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一月、二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现在我们是这样称呼一年的十二个月份,这样的称谓直观而又简约,但是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十二月的称谓绝非如此单调。

优美的中国文化给十二月赋予了更多优美的雅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正月

古人把十二个月分别对应一种各月的应季植物,并以之命名,正月为柳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正月在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寒冬季节,但是柳树即将发芽,所以人们有折柳枝插在瓶子里看柳芽和柳花的习俗。

古代的十二律也对应十二个月,正月对应太簇,所以正月也可以称为太簇。

我们现在除了对一年中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外,还常用元月。

除此之外,正月还有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这些称谓。

孟是孟仲叔季的孟,指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后来也被引申为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最大的那一个。

正月为什么还叫夏正呢?似乎正月跟夏天怎么都扯不到一起。

夏正的夏是夏朝的夏,夏正即“夏朝正月”的意思。夏朝的正月跟我们现在说的正月是同一个时间,因为后来商和周都改过正月的时间,所以现在的农历正月也叫夏正。

端月的端是顶端的意思,即最早的一个月。

二月

二月对应的是杏花,所以二月又叫杏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二月对应十二律的夹钟。

除此之外二月还有建卯、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竹秋、大壮、中春、婚月、媒月的叫法。

花朝这个名字来自农历二月的花朝节,花朝节也叫花神节,民间俗称为百花生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曾经流行过,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后来因为改朝换代国都北移,花朝节的日期改来改去,再后来这个节日在很多地区被逐渐淡忘。

花朝节经过多年的演变,一度成为女儿们的节日,这个日子里,女子可以不受拘束地游园赏花,所以也是她们认识青年才俊的机会,因此二月就有了婚月和媒月的别称。

另外值得说一下的是二月“竹秋”这个别称。

古代人认为秋季是各种粮食果蔬结果丰收的季节,但是作为竹子的“果实”竹笋却是在二月出土,所以二月就被看作是竹子的秋季。

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

三月

三月对应的花是桃花,所以农历三月又叫桃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三月对应十二律的姑冼。

除此之外三月还称为季春、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姑先即姑洗,姑洗是十二律中的一个,姑是“故”的意思,洗是“鲜”的意思,意思是万物旧貌已经过去,换作新鲜的样貌。

班固《白虎通·五行》:“三月谓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鲜明也。”

四月

四月对应的花是槐花,所以农历四月又叫槐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四月对应十二律的仲吕。

除此之外四月还称为槐序、槐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朱明、正阳。

朱明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祝融 。

《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 。” 高诱注:“旧说云祝融 。”

五月

五月对应的花是石榴花,所以农历五月又叫榴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五月对应十二律的蕤宾。

除此之外五月还称为建午、炎月、端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诗经》上记载“五月鸣蜩”,蜩即是蝉。意思是在五月知了们纷纷破土上树,开始了夏天的第一声清音歌鸣,因此五月别称“鸣蜩”。

六月

六月对应的花是荷花,所以农历六月又叫荷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六月对应十二律的林钟。

除此之外六月还称为季夏、征暑、遁月、精阳、伏月、焦月、署月、溽暑、季暑、且月、玉绳、天贶(kuàng)、建未。

天贶是指天贶节,古代在六月初六那一天有一个节日就是天贶节。天贶节传说起源于唐代,玄奘取经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来家家户户都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在大门前曝晒衣服。

且月意思来自次且,次且即趑趄,形容行走困难之状。意思是六月阴阳交接之际,阴逐渐要压过阳,但是阳却不肯被压下去。

《尔雅义疏》:“且者,次且,行不进也。六月阴渐起,欲遂上,畏阳,犹次且也。”

七月

七月对应的花是兰花,所以农历七月又叫兰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七月对应十二律的夷则。

除此之外,七月还称为早秋、兰秋、上秋、相月、巧月、瓜月、肇秋、新秋、首秋、孟秋、初秋。

巧月比较容易理解,七月初七乞巧节在农历七月,这在传统节日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是因七月对应五行中的阳金,金凝为相。这个“相”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相”,万物各自相向为貌,是顺秋气,收敛的结果。

《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八月为壮。”

肇秋指农历七月来自曹植的《离思赋》。

曹植 《离思赋》:“在肇秋之嘉月,将曜师而西旗。”

八月

八月对应的花是桂花,所以农历八月又叫桂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八月对应十二律的南吕。

除此之外,八月还称为仲商、中秋、壮月、仲秋、竹春。

八月别称竹春对应了二月的竹秋之意。

尔雅称八月为壮月。说到这个壮月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济南谢氏重撰《金石录》时看到“壮月”二字不明其意,思来想去认为古人写的是“牡丹”,是因为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谬误,于是就把“壮月”改为“牡丹”。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九月

九月对应的花是菊花,所以农历九月又叫菊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九月对应十二律的无射。

除此之外,九月还称为朽月、霜序、暮秋、咏月、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九月称为朽月见于古代文人诗词,但是来源无从考证。大概是因为九月到来的时候草木开始凋零,百花都开始凋谢。

青女是中国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九月掌管霜雪的青女降临大地,所以九月又称青女月。

《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诗:“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十月

十月没有什么应季的花好对应,但是木芙蓉在十月还能绽放最后一波,所以有“十月芙蓉显小阳”的说法,十月又称阳月、小阳春。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十月对应十二律的应钟。

除此之外,十月还称为良月、吉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阴月、露月、亥月、小春月、正阴月、子春、初冬、开冬、孟冬、上冬、霜华。

古代,十月既被称为阴月又被称为阳月,所以这个月很奇怪。

十月称为良月、吉月是因为古人以盈数为吉,所以认为十和十的倍数都是吉利的。

《左传·庄公十六年》:“ 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十一月

十一月对应的植物是葭,所以农历十一月又叫葭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十一月对应十二律的黄钟。

葭是指初生的芦苇,《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没有长穗的芦苇。农历十一月,一些地区芦苇冒出头来,所以称为葭月。

除此之外,十一月还称为冬月、畅月、复月、寒月、幸月、畅月、子月、辜月、复月、龙潜月、仲冬、寒艳、长至、一之日。

一之日是指“减去十剩余”之日,所以十一月就是一之日,十二月就是二之日。

畅月是因为十一月被认为是充实之月,万物充实却不发芽,等着春天爆发。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注:“畅,犹充也。”

十二月

十二月对应的花是梅花,所以农历十二月又叫梅月。

文化与美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十二月美称集合

十二月对应十二律的大吕。

除此之外,十二月还称为腊月、蜡月、严月、嘉平、残月、冰月、涂月、除月、丑月、临月、季冬、暮冬、杪冬、寒冬、严冬、残冬、末冬、木少冬、穷节、星回节、清祀、岁杪、岁木少、残霜天、二之日、嘉平月。

古代有十二月腊祭的习俗,所以十二月一直与祭祀相关,因此有清祀的别称。另外嘉平也是腊祭的别称之一,也用来指代十二月。

星回节原本是云南白族等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十二月底,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南诏酋长曼阿娜之妻阿南夫人投火而死而创立,历史上一度流传多地。

《玉溪编事·震旦》:“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如此众多的十二月雅称,让每一个季节都充满了优美的意味,不禁让人感叹前人在丰富汉语词汇中的智慧高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