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Blank
刚需适合买房吗?当然适合啦!
1、首先是刚需买房。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适合买房的,说明你现在或者准备考虑好买房了。唯一的犹豫是怕疫情之下,房产下跌从而导致亏损,到时候可以有更合适的买点。但是你考虑过没有,现在这行情你难道还要再等几年?要是不跌,那你是不是要一直等下去。刚需买房就是不要太在意当前的房产价格波动,你买房的应该是看哪里合不合适,那边的更好,根据这个考虑。
2、其次,疫情之下北上广深房产价格可能还会上升。
疫情之下经济疲软,为了刺激经济,可能为加大房产的交易刺激,导致房价的上升。4月14日深圳当天的房产交易数量为134套,可以说整体交易是没受当前影响的。未来的持续可能房价还会突破前高。疫情之后,经济复苏的第一波可能就在大基建房价上,为了维持房价刺激经济等,后续的价格是可以预期上涨的。
投资买房还要看买房子的年化收益情况等,但是刚需买房的话,那就好好考虑好称早买房吧。
洛阳股市
当前的疫情形势,国内是很乐观的,国外疫情拐点到来后,形势也在往乐观方向发展。但国外急匆匆地开启复工复产,有疫情反复的隐患。
深圳的房地产从帮扶到降温,说明宇宙中心深圳楼市底子好,稍微进点补,立马上火!作为深圳刚需的话,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建议量力而行地适时出手,不宜顾虑太多。具体意见分享如下,供参考。
第一、对当前疫情形势的一些认识
国内疫情形势的话,我想不用多说,大家都是清楚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全面控制,疫情基本过去,连武汉都已经解禁了。
主要需要关注的是境外输入问题。目前看,境外输入端主要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他地区境外输入情况还算乐观。
从国外疫情形势看,西欧疫情比较严重的意大利、西班牙都出现了疫情防控拐点,部分区域准备复工复产了。美国疫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部分州已开始复工复产。
因此,在疫苗或治疗药物出台之前,全球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随着时间推移,疫苗和治疗药物陆续研制出来,大家抗疫的信心会更足。
外部疫情形势缓减,下一步工作重心无疑将是全面恢复经济,而我们国家这个月初即已全面开始复工复产,“以逸待劳”地迎接全球经济复苏,将快人一步,取得领先优势。
第二、对深圳房地产行情的一些解读
01、深圳房价的表现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3月深圳房价环比上涨0.5%,同比去年同期上涨5.2%,呈现双上涨态势,在疫情尾声,表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
再看下水深火热的2月吧,深圳房价环比持平,同比上涨4.3%,还算稳健;而疫情刚开始的1月份,深圳房价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4.3%。
因此,疫情对深圳房价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深圳房价在一季度不管是环比,还是同比情况,都没有下降,房价的韧性还是很足的。
02、为什么深圳房价会如此抗跌?
说起来原因还是挺多的,但综合看,还是深圳前景好,有政策,有钱途,有人来,有产业,注定深圳楼市的韧性很足。
先说有前景。其实,深圳的前景在于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城市群,也是世界第四大湾区,还能承接香港外溢的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前景自然看好的。
再说有政策。国家立项规划的大湾区,科创之城,核心引擎,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就是必然的,政策红利大大的有。
接着说产业。过去20年,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未来经济发展支柱将可能是科研及技术服务业,简单说就是科创产业,而这正是深圳的城市定位。产业发展依托城市,人随产业走,城市有产业就意味着有人。
再说有人。有前景,有产业,就会有人来,而过去10年,深圳新增人口45万以上,未来随着产业发展,照样不缺人,有人就有住房需求,而深圳地盘有限,供应就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房价稳中有升就是供需的基本结果。
最后说有钱。有前景有政策,就有产业和人口,这些要素叠加,就意味着有钱,有经济发展和购买力支撑,房价稳中上涨就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深圳房价在多重利好下,即便面对疫情这样的意外事件,依然表现得很抗跌就是正常的。
第三、刚需还适合买房吗?
01、全国只有一个深圳
要合理看待深圳房价表现,毕竟,放在全国楼市看,深圳是个例,多数城市的房价在疫情期间都是受影响的。
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全国70城房价,涨多跌少;到了2月,多数城市房价下跌,少部分城市房价在涨;3月复工复产后,70城再度涨多跌少,楼市开始回暖。
除了关注涨跌行情,涨跌幅度也是值得注意的。虽然楼市开始回暖,但上涨的幅度毕竟很小,而且地方城市在“一城一策”范围内开启了多项“救市”措施提振房价,叠加央行降息、降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首付比例降低,公积金政策支持等等,房价全面回暖就是“稳房价”的目标所在。
深圳在“一城一策”范围内,也开启了多项帮扶措施,维稳房价。比如,土地出让金分期、延期缴纳,放宽落户限制,推动“三旧”改造提速提质,物业不得妨碍中介带看,等等,帮助房企和楼市脱困。
这些措施落地后,3月起,深圳楼市迅速升温,房企百万“喝茶费”、“更名费”、“日光盘”、二手房东“坐地起价”再现江湖。
为平抑房价,宝安区和南山区分别发文,打击“喝茶费”,严禁恶意炒作、哄抬房价,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彻查房抵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等等。
从多举措“救市”到紧急“撒水”降温,深圳楼市确实让很多大城市羡慕,但全国只有深圳有这种“殊荣”。
因此,深圳楼市的特殊性很强,基于这种特殊性预期,深圳楼市的上涨概率是很大的,而最近调控“撒水”降温,无疑印证了深圳楼市的前景。
02、“稳房价”依然是全国楼市的主基调,深圳也不例外
央行在四月表态,强调“稳预期”的重要性。
说白了,对多数地方来说,上面担心房价下跌,出现不可控的局面,所以在多层次、多角度,组合拳方式提升大家的上涨预期,从而达到“稳房价”的调控目标。
这里面就有定调贷款利率下调,央行降息降准,引导LPR下调,督促取消落户限制,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新基建计划刺激,最后配合地方“一城一策”帮扶和纾困,等等。
如果楼市在上面看来是上涨预期,那没必要出台那么多利好措施,各地方也不用那么积极纾困,正是这些陆陆续续出台的“松绑”措施,显示了楼市主基调是防止下跌的“稳房价”。
但深圳是例外!深圳“稳房价”应该是防止价格上涨过快!不能用常理判断,深圳房价主要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地盘有限,用于开发住宅的土地有限,新增人口每年45万以上,需求很大,供应不足,这种供需矛盾在短期内是难以缓解的,深圳房价还会涨。
小菜认为,可能有一种情况能止涨深圳房价,那就是吞并东莞或惠州,增加地盘,稀释存量房屋,这就能有效降低深圳房价。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因为广东地市太多,而深圳需要拓展空间。
从市场反应看,外部疫情好转,下一步将是经济复苏,而中国经济走在了世界前列,加上众多的楼市利好措施,房价大概都是稳的,不会大跌,重点城市还会涨,深圳也不例外,这个行情是有利于刚需入市的。
03、刚需适不适合买房?
小菜认为是适合的。理由如下:
⑴地产商和中介会有所收敛,非热点区域房价仍然稳定
经过住建发文后,宝安区和南山区房企和中介会有所收敛,市场秩序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可以多转转看。
另外,其他区域房价是相对较稳定的,价格和房子合适,依然是可以买的。
⑵贷款利率较低
5年期LPR今年已经下调了2次,分别是下调5基点和10基点,目前行情是4.65%,属于房贷的历史最低点,只要商业银行加点部分合理,这个时候入市无疑月供就比往年贷款的少很多,后期的月供压力就会小很多。
⑶其他成本低
疫情冲击后,经济低迷,建材、装修、家具家电之类的都在促销,揽生意,选在这个时候装修,添置家具家电,还是能享受实惠的。
综合看,在多重利好下,深圳楼市非热点区域维稳小涨,热点区域市场秩序修复可期,加上各项优惠措施,刚需还是适合入市的,深圳楼市前景看好。
房坛法菜
突发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或是国内经济、对楼市、对股市都是重大打击。
首先从国内经济面来说,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官网上发布了2020年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从各个细项指标来看,跟房地产相关的三大指标表现是“三降”。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1978万平方米,下降26.3%;商品房销售额20365亿元,下降24.7%。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CPI涨幅连月上扬,3月份已经达到4.3%,通胀压力大,钱不值钱;另外再跟大家普及下另外一个词汇叫做“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指企业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然后用更高的价格转让给消费者,衡量企业成本及盈利情况。
CPI一路高走、PPI逐步下滑,这两者剪刀差逐渐拉大,说明居民买东西越来越贵,企业利润越来越低,也越来越不挣钱,这就是目前实体经济的最真实写照。现在大家走在大街上,是不是发现越来越多的小铺子关门了。
股市同理,实体经济的另一面真是写照。
不管是房地产企业亦或是其他中小企业、街边商铺,“活下去”越来越难。
道是无晴却有晴。当然,这些政府都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今年的各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在不断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倾斜,力度空前。
其次,楼市调控政策方面,政府对于“房住不炒”的定位不会动摇,不要再期待楼市房价的大涨大跌,以后将是以稳为主。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时间内围绕这“三稳”来制定楼市政策。
在当前严控房地产的环境下,即便有“春风来袭”,也丝毫不能有“作妖”的心态,各地依然会坚持中央总基调,“房住不炒”坚决不容动摇。经历2020年1季度的峥嵘岁月,各种一日游、三日游的政策已经不再新鲜。
不过楼市不争的事实是,在3月初,全国各地楼市成交量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复苏势头。上海、深圳千万豪宅热销,苏州、杭州等地排队看房等等,在圈子里刷屏。客观的说,这不能算是市场火热的表现,只是疫情之下长期积压的需求,短暂回归正轨的体现。
市场已经起势,不要再奢望还会继续下行,接下来将是以稳为主。只不过这是一波被疫情打乱了节奏或者说是延迟了的楼市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