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大三了,但人情世俗非常差?怎麼辦?

墨道書法


大三的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實際很正常,做父母的不要著急。

  • 孩子大三了,說明孩子之前一直在校園裡生活。那麼他接觸的人不是老師就是同學,實際上這兩類人群都是比較單純的。孩子長期與師生接觸,在校園中長大受此影響,不懂人情世故很正常
  •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甚至就連學生自己都往往會認為是自己的主要目的是去學習,而不是去學習如何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那麼不懂人情世故也就很正常了。
  • 還有就是待人接物的能力培養,往往需要生活歷練並獲取經驗。除了直接經驗之外,還有間接經驗的獲得。而間接經驗往往是孩子從受父母身上學習的。如果父母的處事方式非常的合理,孩子有可能會學到。可是,好多父母自己的能力就不突出,那麼孩子又能學到什麼呢?

雖然孩子大三了,不是很懂人情世故,但是有一點是比較好的。你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至少早點認識,早點補救,那麼相對其他人來說,這就是優勢。

具體的做法可以這樣做:

  • 可以找自己的孩子談心,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要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遇事可以尋求父母的建議,但是要自己拿主意。也許他剛開始無所適從,但是時間長了,孩子一定會慢慢的成熟。
  • 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遇到事情是,父母一定要非常淡定,儘量以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進而影響自己的孩子,讓孩子間接學習。
  • 我推薦幾本書,如《菜根譚》、《曾國藩家書》、《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弱點》、《我不是教你詐》等都是很好的書。孩子看了之後,至少能明白了世間百態,人情世故。雖然這些不足以直接改變人生,但至少可以影響孩子,讓他可以知道如何借鑑我們中國人處事的方式。
  • 父母要學會放手,多鼓勵孩子去接觸社會。畢竟已經大三了,可以去找工作單位實習,或者找兼職進行鍛鍊,讓孩子慢慢的瞭解社會,融入社會。

總之,現在的孩子普遍被父母保護的太好了。看著年齡不小了,實際上心理年齡卻很小。遇到了事情,處理方式比較幼稚。可是孩子越這樣,父母越擔心。其實父母要學會放手,趁著孩子還在學校,多讓他鍛鍊,多接觸社會,不要怕吃虧,只有這樣才會正真的成長。


高考最前沿


學生時期以學業為主,人情世俗是次要的事情。學生把成績搞上去,把專業學得紮實一點,甚至能寫點論文或搞點創新,那比把人際關係搞得八面玲瓏要強得多。

至於人際關係,懂得相互尊重,不卑不亢,平等交流,相互包容,學會換位思考,儘量不在人前人後評論他人的不足,寬宏大量,對人有愛,對事認真,也就夠了。

社會上繁文縟節大多,作為學生,太社會化了也不一定就好。太超凡入聖了也很難。

作為父母,擔憂他進入社會因不懂人情世故而吃虧,這種擔憂一方面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另一方面,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甚至給孩子平添又一個煩惱。為什麼說是多餘的?因為孩子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切身生活體驗,從實踐中得到悟性與成長的。你絮叨多了,既影響自己的心態,又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種心理現象:越是擔憂的事情,越有可能發生。所以,還是少擔憂的好。

作為父母,最好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人際關係,引導他觀察社會,識別人性,具備基本的自我保護與是非判斷能力。擔憂孩子,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的能力。讚美與肯定孩子,比批判與否定孩子,教育效果要強得多。

假如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吃了虧,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本人的錯。在精神與人格修養領域,社會上很多人是在退化的,只有少數人在進化。用世俗觀點看問題,不一定就全對。目前這個時段人們的處世準則在若干年後不一定就能行得通。未來的社會將會有新的範式與面貌出現。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多,玩伴少。孩子們喜歡與手機電視電腦打交道。但是,現實的社會生產與生活,不僅是由人與機器打交道,更多的是由人與人交往來推動前進的。人機交流是簡單的,人與人交流是複雜的。鼓勵孩子不懼交往,主動學習交往的底線與準則,無需擔憂孩子不懂人情世故,是父母最佳的選擇。


汪紅英名班主任工作室


1、“經歷”是成年後學東西的重要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成長,所有建議您讓他多出去走走,經歷一些人情世故,自己就懂了。比如交往異性,與不同的人來往,一個人去旅遊,去闖蕩。

2、在他身上可以施加適當的壓力,簡單來說就是責任,讓他懂得什麼叫做責任,遇到事情自己解決,自己負責,這樣就會提升各種各樣的能力。

3,多給他獨立思考的機會,可以什麼事情都先讓他思考,再一起解決。


我自己也是這樣成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