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来源百度百科。

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中庸思想,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今天第三章的学习只有一句话:“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虽然只有这一句话,但是可别小看了它,纵观中庸全篇,没有找到其他的连用两个感叹句的话,可见这句话对于《中庸》的地位之重。

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其至矣乎!至,意思是是极点,最高,也就是中庸是最高的德行,蕅益大师曾也曾在批注中说:”中庸是大本达道,所以为至“那么大本又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性,大根本。那么何为达道?达道就是指通往自性的那道路。所以就是说通往自性的那条道路,中庸是大根本。可见中庸之道乃是这世间的最高道德。

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民鲜能久矣!我看好多人对它的解读是,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而我个人见解”久“,不是指时间的很久了,而是作动词来讲,意思就是大家很少有人能对中庸之道坚持很久,因为第一节我就说过,中庸即中和,那么何为中和?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则,遵循自己的本性做事,不能因为外在的利益驱使而遗失本性。而往往在许多人的人生之路上,受外界利益驱使而放弃坚守本心,摒弃中庸之道。

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吾所谓中庸之道,而非程颐说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亦非朱熹说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即凡事求其两者之间,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那么在就会让人联想到中庸之道就是取其中间,展现在数学几何上就是中间点,不偏不倚难免使中庸庸俗化了不少。

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另外还有好多人认为中庸的解释源于:《论语》中有这么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句话,为后世许多人解读什么叫中庸,也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所以,人们纷纷都把不偏不倚解读为中庸,而不偏不倚之道,解读为中庸之道。

你如何解读,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而在我看来,中庸之道没有那么复杂化,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任何人都能达成的道,只要他不受外界利益所诱惑,遵守本心的原则,就能达到”中和“,就能成为圣者贤人,而这就是最高品德,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遵守自己本心做事情的人少之又少,多少都会被外界所影响,故

”民鲜能久矣“

码字不易,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原创作者:国学风云会

喜欢作者的,别忘了动一动小手点个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