的痕迹,但是南阳邓县有隆中诸葛亮故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左右,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有人选择不相信习凿齿的话?

习凿齿的话可信不可信???

有人认为习凿齿的话不可信,因为他是襄阳人利益相关,我可不可以认为这种看法是会因为河南/南阳的学者利益相关所致?因为绝大多数对于习凿齿史撰价值的质疑都出自于豫省。如果我们仅看《习凿齿传》,我们至少可以毫无疑问的得知,习凿齿家在襄阳,他从襄阳北门入城,右手边就是隆中(即材料3),并且,这一说法是出自于习凿齿写给别人的信里,你后人有什么证据将其作为假话弃之不理?

此外,习凿齿曾经作《诸葛武侯宅铭》,说诸葛宅雕梁画栋,被后人装饰的非常精美:

达人有作,振此颓风,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义范苍生,道格时雍。自昔爰止,于焉龙盘。躬耕西亩,永啸东峦,迹逸中林,神凝岩端。罔窥其奥,谁测斯欢?堂堂伟匠,婉翮阳朝。倾岩搜宝,高罗九霄。庆云集矣,鸾驾三招。

这说明习凿齿曾经亲自到访隆中诸葛宅,这一点你后人又有什么资格将其打入冷宫?

总之,某批学者不加考虑的质疑习凿齿的人品和史撰价值,与其说是习凿齿利益相关,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利益相关。

至于这个诸葛亮宅是不是曾经的“躬耕地”,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佐证。我们只能知道,襄阳有一间诸葛亮的房,至于这间房是不是当年躬耕陇亩时住的屋子,说不清楚,也没必要说清楚。

那南阳(宛城)有没有诸葛亮草庐、故宅呢?

反观南阳,元代以前,几乎没有任何有效史料可以支撑诸葛亮曾居于今天的南阳市区卧龙岗(故宛城),南阳方面经常引用的诸葛亮原话和唐宋歌咏南阳诸葛庐的诗词(最典型的如刘禹锡、李白。同一时期,也有唐宋诗人如苏轼、曾巩歌咏隆中),这些均不能成为论证诸葛亮居于南阳的有效证据。

为何说“诸葛亮原话和唐宋歌咏南阳诸葛庐的诗词均不能成为论证诸葛亮居于南阳的有效证据”呢??自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后,“躬耕南阳”就成了一个文学意象,当这个意向出现在诗词之中,这并不代表诗词作者经过考证后确认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他们仅仅是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重复着诸葛亮的话罢了。如果非要回到原点探究诸葛亮本人的话是什么意思,那也很明显,今天湖北省襄阳市的一半以上,汉代时属于南阳郡的管辖范围。

至于南宋岳飞到访南阳武侯祠,我想说的是,武侯祠能成为诸葛亮曾住在宛城的证据吗?天下的武侯祠,就属南阳武侯祠出现的足够晚!襄阳地区在唐末建立了武侯祠!

“卧龙岗”这个地名出现于元代,在此之前从未有过。“隆中”的地名出现于晋初。时间差就已经说明,即便两个都是附会的,那也有个先来后到。

不过,据我的看法,尽管已有史料可以支撑襄阳有隆中,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的隆中就是唐以前的隆中。

这个地名是可以移动的。

“隆中”可是会长腿的哟!

现存的史料,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前人的研究,已经可以证明南阳卧龙岗并不是诸葛亮躬耕地。目前历史学界,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界的老师,没有多少人支持南阳卧龙岗说。如果大家还可以看到,那也是绝对的少数派,少数派中的大多数,又都是河南籍学者。

如果说南阳卧龙岗是后人附会假托的产物,这可以证明现在的襄阳隆中就是当年的“隆中”诸葛亮故宅吗?我认为不能。如前文所述,上面列举的材料只能说明当年的隆中有诸葛亮宅,但不能说吗当年的隆中就是今天的隆中。因为地名是可以移动的。

不相信吗?

楚人都郢,郢到处都是;

大禹至会稽山,会稽山本在中原,后来跑到了江南;

舜死于苍梧,苍梧原在汉水以北,后来南移到湖南,再后来南移到广西。

回过头来看上面列举的有关魏晋南朝时期“隆中”的材料: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晋书•习凿齿传》:自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太平御览》卷180《居处部》8《宅》引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舆地纪胜》卷82《襄阳府》注引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

这些材料综合起来,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魏晋时期的隆中在襄阳城西(北)方向十余里乃至二十里。而现在的隆中在什么位置呢?在襄阳城西南十三公里处。

这就是古今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说明的是,现在的隆中并不是魏晋南朝文献中的隆中。

如果按照魏晋南朝时期文献的记载进行推理,那么,这个隆中就应该在图示的区域内。这一块区域,毫无疑问属于汉代南阳郡邓县的管辖范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毫无疑义。

至于隆中是怎么样向南移动的?又为什么会发生移动?这就是一篇推理文了。

古隆中究竟是不是今隆中?

第三部分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以现存的魏晋时期的材料,古代隆中是我们现在的隆中风景区所在地吗?八成不是。那问题来了:

(1)古隆中为什么南移呢?

(2)古隆中南移,为什么移到这个位置呢?

我们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过去的各种争论,无论是学术的还是瞎扯淡,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其争论的模式基本都是,要么在南阳卧龙岗,要么在襄阳隆中。选择认为隆中正确的学者们也都只把目光盯在“隆中”上。这样一来,历代的方志,从魏晋时期的地志,从《荆州记》,到唐代的《元和志》,再到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和襄阳府县志,都言之凿凿的说襄阳有隆中,且位置从来都没有变化。但是上面已经说了,古隆中不在今隆中。这是一个悖论。破解这个悖论的关键往往不在悖论本身,旁敲侧击或许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南宋的地理志《舆地纪胜》记载了非常多地方的掌故、古迹、景观,因此有人甚至认为此书应该属于“类书”。这本书记载了隆中和诸葛亮宅,同时,也记载了另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建筑——诸葛武灵王庙。据这本书的记载,唐代末年,在襄阳的伏龙山修了一座祭祀诸葛亮的庙。为什么我们不去看这本书对隆中的记载,反倒要来看这座看似不相关的诸葛亮庙呢?因为这座庙所在位置非常的特殊。伏龙山,在襄阳城西南三十里。今天的隆中在哪里?襄阳城西南十三公里。位置好像正好对的上。

据《襄阳守城录》的记载,南宋的军队曾在襄阳城西与蒙古军交战:

……又遣将官孟保、张德、刘彦部敢勇军千人经万山入伏龙……

从万山潜入伏龙山,好,我们来看地图:

与万山相邻的山是什么山呢?正好,今天的地图上与万山相邻的山区里,就是今天所谓的“隆中”!!!一个隐藏的真相似乎在向我们挥手,今天的襄阳隆中或者说隆中山,就是宋代的所谓“伏龙山”!

一点质疑

质疑另一回答从史料上来看,诸葛亮躬耕之地应该属于现今的南阳还是襄樊? - 胡斯阳的回答

该回答说“现可考的支持襄阳论的史料,基本全部来自于晋朝学者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真的是这样吗?上文已举,兹不多录。

习凿齿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而该回答却以邓县在今河南省邓州市来质疑“二十里”,认为“邓州位于襄阳以北,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都是不可靠的”,还认为“在如此敏感的问题上还犯下如此错误,其文实在不足以作为信史铁证”,实则皆是荒唐言!

汉晋时期的邓县是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大争议了,如果有,那就是来自于邓州地方。

汉晋时期的邓县位于今襄阳市区西北十余里的邓城遗址,如果这一点出错的话,那么以上对习凿齿的质疑就成了笑话,因为论据是错误的,论点就不能成立了。

五次补充 汉水流向

两点回应

第一点,汉水河道的摇摆

据史籍记载,隆中诸葛亮宅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处:

上图转引自张修桂:《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校注与复原(下篇)》。按,此图仍有可商榷之处,此图自马家冲指万山段汉水水道未必有如此偏南。

第二点,“躬耕于南阳”可以不可以用来泛指属县(邓县)?

首先,史籍中是没有用“南阳”特指邓县的实例的,因为涉及汉末史籍中提到邓县者寥寥数语,最多不过十条。

其次,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就等于说南阳特指南阳郡治宛城了呢?

我将用三段论的方式论证此问题。

第一,目前有两组史料:

A组

《后汉书》卷52:(崔瑗)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张衡是哪里人?南阳郡西鄂县人。

《后汉书》卷61:遂乃备玄纁玉帛,以聘南阳樊英。樊英是哪里人?南阳郡鲁阳县人。

《后汉书》卷82下:朝廷以南阳宗资为讨寇中郎将。宗资是哪里人?南阳郡安众县人。

B组

《三国志》:济饥饿,至南阳寇略,为穰人所杀。 这一句可以说明,这里的“南阳”不是特指宛县。

《三国志》: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里的“江夏”不特指江夏郡治安陆。

以上两组史料可以说明:汉末有将郡名指代郡属县的情况,是为地名泛指现象,一如今日新野县人出省说自己是南阳人,一如外人说去南阳市下的某个地方便直接说去南阳。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前提1:汉末有将郡名指代郡属县的情况

大前提2: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

小前提:汉末南阳郡下辖邓县

结论:诸葛亮所躬耕之“南阳”,绝非特指郡治宛县,可以用来泛指属县,含邓县。





周朝文DMU


曾几何时,关于各地历史名人出生地或者发迹地之争是相当的激烈,就连西门庆都有争抢的。各地的争抢,无非就是傍上名人的历史余温来拉升各自地区的知名度而已。


诸葛亮的躬耕“隆中”,也是争得不亦乐乎。

先来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注“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关于‘隆中’的记述。

而引起后世之争的根源是《汉晋春秋》所记述在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之‘亮家’隆中。


到底哪个更为精确呢?

三国时期的隆中荆州范围,荆州下辖的江北四郡中,南阳郡下的邓县。诸葛亮言“躬耕于南阳”出处有两个——

公元214年,《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公元227年,诸葛亮写出名传千古的《出师表》,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行文至此,隆中到底属于哪里,应该清晰起来了。 再看《晋书》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 后,刘表把荆州治所设在襄阳,荆州下辖襄阳和南阳,通俗的说就好比现在的武汉和襄阳行政地位一样的道理。


南阳和宛的互称


西汉时期,南阳和宛就已经开始互称了。《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载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灭魏,迁孔氏南阳……家致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地理志第八上》第一次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水经注》也说:“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此类记载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最后要说的是,“隆中”到底在哪里,答案已经明确了。虽然襄阳和南阳的争论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