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從中國奴隸社會起點夏朝開始直到今天,華夏文明共經歷了四千年左右的歷史,歷數了大小上百個朝代的更替。伴隨這些朝代的是幾十個都城的興衰史。

都城做為國家的政治中心,任何一個朝代對他的選址都是非常重視的。最初的都城只是以部落發源地為中心,隨著社會的發展,都城的選址變成了國家綜合考量的結果。

歷史朝代的更替衍生出了不同的都城,同時都城也影響著中國的歷史。本文就來談談中國都城的興衰史,以及都城的變遷對今天中國的影響

由商代中期之前的部落聚居區為國都,到商代中期以後國家正式都城的形成

至少在商代盤庚遷殷之前,夏與商都是以其部落發源地為都城。此時的國都雖然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但並未體現出它選址的重要性。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商代疆域圖

當時人們並沒有大地理的概念,只有小的環境意識。對於都城的選址不是以國家的角度來衡量,只是以適宜居住、便於生產生活為主要目的。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商代中期。商代第十九位國君盤庚繼位後,將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此前商王朝經歷了五次遷都,每一次都伴隨著王權的爭奪。自從盤庚遷殷後,商朝直至滅亡就再也沒有遷都過,可見國都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有多重要。

“盤庚遷殷”與此前各個時代都城的遷徙有不同之處。安陽正處黃河大“幾”字“豎彎鉤”的轉折處,它北控鬼方,南臨黃河,西依太行,左側是黃河。他的選擇,既與古代擇居以“山南水北”相吻合,又控制了當時天下的中心。

可以說商代中期開始,國都的作用不再只是為了生產、生活的方便,更重要的是為了國家政權的穩定。這時才有了真正意義的國家首都和大地理的概念。

從周、秦兩代都城的變遷來分析國都對於國家興起的作用。

國都在和平時期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戰爭時期就是國家的命脈,牽繫到國家的存亡。所以國都的選址是建國的重中之重。下面從戰爭角度來談一下國都的作用及影響。

周代發源地原本在豳(陝西彬縣),至周太王時期向南遷徙至西岐(陝西岐山)。此時正直商代末年武乙帝時期,商與周兩個部族開始了正面接觸,雙方衝突不斷。周雖然臣服於商,但並不是心甘情願的。從周太王到王季,再到周文王直至周武王都是在想怎樣滅掉商。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周代崛起之後都城遷徙圖

關於商周之間的強弱對比,可以從周朝不斷的遷都中看出端倪。首先周太王遷都到西岐,是讓周更接近了當時更加發達的商。然後他的孫子周文王滅掉親商的崇國後,將都城從西岐向東遷到了灃水西岸(西安西南)。這證明此時文王公開與商決裂並將勢力大副向東推進。

最後武王跨過灃水,在對面建了鎬京,並遷都於此。這時的武王已經有了與商爭奪天下的雄心。雖然只是一條小河,但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講,它足以阻斷大軍的調發。武王這個決定其軍事意義要遠大於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可以看出,周的遷都史就是不斷向東逼近,其實力不斷增強,最後滅商。國都遷徙對於周的興起有重要意義。

再看秦朝。 最初秦只是居住在甘肅東南部的一個小部族,之後不斷東遷。到秦德公時,遷都於雍(陝西鳳翔)。秦朝中途雖然出了像秦穆公這樣的明君,但秦一直不被東方諸侯所重視。從秦穆公以後,秦國國勢一路走低。直到秦獻公繼位後,將國都從雍遷到了櫟陽(西安市閻良區),這時秦國才開始崛起的歷程。

秦獻公的這次遷都雖然不能說是要與東方諸侯爭霸,但很大程度上使秦國的統治中心開始更好地接觸到東方文明,並學習先進的技術,這次遷都為之後秦孝公的變法起到了積極作用。秦獻公之後,秦孝公繼位,任用商鞅變法,他聽從商鞅的建議,將國都遷到咸陽。這次的遷都雖然由東向西,但距離並不遠,並且咸陽也處於關中平原腹地,依渭河而建,方便由渭河進入到黃河。秦國都城的遷徙也是對秦國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秦國從原本一個邊陲部落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帝國。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商鞅

由東西向的沿黃河流域分佈過渡到南北向的沿運河分佈

縱觀古代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其分佈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五代十國之前主要沿東西向的黃河分佈,從五代十國之後便開始沿南北向的運河分佈。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南京一角

從周的鎬京、秦的咸陽、西漢的長安、東漢和西晉的洛陽,再到隋唐的長安,都是沿黃河流域分佈的。宋代開始定都開封,當時開封是大運河的樞紐,隨後南宋都臨安;金都北京,再到後來的元明清,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北京為首都。只有明建國初期以南京為都,但也是以大運河的南北走向為軸。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古城西安

造成首都佈局改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隋煬帝可能是被後世妖魔化最為嚴重的皇帝之一。他開鑿大運河的初衷只是為了方便自己出遊,但不可否認,大運河的通航促進了南北交流,便於南物北輸。當時江南已有所開發,但由於交通所限,其物品尚未大量輸入北方,大運河使這種情況有所改變。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隋代大運河

江南經濟與交通的發展使得中國地理整體佈局有了大的改變。唐代之前主要以關中和河北為主要的稅收來源地。隋唐對關中的過度開發導致資源耗竭;又唐末藩鎮割據混戰,河北首當其衝,以至於上述兩個地區不再適合定都。

唐代末年的稅收基本全來自於江南。。宋代定都開封,但也是通過運河從江南輸入物資。彼時的國家政治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沿線。這也影響到了以後元明清三朝對首都的選址。

北方少數民族對於中國首都變遷的影響不容小視

中國曆代的大一統基本上都是北方南下,而非南方北上(除了明滅元)。這一結果導致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這也表現在首都的遷徙上面。

如果“五胡亂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還影響不到中國歷史首都變遷的話。那麼,從遼、金開始,北方少數民族就開始影響到了都城的變遷。

遼、金都是發源於東北,並且逐步南下 當時他們所對應的北宋、南宋分別定都於開封和臨安,這也是他們進攻的目標。這樣的結果就是自身根基在北,目標在南,所以政治中心就是南北向的而非東西向的。彼時的長安、洛陽已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後來的元、清皆是如此,從北向南統一中國。需要一提的是明成祖遷都北京。最初朱元璋建國時定都南京,成祖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沒多久就遷都北京。他提出了一個霸氣的口號“天子守國門”。當時北元殘餘勢力尚未被徹底清除,北京就是明朝北方的門戶。明成祖的這個遷都決定可以說也與北方少數民族有關。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曆代都城的變遷史

明代北京城

試想一下,如果遼、金、元、清他們的發祥地不在北方而在西方會怎樣?恐怕中國的都城史會改寫。中國的首都不可能沿南北向排列,北京也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

都城的變遷對中國的影響

國家的興衰更替決定著首都的遷徙,同樣,首都的遷徙也影響著國家的命運。從歷代都城的變遷可以看出對於今日中國的影響很深遠。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西安與洛陽的沒落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區及黃河流域不再是經濟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江南及京津地區。

北京作為首都也標誌著原本以二都(西安、洛陽)為核心的黃河文明逐步擴散至祖國的大江南北,增進了民族大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同時,首都由東西向佈局改變為南北向佈局標誌著我國由大陸文明邁進了海洋文明。眾所周知,黃河不通航運且西安、洛陽離海洋較遠,而南京與北京都是近海城市,這更利於中國走向世界。從而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

可以說,中國都城的遷徙也是迎接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