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湘中集鎮的命運沉浮於近現代歷史的波瀾中

一座湘中集鎮的命運沉浮於近現代歷史的波瀾中

◀水府廟。資料圖片

河流在漫長的歷史階段裡,決定著一個區域的興衰。

這個區域,大到一國一城,小到一縣一鄉。湘鄉羊古市,這座湘中鄉鎮的命運,掌控在漣水河的手中。因水而生,因水而逝,關於羊古市的記憶裡離不開水的存在。在採訪中,我們試圖尋找那些具有共同記憶的 " 關鍵詞 ",來重構這座曾經的 " 往昔之地 "。

沒有漣水河,就沒有羊古市

地理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發展格局。在瞭解羊古市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它的地理格局。

羊古市地處群山環繞中的河谷地帶,在它的周圍有獅子山、大騾山相對,以及虎形山。在這個群山與漣水的中間地帶,又有龍船山、飛鳳山、牛形山等低矮丘陵。河對岸則有猛洞灣、白竹山等山丘。羊古市的主要發展區域,就在漣水與群山之間的沖積地帶。

大型城市群往往誕生於大流域中,廣袤的沖積平原和便捷的水運交通是建設一座城市的必要條件。湘江干流之上,有長沙、湘潭、株洲、衡陽、永州諸城。湘江的 14 條支流上,多孕育中小型城市,其左岸最大的支流漣水河上,有婁底市與湘潭。羊古市就在兩座城市的交界地帶的漣水河邊,可以說是漣水流域的咽喉孔道,獨特的地理環境成就了羊古市。試想,如果羊古市地處遠離河流的山間,大概率不會成為一座繁華的街市,充其量也就是一座小山村罷了。

在沒有鐵路、航空與高速公路的漫長曆史期,水運決定了區域的興衰。歷史上漣水河航運的發達,造就了羊古市的繁榮。湘中山區的貨物,經過羊古市,進入下游的湘潭,匯入湘江。物流往來,湘江上的貨物也要經過這裡上溯至湘中山區。

不僅僅是物流,人也是重要的因素。近代以來,湘軍崛起於內外交困之際,漣水河航道正是連接湘軍誕生地湘中與外界的主要進出通道。河流邊的集鎮羊古市,也因此捲進了近代史的波瀾之中。據說,咸豐年間,曾國藩的湘軍曾在此訓練水師,練軍山、造戈灣等地名因此而來。

羊古市的興起,也正是在近代。清代《湘鄉縣誌 · 卷一》的堪輿圖裡,就有羊古市的地名。從這張圖中可以清晰看到百川灌河的場景。從湘中群山中奔流來的漣水,在這裡與本地的河流匯合後直奔下游匯入湘江。據羊古市人、畫家甘迎祥在一本描述本地風情的書中所記:羊古市以前叫羊牯洞、羊古氹,後來才改叫羊古市。

羊古市並不是城市的 " 市 ",它是集市的 " 市 ",湖南有很多類似的地名。這種地名的演變,折射出羊古市在歷史上從山谷中的小村落到水運集市的一個變化過程。我們也由此看到一個集鎮從傳統向近現代過渡的歷史圖景。

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採礦業的發展,湘軍的崛起,歷史大潮湧動,漣水河流域從被歷史遺忘的角落,一躍而進入主場。羊古市這個漣水河流路上的小鎮,也受惠於此。據本地作家彭明志所言,其西北的芬水、毛田生產茶葉,其西南的坪山、花亭產煤炭、石灰,從下方溪口來竹、木、筍等物。因此,附近的商品在這裡彙集,然後乘水運抵湘鄉、湘潭、武昌、漢口等地,返程時再帶回那邊的南雜貨物,故羊古街上的交易從未中斷。

羊古市的人口非常密集,民國後期的不完全統計顯示這裡有兩千多人。比較大的姓氏則有謝、陳、肖、尹、甘、彭等。每戶都是自己的產業和宗祠。羊古市的商業則以南雜、百貨、布匹、藥材經營為主,豫豐厚、德豐裕、裕太和、裕厚祥、懷蘆、信和祥、天福齋、利源隆,財源裕等;有劉湘棋、洪吉公司、朱恆升、胡竹南、謝國芝等煤莊炭坊;有楊家咀、打馬山、飛鳳山、獅子山等幾十家石灰廠。

從羊古市老人們的記憶中,我們不斷聽到採礦場、學堂、關聖殿、碼頭這些名字。現代化的潮水,激盪著這座山間的小鎮。而傳統也依舊被保留,傳統與現代,交織在集鎮之上。

經濟也帶動了文化的繁榮。羊古市最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動有賽龍舟、打清醮、燒寶塔、耍獅子、聽戲等等。打清醮是我以前從未聽說過的祭祀活動。據彭明志所述,民國後期,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日前夕,從四十年代起,羊古清醮會由香主劉卓福在街上發佈告示,從初一到初六止打清醮,召集民眾、商戶捐款舉辦,捐款最多的為主持。清醮本是民間祭祀活動,其旨 " 本境平安清醮,自古歷來常規,酬答高天厚地,保證四方清平,初一掃街道,初二戒殺除葷,初三裝掛迎神,初四行香拜廟,初五遊舟告成 "。清醮活動在本地非常隆重,由家族及商戶捐款籌辦,地方各界人士應邀參加,是傳統樸實的民俗風情。

羊古市的文化活動背後都有家族及大商戶的支持,這也是傳統社會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活動組織方式。實力較強的大戶,往往擔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羊古市消失,棋梓鎮崛起,一條河流決定了 " 興衰存亡 "

歷史的發展,改變了河流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成為發展農業的第一要務。韶山灌區的修建,即是引漣水灌溉漣水、涓水、靳水、紫雲河四水流域 2500 平方公里範圍內的近 7 萬公頃農田。韶山灌區是上個世紀的宏偉工程,對區域的影響極為深遠。羊古市就在洋潭水庫的範圍之內。1960 年,水府廟水庫開始蓄水,山谷變成了庫區,羊古市就此沉沒。

水府廟是羊古市這個小地方的大場景。水府廟既是廟宇,又是地名,地因廟而得名。讓人驚喜的是,這座民間廟宇居然還在,屬於婁底市的重點保護文物,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磚木結構,依山傍水,坐北朝南。" 水府 " 為水神,時因該段漣水古時灘急浪大船易翻,故商賈船家經過此地,當往水府廟中拜祭水神,祈求航行平安。水府廟是婁底保存下來時代較早、較為完整的古建築及宗教活動場地之一。

水府廟水庫修建完成之後,河流的作用不再以航運為主,灌溉成為它最主要的存在意義。羊古市屬於河流的意義也不復存在,它沉沒於碧水之中,把一切封存在記憶深處。

羊古市沉沒後,移民各奔東西。近一點的,就在周邊安置,再遠一點,分佈在省內各處,譬如岳陽的某座農場,更遠的據說已經去了江西吉安。很多人因此搬家都搬了好幾次。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元末明初,江西曾大量向湖廣移民,如今,湖南人卻因為修水庫又再次回到了歷史上的故鄉。

羊古市衰弱後,棋梓鎮卻快速崛起。晚清以來的工業化促成了羊古市的繁榮,新中國成立後的大型水利工程讓羊古市不復存在,卻造就了棋梓鎮的繁榮。由蘇聯援建的大型國有水泥廠的修建,讓棋梓鎮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鐵路站點。以大型工業為中心而形成的棋梓鎮,代表了另一種城鎮的發展的路徑。傳統水運時代的繁榮,大水利時代的劇變,工業化時代的突進,一直到如今,羊古市的集鎮功能已被棋梓鎮所代替。

因為水泥廠的緣故,棋梓鎮修建了兩個工人村,一個是新工人村,一個是老工人村。水泥廠是大型國企,學校、醫院、澡堂都有。那時,廠裡的工作令周邊的村民羨慕。水泥廠吸引著大量的外地人來這裡做生意,棋梓鎮由此成為一個繁華所在。

能夠證明這裡曾經繁盛的是一座火車站,站名就叫棋梓橋站,屬於湘黔線上的四等站。現在已經沒有了客運功能,只剩下了貨運。火車站的命運與水泥廠息息相關。和大多數早期國企的命運相似,這裡的水泥廠也已經改制,不復當年的榮光,棋梓鎮也因此開始變得平靜了起來。

農業和旅遊似乎已經成了它新的主題。我們在庫區周邊的石塘村和羊古村採訪時,發現祖輩經商的村民們又迴歸到了農業生產的狀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山上再也沒有河谷中那麼多的土地,種菜和採茶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雖然時代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場景,但記憶並不會因此消失。人們心裡依然牽掛著當年亦商亦農的那個 " 羊古市時期 "。據很多當地人的描述,上世紀七十年代,退水最厲害的時候,羊古市老街曾部分露出水面。如果信息屬實,那應該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幕。

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