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在外面受了氣,自己回來卻向家裡人發脾氣,這是什麼心態?

萌妹子軟軟


首先、學會反觀自己,知道作為人最希求的是什麼?我認為人最希求的一定健康和長壽,怎麼樣才能健康長壽,一定要學會大度。不要和他人樹敵,學會既善待自己又要寬容他人。看人家好樣子,不看人家壞樣子。這樣不僅不會在外邊受氣,更不會回家發脾氣。佛家有一句話“火燒功德林”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千萬不要擋掉自己的福報,失去福氣就是失去幸福。有容乃大。

1、為什麼寬容?

2、知道是指人的格局。

3、也懂得包容是愛。

4、可是並沒有走進自己的心房。

5、一直停留在“心房”之外。

6、從新認識一下“寬容”兩個字?

7、明白道理只是一個人懂得其意義。

8、唯有一個人善於用心才能體現寬容的價值,寬容是自利利他。

9、慈悲。

10、智慧。

其次、懂得煩惱即菩提,不要活在是非中,活在當下幸福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1、無是無非無煩惱,有因有果有菩提。

2、閒談莫論人非,管好自己的嘴。

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4、遠離是非。

5、消滅是非。

6、行善積德。

7、不播種是非種子,保持一顆慈悲心,用關愛、分享和分擔代替是非。

8、少說一句話,多幫助別人。

9、激活慈悲心。

10、智慧。

第三、要什麼樣心態去面對人生、生活、生命,當我們讀懂這些,我們便明白自己的心在束縛自己,這種人生生活,生命的氣息不是想要擁有的,當下就會覺醒生命,應該用好心情、好心態、好態度、好語言去力行。正思維、去思考,善用“正念、正語、正行”去自利利他。就會解惑我們的煩惱和無奈,就會調節我們的心態由自私自利轉向自在解脫,更多的去幫助別人。

1、煩惱的本性是智慧,智慧沒有煩惱這個字眼。

2、煩惱無處不在,但是對於聖賢人不起作用。

3只對凡夫俗子才能發生奏效。

4、讓你把煩惱拿出來的時候,你拿不出來,量一量多重,更是不可能。

5、自己束縛自己的心。

6,煩惱即菩提。

7、心態。

8、換位。

9、慈悲。

10、智慧。



慈生慈學堂


生活中這種人挺多的。同理在單位比較“橫”的人回家對老婆孩子好好的。平常在單位的“老好人”回到家裡卻“面目全非”。因為在外面的人不是他熟悉和能掌控的,沒有安全感。他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對待他;而家裡人是他熟悉可以掌控的(或者是家裡人能理解包容他),所以有什麼不滿情緒會“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特別是在外面受氣之後回家發脾氣就更厲害,這就是他在找“平衡”,不然他在外面受的氣沒有出口就會鬱積在心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是對其本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也傷了家裡人。


中醫在身邊


謝謝提問。


心理學中有個防禦機制叫做轉移,就是指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慾望或態度轉移到另一個較為安全的對象上,而後者完全成為前者的替代物。

這種替代物很容易出現在父母,或者家庭成員中和我們比較親近的人身上。因為在他們那裡,我們會較多的安全感,所以很多時候,在外受到的委屈、不甘等等負面情緒會回到家中爆發。

不可否認的是,國人都較為內斂、含蓄。但這就會導致我們無法將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較為順利地表達出來,於是,發脾氣成為了一個很直接的方式。

這其實是我們內心焦慮的一種體現。如果在這點上,我們能有所覺察的話,就會知道發脾氣的人其實是在傳遞一種想法,ta需要被人看到,被人關心、被人陪伴。

發脾氣是一種很消極的溝通方式,很無奈的是有些人本能的首選項就是這個。

發脾氣其實也是一種向內的攻擊,就是對自身的攻擊,因為我們都知道發脾氣其實是傷肝的,在外受到的委屈,需要發洩才能讓自己好過一些。但往往一半對他人(表達對原先那個對象的不滿),一半對自己(表達對自己的不滿,但這往往在潛意識中,很難被覺察。)。

最後,作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如果有一天遇見家人回來後,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發脾氣,我們可以換一種理解方式,就如《非暴力溝通》中所提到的: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