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不約而同!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互聯網大佬們跨界佈局農業,響應鄉村振興的政策號召,以實際行動支持農業發展,既容易獲得政策扶持和資源傾斜,又能瞄準萬億級農業消費市場的前景,為平臺帶來巨大的新增流量和數據。這股潮流一時方興未艾,從2009年丁磊宣佈進軍養豬業以互聯網科技改變傳統養殖業開始,到了馬雲、劉強東這兩個頭部平臺的大佬身上,更是以一套組合拳的打法,全產業鏈的佈局,讓人印象深刻。

同樣是頭部頂尖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同樣的跨界從電商做到農業,同樣是做到線上和線下並進:阿里巴巴有盒馬鮮生,京東有7Fresh;阿里巴巴有未來農場和盒馬村,京東有京東農場;阿里巴巴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領域的ET農業大腦智慧養殖,京東就推出智能養殖解決方案,開始人工智能養豬。就連一堆讓人眼花繚亂的概念、口號和計劃:阿里巴巴有“村淘”計劃、“畝產一千美金”、“千縣萬村”計劃,京東有“3F戰略”計劃、ABC計劃,都讓人看出來有大同小異的味道。

人們不禁要問: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不約而同!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阿里巴巴更輕,京東更重。馬雲在前面探路,劉強東相機跟進,再加進自己的特色。馬雲出身城市,很少直接“下地幹活”。出身農村的劉強東則是被有人稱為“IT大佬中最具鄉土氣息的企業家”,“擼起袖子”直接上。他較早就選擇直接進軍農業,直接參與、甚至投資切入到了農業產業鏈的最上游——生產領域:養雞養鴨養牛,還做了重資產的田園綜合體和一萬多平米的京東植物工廠......

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不約而同!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讓我們嘗試梳理一下,從阿里巴巴到京東佈局農業、推進產業改造升級的思路。

1、瞄準農業和農民增收的痛點問題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和眾多平臺的搖旗吶喊、重金投入下,包括生鮮電商、高科技農業、數字農業在內的新農業可謂熱火朝天、喧囂得很。然而經過多年發展,大家發現,農業的痛點問題越來越突出。做農業,不讓農民賺錢不行,不解決流通和損耗問題不行,產品種不好不行。具體來說,這些痛點體現在:

第一個是在土地上種什麼更有價值?這個問題普通農民很難回答:他們要麼是傳承多年來習慣,要麼是根據收購商們的需求,雖然每天對土地深耕細作,卻往往因與市場脫軌產銷不對路而導致滯銷。要想換產品?難!因為農產品往往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以上的種植期,試錯成本很高。

在市場問題上,農業是否可以像製造業一樣,根據市場需求彈性決定生產什麼,快速調整方向,選品、設計、研發、製造?電商消費大數據,賦予了這種可能。

第二個是農業生產效率低。農業的科技化、機械化還不夠高,生產過程粗放,資源損耗大,浪費大。

第三個是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近年來一直是農業從業者和消費者最關注的議題。

第四個是農產品需要提升價格和附加值。農產品缺乏品牌,附加值低,賣不起價是普遍現實。

第五個是流通環節過多,損耗太大。農產品區別於工業品的最大特徵是鮮活性,易損、易腐。即使糧食這樣的耐藏型農產品,儲藏環節的損失也在8%至10%,更不要說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通常在20-30%。據說前幾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的損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為3%、甚至更低,相差十倍之多。

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不約而同!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京東、阿里等各大平臺的方向,也越來越聚焦這幾大方面。

2、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的3個思路

業內人士分析,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佈局農業,在農產品的生產、營銷和產供銷一體化上,有3個思路,值得思考:

思路一、既把農產品賣出去,又幫助農產品建立溢價。

阿里和京東都有線上的巨大流量,近年來興起的農產品電商、直播帶貨都被玩得風生水起。線下也有零售渠道如盒馬鮮生和7Fresh等。賣產品不是問題。

尤其是阿里,2019年,阿里全平臺農產品上行突破2000億元,淘寶天貓穩居中國農產品網絡零售第一平臺。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佈的《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在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上,2018年,天貓、淘寶共佔據75%的市場份額,是其他受調查電商平臺總和的三倍。《報告》評價:無論從農產品的網絡零售額還是銷售量來看,天貓、淘寶平臺依然是縣域農產品線上銷售的主渠道,其他電商平臺在短時間內難以趕超。

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不約而同!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但是,光把種植出來的農產品賣出去還不夠,因為對農民來說,土地產量有限,一個種植季往往只能種植一樣農作物,就算賣光可能也賺不了幾個錢。農民真正的痛點是什麼?解決農民增收的痛點是賣起價,附加值不夠高。

農產品可以具有高的附加價值麼?當然可以。如有機農產品、深加工、原產地品牌等等,陽澄湖大閘蟹、東北五常大米、褚橙等少數農產品的附加值都比較高,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可以被複制到更多農產品身上。

要提升農產品的價格,一靠生產端。二靠品牌。三靠市場營銷和自身的平臺優勢。

思路二、跳出賣的思維。在消費升級時代,幫助農民,從“賣得好”轉向“種得好”。

儘管“賣農產品”是時下最關鍵點,但消費者需要“更好的產品”。如果單純只是幫助農民“賣得好”而非幫農民實現“種得好”,潮水退後,中國農業的難題依然存在。提高生產效率,瞄準食品安全,高舉綠色生態農產品成為大家不約而同的旗幟。

首先是生產端用訂單農業把控或自建種植基地,從源頭推廣標準化,用科技賦能:現代育種、無人機植保、機器耕種收割、智能灌溉還是有機肥。用互聯網+科技提高生產效率,用大數據和溯源技術解決食品安全,成為兩大巨頭農業不約而同地促進生產端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不論是阿里的ET農業大腦智慧養殖,京東的智能養殖解決方案,不論是阿里的盒馬村,還是京東農場,數字化、標準化,溯源化,都成為兩者的共識。

互聯網大佬佈局農業,不約而同!京東和阿里巴巴有什麼不一樣?

其次,通過品牌打造、生產技術、健康有機、深加工、原產地品牌,包括讓產品具備人格化標籤等,提升農產品價格,讓農產品得到溢價。

思路三、全產業鏈投入,產供銷一體化。

當下,京東、阿里電商平臺都是全產業鏈佈局農業,從生產、渠道、物流、技術、資金、營銷等全方面,進行資金和資源的重磅投入。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業全鏈路和高科技改造。用電商消費的大數據解決市場問題,讓農民種植有的放矢。通過自建物流冷鏈體系,減少流通環節,減少損耗。然後通過品牌打造,提升農產品採收和銷售價格。

從生產基地到科技賦能,再結合物流體系,到全域營銷的品牌打造,再到電商直銷,阿里和京東都有產供銷一體化的一攬子方案,系統解決農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阿里巴巴到京東,頭部電商平臺改造農業,其實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自建種植基地,從源頭推廣標準化,從生產源頭提升質量和效率;二是構建“產、供、銷”一體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