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戰國時期的白起,當最後秦王要你自刎時,你會怎麼辦?

從球聊起吧


簡介

當時是暮年的白起,對上暮年的親昭襄王。我感覺白起肯定是不想死的,因為沒人願意輕易的結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他已經行將就木了,他仍舊想求一個壽終正寢。但是親昭襄王賜給他御賜寶劍讓他自殺的時候,他還是自殺了。如果是我的話,我想跑,但是好像我跑不掉,我估計還得死。

為何要白起自刎

這個事得從長平之戰說起。當時秦國攻佔韓國的野王,韓國的上黨郡變成了一塊飛地,於是韓國國君準備割讓上黨郡向秦國求和。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卻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以期望秦趙開戰,以謀求利益最大化。趙孝成王在見到這到口肥肉時有點禁不住誘惑,在向平原君趙勝徵求意見,君臣統一想吃下這口肥肉。於是趙國理所當然的接收了韓國的上黨郡。

親昭襄王哪受過這氣,於是紛紛中派遣王齕率領大軍進攻趙國。趙國派遣大將廉頗率軍抵擋,在長平雙方展開較量。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趙軍初戰不利,於是廉頗立馬調整戰略部署,開始進入防禦陣地。

兩軍在長平這裡一耗就是三年,期間耗的雙方都是人困馬乏。但是秦國的求勝意志更加的堅定,趙孝成王率先感受到了消耗戰的壓力,年輕的趙孝成王開始沉不住氣,於是昏招頻出。在求勝心切的情況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年輕的趙括換上老將廉頗,以期望能速戰速決。

秦國在反間計得逞之後,隱秘將武安君白起送達前線,替換下將軍王齕。白起首戰巧妙的抓住了趙括求戰心切的心理,佯裝敗退。趙括乘勝追擊,率領大軍傾巢而出,想和秦軍決一死戰,結果被秦軍包圍在山谷之中。趙括堅守數月之後,求援不得的情況下,發起自殺式突圍,最終戰死。

趙軍慘敗,武安君白起坑殺趙卒四十五萬,一舉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

白起請求率軍攻打邯鄲

長平之戰勝利之後,白起提出一鼓作氣對趙國邯鄲城發動進攻的建議,被親昭襄王回絕。親昭襄王認為此戰秦國也損失慘重,貿然出擊怕被其他諸侯鑽了空子,加上范雎也怕白起屢立戰功壓自己一頭,也向親昭襄王建議修整之後再戰。

一年後親昭襄王命令白起率軍攻打邯鄲,白起不從。認為此刻趙國軍民一心,出戰必敗。親昭襄王直接派王陵率軍前往。邯鄲之戰果然進行的不順利,趙國向魏國、楚國等積極斡旋,請求援助。並且趙國軍民一心,秦軍在前方連連失敗。

親昭襄王再三請求白起怪帥出征,白起均闡明利害,表示誰去都不行。後來就慢慢的演化為,王讓你去,你竟然不去。你心裡還我這個王沒有的問題。白起最後也是騎虎難下,他去了打勝了,講不過去,秦王會說,早讓你去你不去,也證明白起自己錯了。如果打敗了,秦王就認為他沒有竭盡全力,依舊是個死。白起將自己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

秦王最終對白起失去了耐心,一封遷徙令將他趕出咸陽,但是後續又擔心白起率軍反叛於是又追贈一柄寶劍,讓他自殺。白起最終自殺身亡。

我是白起我怎麼辦

如果我是白起的話,我貌似面對自殺的最後一步也只能如此了。因為那時候既沒有軍權也沒有幫手。雖然我也不想死,但是為了自己的家人,還是自殺,以保留最後與君主的那一層面子不至於被撕破,撕破了臉弄個誅殺九族就不好了。


如果在一開始親昭襄王提出去打邯鄲之時,我覺得那時候還好操作,可以先答應秦王以求得好感,之後根據戰爭的進程再進行調整,畢竟戰爭誰也沒辦法保證次次勝利。該去還是要去的,萬一能打贏呢。

結果白起直接拒絕讓自己處於一個尷尬的處境之上,白起要面子,秦王也要面子。所以最終白起只能以死亡結束。


李時針的時針


若我是白起,我將心甘情願的伏劍自殺,當然,這和所謂的“忠君”無關,只是我對這土地、這國家、這人民愛的深沉。因為,對於彼時的秦國而言,我不死則秦王不安,我不死則秦國不安,我不死則天下不安。

一:秦昭襄王並非昏君,遠不是區區應侯所能蠱惑的

認識環境的產物,對於父母、兄弟、舅舅都是傑出的政治家的秦昭襄王而言,他的實力早已被一再證實。所謂“奮六世之餘烈”,其中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昭襄王的功勞應該是最大且最不可被忽視的。因為,如果不是雄才偉略的昭襄王毅然決然的打了足以改變天下氣運的“長平之戰”。即便強秦足有包舉宇內的實力,在面對強悍無匹的趙軍時,怕也難以得志于山東,笑傲於天下吧。

故此,歷史上的秦昭襄王絕不是電視劇裡所表現的那麼懦弱,他的強悍霸道、他的尖銳果敢顯然是超出我們既有的影響的,就此而言,區區應侯“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的讒言又豈能達到鼓動昭襄王誅殺白起的作用。

換言之,殺白起,本就是昭襄王心中想做之事,只是假手於應侯而已。就此而言,如果排除範睢早已知道昭襄王心意而可以迎奉的可能的話,那素以智計著稱的應侯無疑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昭襄王利用了,並在自以為奸計得逞的喜悅中默默的背起了昭襄王甩來的黑鍋。

二:秦昭襄王為什麼非殺白起不可?

既然昭襄王不是因為應侯的讒言誅殺白起,那麼他又為什麼非殺白起不可呢?在我看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面子問題: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曾經有過挾勝而功邯鄲,試圖一舉滅趙的打算,但因為身在後方而不知戰況實情的昭襄王輕信了應侯範睢“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建議,迫使正磨刀霍霍向邯鄲的白起錯失了一舉亡趙的良機。而在白起歸國稟明情況之後,心生悔意的昭襄王於是有了命令再次起兵攻趙的打算。但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白起卻以“趙不可得矣”的理由一再拒絕昭襄王的任命。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惹惱了一向剛強霸道的昭襄王,但臣有大功,不能枉殺的客觀現實又迫使他不得不按捺住躁動的心緒,靜待王陵攻趙的結果。

但事態的發展顯然一如白起所料,氣勢洶洶的王陵軍團在邯鄲城遭遇了趙軍和五國諸侯聯軍的兇猛抵抗,素以輕捷善戰著稱的秦軍徒勞無功,一敗塗地。諸侯聯軍亦隨之而追至函谷關外,向來張狂的秦國不得不閉關自守。殘酷的事實已使得昭襄王倍感丟人,但就在他羞惱欲死的檔口,竟然又聽到了白起說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的風涼話。於是業已惱羞成怒的昭襄王隨意找了一個藉口,將這“自以為是”的白起貶謫出京,並最終假借應侯之手將其誅殺。

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換言之,在整個誅殺白起的過程中,英明強悍的昭襄王自然是知道自己理虧的,但最終,君王的臉面和形象還是戰勝了他對名將戰神的痛惜。

2、岌岌可危的國際形勢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就白起所言來看,秦國雖然是戰勝國,但這場事關氣運的大戰終究還是使秦國元氣大傷。於是,當秦國再次傾巢出動準備滅亡趙國,一舉打開東出之路的時候,業已看清天下形勢的六國諸侯紛紛清醒過來,在信陵君魏無忌的率領之下,六國聯軍不僅成功打贏了邯鄲保衛戰,更是一路乘勝追擊攻到了秦國的門戶——函谷關。

如此一來,原本因為大勝而漸生驕縱之心的昭襄王就不得不再次考量天下形勢,於是,當他再次邀請白起出徵狙擊六國聯軍而被拒之後,他也就只能以犧牲白起來換取六國諸侯的諒解(或者說寬釋)。換句話說,白起的死,並不似昭襄王甘心情願而殺之,而是秦國與六國妥協的結果。因為,在當時天下諸侯的眼中,白起時秦國手中最鋒利的武器,既然滅秦無望,倒不如趁勢而迫使昭襄王將白起斬殺。畢竟,對付大戰方畢,元氣未復的秦國的實力,他們還是有的。

3、妄作小人的應侯

在《史記》的記載中,是應侯範睢直接促成了昭襄王斬殺白起的舉動。但在我看來,這種層次的爭鬥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外部原因而已,倘若昭襄王真是這樣一個昏聵悖亂的君主,他也就不可能有打響“長平之戰”的勇氣和魄力了。

三:唯我白起死,爾後大秦可安,天下可定。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這是被記錄在《史記》中的白起所說的一段話,就其內容而言,表面上看是“因果報應”的“宿命論”。但如果聯繫實際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白起所言,大多是史實。

因為正是他在“長平之戰”後的“兇殘”,促使了六國諸侯的覺醒,從而使他們對秦國有了嶄新的認知,開始放下成見而再次走到一起,試圖“聯合抗秦”。而也正是他的“兇殘”,雖然起到了震懾天下的作用,但無疑也使秦國陷入了極其惡劣的國際環境,雖說當時天下征伐不斷,但也從未發生過如此喪心病狂的大規模屠殺降卒的事件。可以說,白起的舉動不但開了個很不好的頭,更是使天下百姓打從心底對秦國產生了厭惡和牴觸的情緒。

話說,國家之所以為國家,又豈能沒有百姓的支持,而白起此舉無疑是自絕於天下。所以,在想通了這些之後,接到秦王命令自殺的詔書時的白起自然也就沒有了其他的選擇。更何況,在面對輿情洶湧的天下諸侯時,只有一死才可以化解仇怨,才可以使秦國百姓得到短暫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要說“戰國四將”之中,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白起,雖說他屠戮百萬,血流成河。但為將者,又有多少能夠兵不血刃?再說,既已投身戎伍,生死亦早置之度外。之所以最喜歡白起,不僅是因為他無愧為“國之干城”,更因為他是“四將之中”最純粹的“社稷之臣”。


狐筆春秋


小編實話實說,肯定是不想死的。在死亡面前,小編是做不到當時白起那樣的氣魄,為了鞏固秦王的王位,不給六國留下話柄,寧願自刎也不願意逃命。

要知道當時的白起剛剛經歷了一場生死搏鬥,秦趙兩國的決定性戰爭:長平之戰。白起運用戰術得當,成功切斷了趙國的糧草供應,並把40萬趙軍分割包圍,在趙軍投降後,白起為了防止降軍以後發生叛亂對秦國不利,坑殺40萬趙國部隊。一時間整個戰國譁然,白起也成為了萬夫所指的對象。

秦王嬴稷其實很是欣賞白起的,白起有謀略有勇氣,有這樣的大將哪個統治者都是開心的。但是當時的形勢所迫不得不讓秦王賜死白起,面對整個國家的輿論壓力,還有其他六國人民口中的暴君,秦王心中也是很無奈的。

總結:在那個時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功高震主但是卻始終憂國憂民,這點秦王也是知道的,但是就是形勢所迫,不得不賜死白起來安撫秦國百姓的心。秦國百姓也不願意聽到暴秦這兩個字,用一個人的性命換取整個秦國的團結是值得的。所以白起才會自刎,給秦王一個臺階下,也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倘若小編是白起,實話實說,我可能會逃亡,因為我怕死,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會產生恐懼。

以上都是小編自己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補充,喜歡小編的可以點點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