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七月,貴州公交車墜湖事件引起社會轟動。


事發後,新聞媒體追蹤報道中“強拆”“工資低”成為案發動機的猜測。


不少有網友評論:“這是又來洗白了嗎?”


最終,警方定義此次事件為“向社會的蓄意報復”。


犯罪者的想法已經無法追溯,只是想到在「惡」發生之後。


我們是否要去叩問一下:惡的產生源頭?


這部劇,或許能給我們些許啟發。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01 - 加害者與被害者


故事開始,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 飾)在法院門口接受記者採訪時被潑糞。


動手的是受害者家屬,他們大喊著:“你這個人渣。”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因為王赦幫殺人犯李曉明進行辯護。


兇手李曉明在電影院中開槍掃射,共造成9死21傷的悲劇。


這樁無差別惡性殺人案,是臺灣近五年來死傷最多的案件。


故事發生在殺人案發生的兩年後——


品味新聞臺主管宋喬安(賈靜雯 飾)在那場慘案中失去了兒子,兩年來一直沒走出傷痛。


她變成一個懟天懟地的“霸總”,待下屬極為嚴苛。


婚姻狀態亮紅燈,和女兒關係不好。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兩年前,本來陪著兒子在電影院看電影,她想著稍微放鬆自己,出去喝了杯咖啡。


偏偏就是那幾分鐘,槍聲響起,奪走了她兒子的生命。


從此之後,她就陷於罪惡感無法自拔,想象如果當時沒有離開那幾分鐘,或者就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除了受害者家屬,鏡頭還聚焦到一組經常被忽略的群體——加害者家屬們。


我們常常認為孩子的過錯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家庭出了殺人犯,父母是連帶責任。


就像劇中李曉明的媽媽所說:“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裡,我把小孩教錯了?全天下沒有哪一個父母,要花20多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殺人犯家屬”的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解除了。


逃避是錯,出來賠償、道歉、下跪也是錯的,沒有人相信他們所做的一切是誠心。


他們隱姓埋名躲到鄉下,小心翼翼生活。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兇手李曉明的妹妹為了走出案件的陰霾,改名為李大芝(陳妤 飾)。


在老師的推薦下,她陰差陽錯來到品味新聞臺,成為宋喬安的下屬。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李大芝小心翼翼工作,在李曉明被判決當天的情緒外露,還是被宋喬安發現與兇手的關係。


她派記者跟偷偷蹤拍攝李大芝,隱姓埋名生活的李家父母再次被曝光。


對方憤怒衝到電視臺責問——我和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宋喬安崩潰說:那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慘嗎?


太慘了,而且這是一道無解的題。


受害者家屬,無法接受至親離開的悲痛;


加害者家屬,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為犯罪的親人贖罪。


於他們而言,這都是曠日持久的苦痛。


02 - 司法與民意


所有人都急切希望判處張曉陽死刑時。


社交媒體上認同“難道我們的納稅就是養這樣的人渣一輩子嗎?”這樣留言的不在少數。


在現實社會中,特別容易要求人們去站隊,來去判別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為壞人辯護就是幫兇,犯罪分子的家屬也是罪人,剖析犯罪分子的悲慘背景就是在洗白.....


我們總是喜歡用“二元論”,用非黑即白的觀點表達觀點,貼標籤分辨好人與壞人。


而為殺人犯辯護的王赦在人們眼中就是另一名惡徒了。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潑糞、騷擾短信,還有向家人的社交媒體發出死亡威脅。


這樣惡劣的輿論環境中,就連家人也不懂得他在堅持什麼。


在王赦看來,一報還一報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解決了“惡人”,不意味著惡就結束了。


他認為:對無差別殺人的預防,是瞭解事件背後的真相。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所以他想讓張曉陽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研究悲劇發生的邏輯。


然而法院突然繞過其他案件,判決張曉陽死刑。


在辯護律師,家屬都來不及反應時候執行判決了。


王赦十分憤怒,他認為政府不應該為了平民憤,就快速結案。


民主與法制不應該跟著犯罪陪葬,即使罪人也應該享有基本的人權。


但也有觀眾質疑,律師所堅持的“正義”是不是一種極端的偽善


哪怕弄懂了殺人犯腦子裡想的是什麼,這些慘案就不會發生了嗎?


藉由這個角色的困境,也向我們提出的疑問。


但編劇不可能給我們一個答案。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03 - 媒體與輿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了媒體的現狀:搶新聞、標題黨、片面式的報道......


一切都是為了收視率。


例如將“女大學生被撞死”新聞中的“女大學生”更改為“高材生”;


在沒有任何信源支持下,播出普吉島爆炸的新聞,但後續被證實為假新聞;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就像第二集發生了一場挾持案,嫌疑人抱著一個黑色大包進入了幼稚園。


記者採訪圍觀的居民,他們說——是精神病啊


在沒有任何資料核實的情況下,電視臺就播出新聞“驚傳精神病挾持幼童。”


包括媒體報道“害資方損失三千萬”,實際上也是從未求證,子虛烏有的事情。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媒體引導輿論,簡單粗暴將某個群體標籤化。


就像精神病醫生所說:“你們老是喜歡將病人說成不定時炸彈。”


當代人喜歡從新聞媒體去了解真相,如果新聞不夠客觀、公正,病友們回到社會上很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當我們以上帝視角觀看時,很容易看到各方情況,看到更完整的全貌。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由於媒體報道、個人生活經驗等等得到片面,甚至扭曲的結論。


人不是全能先知,所以每次輸出觀點時,都應該更加謹慎。


而媒體在報道時,更應該堅持新聞底線。


不然,我們都可能在某一瞬間“作惡”。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04 - 我們是否會成為那個“作惡”的人?


我們究竟離“惡”有多遠呢?


劇集開頭YouTube評論,也展現了各種網絡暴力。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現實中網絡暴力也普遍得令人心驚,不必說明星的生活會被網友用顯微鏡觀看,就連普通人的言論也很容易被狙擊。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早已研究過這種現象:群體數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責,所以他們對於道德約束就會消失。


所以會有那麼多不明真相、極具主觀性的謾罵。


這些站在道德高地譴責罪行,會讓個體在一瞬間覺得自己善良高大。


在網絡的匿名保護下,許多人的惡意行為,不必擔負任何後果和責任。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惡”,打著“正義”口號的集體狂歡,最終變成了加害者。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人性是複雜的,好人與壞人難以辨明,好人與壞人的界限也並不是那麼明顯。


劇中提起很多的疑惑其實都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就如主創在闡述片名標誌設計時所說——

“我們”的字體比“與惡的距離”更大,而其中的“惡”並不是單一特定的罪人,而是要強調“我們”與自己心中惡意的距離。”


吹爆這部華語9.5高分神劇,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警惕內心的幽暗之處。


警惕別讓自己成為了「惡」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