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築典範,九廳十八井的“國保”單位

客家建築典範,九廳十八井的“國保”單位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集《詩經》,文辭優美,意境深遠,雖然距今兩千多年,因古漢語音調的變化,如今讀起來已經不太押韻,但這並不妨礙《詩經》中流傳下的或纏綿悱惻、或激昂壯闊的情調,仍然引起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從簡約的文字中感同身受,通過文字穿梭到數千年前的時代,去體會古人的所思所想。

儒家聖人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三百,指其大略而言,實際上詩經存留名目之詩有311首,剩餘《南陔》、《白華》、《華黍》、《崇丘》、《由庚》、《由儀》六篇雖有名目,卻無內容流傳,迄今為止最早解讀《詩經》的漢代著作“毛詩”中論及此處,說道:“:《南陔》,孝 子相戒以養也。……有其義而亡其辭。”

“《南陔》廢則孝友缺矣,《白華》廢則廉恥缺矣……”其它亡佚諸篇亦各有其義,後世很多人為此爭論不休,有人覺得這六篇只是純粹的音律,而沒有相對應的文字;另外一派則覺得,這六篇在上古之時,是有文字的,只是後來正好失傳了而已。

晉代之時,發生了一件中國考古史上的大事,在汲郡一處戰國大墓中出土了眾多文書,因為蘊含著大量春秋戰國的珍貴史料、文章,成為不可多得文化遺產。戰國的文字和晉朝已經大不相同,經過當時著名的學者束皙、荀勖等人的訓詁,最終匯聚成冊。


客家建築典範,九廳十八井的“國保”單位


這位束皙大學者也是晉代大文學家,憑藉博學多才的知識,以及多年的古文研究造詣,補足了《詩經》中的殘篇“南陔、白華”,後世雖對此多有異議,但此詩流傳甚廣,因其宣揚孝敬父母之道,影響了上千年來的莘莘學子。

束皙曾經在序文中說道:“ 與司業疇人肄修鄉飲之禮,然所詠之詩,或有義無辭,音樂取節,闕而不備,於是遙想既往,存思在昔,補著其文,以綴舊制。”闡述了自己補足《詩經》殘篇的原因。

“循彼南陔,言採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這首“南陔”說的是孝子採集蘭草奉養父母,情深意切,此詩補足之後,以其真摯深情的內容廣為流傳,後進學士多以“採陔”、“蘭陔”、“南陔”為孝敬父母之典故。

在今天的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內,一座佔地12000平米、規模龐大的客家宗祠建築,其規制完整的九廳十八井結構,屹立在深山老林之中,給過往的遊客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

“採陔公祠”便是這座建築的正式名稱,其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是紀念當地名門望族江氏十四祖江耀香所建之祠居合一的公祠建築,江耀香,別號“採陔”,其門在當地為書香門第,素有“父子雙貢生,一門七進士”,可見當時江氏家族在科舉上的春風得意。

宗祠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其飽含“慎終追遠”“敬天法祖”的傳統節義精神,江氏十四祖號“採陔”,其意不言自明,是告誡子孫後代,要孝養雙親、繼承祖先遺德、行事不可辱沒先人,其中包含豐富的“忠孝節義”之道,宛如《詩經》中的名篇,歷久彌新。


客家建築典範,九廳十八井的“國保”單位


2019年10月,“採陔公祠”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