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这段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聿剑培训师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犯的错误都是不一样的。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出哪些地方违反了仁义礼智信,从而加以纠正。

孔子这个识人的方法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是从事物的反面来求答案。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只要看到了美善的一面,同时也就明白了丑恶的一面。就像孔雀开屏,既展现了美丽的羽毛,又暴露了大后方。

孔子的这种世界观,体现了“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工作业绩评定,还是寻找婚姻伴侣,如果从正面不好判断,就反向掂量。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德为先的原则,可以借鉴孔子“观过”之法来考察,现在干部任用的公示期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显示了社会监督的威力。

很多战役也是如此,正面进攻不成,就换个打法试试。《三国演义》里定军山一战,就是黄忠采用了法正的建议,绕道到了定军山对面的山上,把夏侯渊引诱下来,将其打败。

孔子的这个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一己之长,克人之短”的战术思维。在乒乓球比赛中,“观过”就是找对手的弱点。如果对手喜欢退台,你就用短球对付;如果对手反手差,你的落点就望他的反手里送。俗语说“打蛇打七寸”,这个“七寸”处就是致命处。


环评红楼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这段话意思是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孔子给出了一个极为特别的识人技巧,那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来了解他。

这个方法有着出人意料的准确性,有时要比形貌识人法、神态观人法、细节观人法、交友观人法还要管用。

人能通过行为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但很难在犯错上掩饰自己人性上的善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好恶。

那些粗暴虐待他人的人,秉性肯定是凶残的;那些索贿受贿的人,必然是贪婪的;那些冒失犯错的,肯定有勇敢或莽撞的性情。从他们的错误或过失中,不难察觉他们的本性。

择人与用人多为领导者在和平时期对下属的鉴别和重用。在此,领导者也可以采用“察错识人法”,来观察、识别或者提拔人才。

比如,君子待人宽厚,就算自己有过失,其原因恐怕就是过于宽厚了。但是,小人则不同了,他们心存奸险,若是有人犯了错,他们肯定会小题大做,闹得满城风雨,这种方法在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时候非常实用。因此,领导者在择人时,不妨从观察过错入手,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



Forest医生祥子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大意是,孔子说:“人的过失,有各种类别。主要因素在于个人的品性不同。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失,便可以知道他的内心仁或不仁。”

识人很困难,但是身在社会中的大家,必须具有识人的本领。《论语》里面就有识人的具体方法。

要识别一个人的品性,看他造成过失的动机!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过失。但是,要具体的来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分辨出一个人仁不仁!

有的人,犯一些过失,是无心之过,当他人提醒或者自己意识到以后,便进行了改正,这不能算不仁。反而,证明对方很有自觉性,认真改过。

有的人犯了过失,即便是无意的,但是即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做任何改正,继续自己的错误或者过失,这样的人,便是不仁。

说到底,人,要自己真心实意的改正自己的过失,才真有用,否则,无论是怎样狡辩和伪装,都是不仁的!

所以,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实实在在!错了就得真心改过,真正的弥补过失!否则任何作为都是徒劳的!都是自欺欺人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要多读书学习,多向圣贤学习,学习人家的高尚品德,严谨的做人做事的作风,脚踏实地的谦虚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